宗教認知科學The 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本質上是一個異質性的學科,它結合了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進化生物學和心靈哲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數據。 該領域一個越來越有影響力的研究領域特別關注探索人類思想的進化、一般文化的進化與宗教的起源和隨後的發展之間的關係。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這項研究對宗教研究的許多領域產生了強烈的影響,但對一些人來說,所謂的“宗教的進化認知科學evolutionary 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仍然是一個存在嚴重問題的事。
1909 年,在達爾文誕辰一百週年(1809 年)時,Jane Harrison 辯稱,正是達爾文主義促成了宗教科學研究的出現。 一個世紀後(2009 年)在劍橋舉行了兩次會議,慶祝同樣的事件,証明了達爾文遺產的不斷啓發,並關注進化理論對當前宗教研究的影響。 這些會議的論文啟發了一本選集的出版,該選集描繪了進化論在宗教認知科學 ( 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 = CSR) 中的參與:進化、宗教和認知科學,於 2014 年出版。有趣的是,同年(2014 年)標誌著又一個週年紀念日 另一次會議——IACSR 會議: “Religion Explained? The 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 after Twenty-five Years”。 這次會議和該書的出版不僅在時間上重合,而且在強調企業社會責任中進化理論的重要性日益增長及其對企業社會責任身份的影響方面也是重合的。
Richard Sosis 在會議閉幕詞中準確地探討了文集中出現的相同問題和主題,強調了它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 他們的共同出現表明有必要重新評估進化理論在一般宗教研究中的作用,特別是在企業社會責任中的作用。 為了概述這些問題和主題,並展示它們如何挑戰企業社會責任的身份,審查的結構是對企業社會責任身份的三個“支柱”的理解的簡要分析,正如其名稱所示。
本書‘’Evolution, Religion, and Cognitive Science: Critical and Constructive Essays‘’的主要目的是從廣泛的角度批判性和建設性地參與這一複雜多樣的研究體系。 為此,本書匯集了來自各種相關學科的作者,深入探討了該領域的許多關鍵爭論。 這些包括,例如:宗教的某些方面是否可以被認為是適應性的,或者它們是進化的副產品? 宗教的進化認知科學與有神論相容嗎? 進化認知方法是否與其他更傳統的宗教研究方法兼容? 文化進化過程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宗教? 支持進化認知方法的心智進化解釋是最好的還是唯一可用的解釋? 這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編寫,介紹性章節由該領域的領先學者 Ilkka Pyssiäinen 撰寫,是專家、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宗教進化認知科學新手的寶貴資源。
在討論上為方便起見本書可以歸類為認知cognitive ,科學science,和宗教religion 三個範疇來看
認知的
認知主義在宗教研究中的出現與對心智功能的新興趣有關,主要代表是
N Chomsky , “A Review of B.F. Skinner’s Verbal Behaviour.” Language 35: 26– 58. 1959. http://dx.doi.org/10.2307/411334 )、
J.A. Fodor ,The Modularity of Mind: An Essay on Faculty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83)
Tooby, J. and L. Cosmides,“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culture.” In The Adapted Mi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Generation of Culture, edited by J. Barkow, L. 1992
基於認知的模塊化解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模型”就是對這些基礎的證明。 它將宗教解釋為正常運作的人類認知的副產品,其最突出的主題是宗教信仰和概念的起源和傳播,其主要目標是克服以前的盲目敘述。 隨著研究轉向新主題和其他學科的啟發,出現了以下問題:今天的企業社會責任實際上有多“認知”? 為了說明當前情況,讓我們回到 IACSR 會議。 在他的演講中,Sosis 敏銳地觀察到,在不同的 CSR 平台上發表和展示的大量研究根本沒有關注真正的“認知”機制和功能,而是關注行為和社會互動。
儘管進化論的一些概念從一開始就存在於 CSR 中,但直到進化科學家出現後,真正的進化論才影響了 CSR 的焦點變化。 儘管到那時,標準模型已經到位。 因此,一些關鍵的進化點似乎挑戰了現狀; 不僅著名的進化科學家似乎支持適應論(例如 Wilson、Sosis、Bulbulia),他們的方法論和關注點在許多其他方面也與標準 CSR 大不相同。 正如 Benjamin Purzycki 及其同事所寫的章節名稱(“將宗教的進化論擴展到思想之外”)所暗示的那樣,進化科學家的興趣在於“超越思想”。 涉及進化方法的是行為、社會和環境相互作用,即使在確定思想的重要性時,它也僅被理解為動態關係的一個組成部分,與自然和社會環境和歷史一樣受到同等關注的研究(P 85 ). 因此,進化理論挑戰了認知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領域的關鍵地位。
