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 Systems Failure: The Global Food Crisis and the Future of Agriculture

現時有些人大魚大肉,但世界上饑餓的人仍然多不勝數。糧食失衡,甚至短缺已是明顯的事實。但大多數人却不知或不承認而已。“Food Systems Failure: The Global Food Crisis and the Future of Agriculture” 是一本雄心勃勃的書,對理解全球糧食系統失敗的根本原因做出了重要貢獻。 它還提供了一些關於如何解決這些故障的初步見解。 本書匯集了 2009 年首次在 Otago Foreign Policy School 發表的各種論文集,這些論文以 2006 年至 2008 年的全球糧食危機為視角,審視糧食生產的社會、道德和環境景觀。 這本書的關鍵信息是廉價食品和將食品純粹視為商品的想法是一個問題。 然而,這並不簡單。 本書主要從生產方面有效地強調了問題的複雜性和規模,並指出現狀已被打破、道德淪喪和思想失靈。 它提供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替代方案,專注於食品質量,作為通往更公正和可持續食品系統的途徑。

本書的第一部分概述了“一切照舊”模式為何行不通的原因。 它描述了對農業集約化、專業化、貿易自由化、商品化和對科學技術的過度依賴的關注如何導致了一個讓世界飢餓、不平等並產生重大環境後果的糧食系統。 通過審視現有糧食系統治理的挑戰(第二章)、糧食援助的失敗(第三章)、貿易自由化的影響(第四章)、商品化和生物燃料的作用(第五章)、 將食物視為一項人權(第六章)、過度消費和消費不足的普遍存在(第七章)以及對烏托邦式替代方案的想像(第八章),本書的這一部分對全球食物提出了精彩而多樣的批評系統。 綜上所述,這些章節表明,2006-2008 年糧食危機的根源在於全球糧食體系以犧牲糧食生產者、糧食質量和糧食安全為代價,為農產品的大規模生產者提供特權。

本書的第二部分通過全球各地的具體案例研究審視了新自由主義農業在實地的影響。 這些章節都說明了全球糧食危機在特定地方的具體結果如何導致干預措施為抵抗開闢了空間。 第九章和第十章強調了宏觀層面的干預措施,從明確揭示澳大利亞高科技農業與環境退化之間的聯繫所產生的阻力,到支持印度尼西亞糧食安全和自給自足的直接政府干預。 本節的其餘部分突出了生產者導向阻力的例子,首先是農民通過保護南美洲的小規模農業系統和景觀對出口導向型農業的反應(第 11 章),小企業發展當地相關的有機和公平貿易認證體系 東非的規模化農民,以及太平洋島嶼的都市農業倡議(第 13 章)。正如這些例子所示,就現狀受到挑戰的程度而言,反應是多種多樣且參差不齊的。 貫穿這些章節的潛在緊張關係存在於對響應當地需求、問題和限制的不同食物系統的渴望與對全球食物系統的務實參與之間。 反思這一沖突至關重要,這本書提出了關於可能出現與現有全球糧食體系相對立的新糧食製度的重要問題,並說明了告知和改造現有糧食體系之間的緊張關係。

結論中回歸了烏托邦式替代方案的概念,以論證替代方案的願景提供了以更加公正和靈活的方式從根本上重組食品系統的手段。 總的來說,這本書有力地證明了替代方案的必要性,並提供了新興應對措施的案例研究。“ Food System Failure” 最大的貢獻在於鼓勵讀者批判性地思考問題的複雜性和各種規模的解決方案範圍。它挑戰我們思考為全球糧食系統制定烏托邦願景與開發多個跨尺度連接的烏托邦當地糧食系統的各種影響。 無論我們身在何處,本書中的材料及其產生的問題為那些有興趣研究、開發和支持烏托邦食品系統替代方案的人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起點。 

“The Third Plate 第三盤餐”
https://t.me/librojamanto/4175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