以認知為突出話題的論戰並不是企業社會責任中“認知”受到挑戰的唯一方式。 即使處於關注的中心,除了標準模型之外,還有許多方法可以接近認知。 作為選集編輯 Léon Turner(“Introduction: Pluralism and Complexity in the Evolutionary 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列出了對該模型其他部分的批評(P 9 ),另一個問題出現了:企業社會責任應該提倡哪種認知方法? Fraser Watts 聲稱“……被稱為 …… 的特定宗教進化認知方法在某些方面比它需要的更窄,值得考慮更廣泛的認知方法來進化 宗教。” (P 109 )。 例如,他建議用中央處理機制方法取代思維模塊化的概念(P 128 )。 同樣,Lesley Newson 和 Peter Richerson(““Religion: the Dynamics of Cultural Adaptations”)宣傳了早期獲得的、文化解釋的概念的“輕認知”立場,反對與生俱來的宗教傾向,即“重認知”立場 Pascal Boyer(P 196 )。
進化轉變帶來了許多刺激,但也需要重新思考企業社會責任的邊界和核心論點。 根據 Slingerland 和 Bulbulia (2011) 的文章,編輯們建議將進化背景下的 CSR 簡稱為“宗教的進化認知科學”(“evolutionary 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 = ECSR)。 目前尚不清楚的是,CSR 中有多少比例應該用這個首字母縮寫詞來標記,或者整個 CSR 是否應該重新命名。 此外,這個新標籤可能不是反映 CSR 中進化理論日益增長的重要性的最佳解決方案; 標準的認知和進化方法在許多特徵上非常不同,不能隨便粘在一起。
科學
CSR 一直闡明其自然主義立場,強調科學原則是其存在的基礎,反對任何神學或形而上學的解釋。 它還支持跨學科和與其他科學學科的公開對話。 相反,選集的部分內容和 Sosis 談話的一些含義提出了一個問題,即跨學科的邊界在哪裡,科學對話仍然是什麼?
Aku Visala 的章節(“The Evolution of Divine and Human Minds: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Cognitive Study of Religion and Theism”)致力於評估 (E)CSR 的宗教相關性,得出的結論是,CSR 的描述相當中立,“很少 有理由更喜歡無神論而不是有神論。” 然而,Wentzel van Huysteen(“From Empathy to Embodied Faith?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the Evolution of Religion”)談到“宗教和信仰的認知科學”(P 146 )和“有神論信仰的科學辯護”( P 149 ) ,而 Watts(“Relig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Differentiated Cognition”)確定了神學與自然主義宗教方法之間富有成果的對話的可能性(P 110 )。 再一次,即使沒有對這本書的無神論貢獻,這個陣營也會擾亂該領域的完整性。 在列舉可能的改進時,Sosis在他的演講中建議 CSR 應該“擁抱相關的學術巨星”,即Dawkins和Dennett。 儘管他只是想提高 CSR 的知名度而不是接受他們的形而上學,但它仍然表現出對可能存在的陷阱的一定程度的不了解,Armin Geertz 在他 2008 年的文章中廣泛警告了這一點。
文集的標題可能會產生誤導,因為它可能會導致對純粹 ECSR 文章的期望。 雖然有些章節符合這種描述,但其他章節更像是局外人對 ECSR 的評論,討論形而上學的問題。 在不否認以認知科學為基礎的形而上學存在的權利的情況下,選集的內容表明有必要明確界定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一項科學努力的基礎。 是否應該允許無神論或神學議程發揮 CSR 的組成部分,就像它們參與本書中的討論一樣? 宗教主張的真理和價值問題是否應該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和理論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或者,這些章節提出的這些問題是否被理解為局外人的評論和不同範式對企業社會責任工作理解的表達? 這些問題也以更不透明的方式出現,例如以價值飽和的方式理解科學術語。 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是作者以反宗教的方式將副產品解釋為“認知錯誤“cognitive mistake”(Watts,“Relig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Differentiated Cognition,”,P 127 )或“意外“accident”(Huysteen,“From Empathy to Embodied Faith?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the Evolution of Religion”,P 147 ),而 Visala 觀察到的適應主義(“The Evolution of Divine and Human Minds: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Cognitive Study of Religion and Theism”), 通常被視為宗教肯定(P 69 )。
宗教
標準模型將宗教視為一個系統,可以而且應該分解成碎片進行研究。 相反,一些進化理論家聲稱,在不理解個體特徵相互作用的情況下,碎片化可能會產生誤導,因此有必要將宗教作為一個動態系統來研究(Purzycki,“Omar Sultan Haque 和 Richard Sosis:將宗教的進化論擴展到思想之外 :作為適應系統的宗教”,P 75 )。 他們還將宗教視為“具有顯著的跨文化相似性和[以及]可預測差異的普遍社會體系”(P 75 )。 宗教研究學者厭倦了對宗教定義的無休止討論,可以通過允許走開的碎片化來滿足,而改編主義者的“整體論holism”類似於另一個本質主義的結論。 然而,從這個角度來看,重點不是某些特定的本質,而是組件之間的特定組合和交互(P 83 ),因此重新思考這個角度及其可能的貢獻可能會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