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假日,讓我們來思考閒暇。在 “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 上,已故德國哲學家 Josef Pieper 主張以休閒為基礎的人類繁榮願景。 根據 Pieper 的說法,正確理解休閒將恢復基督教文化。 通過閒暇,人可以將他的心、靈魂和思想歸還給基督,並給予他應得的:適當的敬拜。
“Leisure” 最初是 Pieper 在 1947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表的一系列講座。 Pieper 說,當時,關於是否按照西方傳統重建戰後社會的決定“懸而未決”。 他那個時代的歐洲人會接受他們的基督教遺產,並在最好的希臘和經院思想家的肩膀上重建社會嗎? Pieper 對文化懸崖邊緣的回答是重置。
西方文明通過“在歐洲傳統中建造我們的房子”,其基礎是 Aristotle 和 Aquinas。 然而,對於 Pieper 來說,基督教世界的復興首先需要人心的復興。 在他的心目中,Pieper 將休閒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這怎麼可能? 那時肯定沒有閒暇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似乎只有時間來收拾破碎社會的碎片。 因此,要理解 Pieper 的論點,我們必須給閒暇下個定義,而事實證明,閒暇是一個棘手的詞。
在某些方面,通過定義閒暇不是什麼來理解休閒是有用的。 閒暇不是無所事事。 這不是關於在沙灘上放鬆、小睡或盯著電視看。 然而,閒暇與活動無關; 它與您的周末、假期和業餘時間無關。 閒暇與辛勞相對; 有閒無忙,閒無餘地。 閒暇也不是為了工作而存在的。 正如 Pieper 解釋的那樣,“……無論[閒暇/休閒]能給一個人帶來多大的力量去工作; 閒暇的目的不是恢復體力,提神,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身體上的; 儘管它在精神上和身體上給予了新的力量; 在精神上,這也不是重點。”
我們從 Pieper 那裡學到,如果我們為了工作而擁抱休閒,我們將永遠不會發現它的果實。 事實上,我們最終得到了一些相當邪惡的東西。 以功利為目的的休閒沒有抓住重點。 讓我們這樣說吧:我們是要從工作中恢復精神還是為工作而精神煥發? 如果是後者,我們就已經脫離了休閒的世界,進入了人淪落為工人的“全職工作 total work”狀態。 Pieper 所說的“全職工作”指的是這樣一種觀點,正如 Max Weber 所說,“一個人工作不是為了生活; 一個人活著是為了工作。” 在這種觀點下,所有的社會功能都是為了培養優秀的勞動者,因此閒暇可以用來工作。
在 Pieper 看來,這種觀點恰恰是錯誤的。 人被簡化為工人,休閒被簡化為社會功能,改變了“人類存在意義的概念”。 人被剝奪了尊嚴; 他的價值只取決於他的用處。 從本質上講,整個工作狀態對真正休閒的盜竊是惡魔般的。 為了整個工作狀態的目的,一切都被篡奪了。 空閒時間、假期、放鬆——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培養理想的員工。 是的,為了整個工作狀態的目的,甚至宗教也被選擇了。 它產生了一個愚蠢的想法,“工作就是祈禱。” 聖日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勞動節,一個廉價的替代品。 星期日藍色法律在繁榮的幌子下被廢除,工人很快就被剝奪了與上帝和家人在一起的星期天,在這件事上別無選擇。
在 Pieper 的時代,他可以自豪地說:“世界上只有一個機構禁止在特定的日子裡進行有用的活動和奴役性的工作。” 當然,Pieper 說的是教會,這是一個要求其人民守聖日的機構,這是應該的,因為這一休息日是由上帝親自設立的。 今天,星期天是為上帝和家庭保留的觀念早已被遺忘。 如果我們要按照 Pieper 的願景恢復文化,那麼為星期天站出來是值得的。 星期天的義務,即彌撒,永遠不可能是為了培養更好的公民、生產性工人或全面發展的人。 主日是上帝賜給人類的禮物,這樣人類就可以將只屬於上帝的敬拜歸還給上帝。
現在,所有這些關於“全職工作”的討論可能會讓讀者停下來。 Pieper 反對工作嗎? 絕不是,如果我們仔細檢查他的論點。 Pieper 喜歡工作,但他畫畫。
工作日世界的線路完全消耗了生活的人。 根據 Pieper 的說法,在整體工作狀態的根源上,我們發現缺乏財產、政府強制和精神貧乏。 這第三種影響,精神上的貧乏,通常是自己造成的,可能是最糟糕的:“在這種情況下,每個生活完全被工作填滿的人……都會向內收縮,收縮,結果他不能再在他的外部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工作。” 我們每天都會遇到 Pieper 描述的那些人。 我們稱他們為工作狂。 他們過著“充實生活的幻覺”。 沒有什麼是免費的; 一切都是賺來的。 最終,他們的靈魂萎縮到無法再接受上帝白白賜予的地步,他們對恩典的生活也變得封閉起來。 Pieper 對整個工作狀態的信息呼應了摩西對法老的話:“讓我的人民走吧。” 單靠工作無法定義我們; 它不可能是我們幸福的源泉; 它不能成為基督教文化的基礎。 那是休閒的任務。
根據 Pieper 說法,在整體工作狀態的根源上,我們發現缺乏財產、政府強制和精神貧乏。
至此,我們已經關注休閒不是什麼。 現在有必要填補空白。 我們必須積極支持休閒。 從本質上講,閒暇是邀請人們在上帝的懷抱中安息。 它應該聽聽St. Augustine的名言,“主啊,你為自己創造了我們,我們的心在你身上找到安息之前是不安的。” 休閒可以馴服不安分的心,否則它可能會一方面變得工作狂,另一方面又變得懶惰。 休閒是從容; 它允許上帝的計劃展開。 閒是無聲的,因為“唯靜者聞,不靜者不聞”。 閒暇是接受的,因為我們必須軟化我們的心,以謙卑的心接受上帝的恩賜。 休閒是沉思; 在其中“居住的內眼[s]。 . . 創造的現實。” 休閒自信; 我們可以對神說:“這很好。”
Pieper 小心翼翼地一再強調休閒與實用無關,這就是我們遇到休閒、教育和崇拜之間的交集之處。 他哀嘆奴役藝術(指旨在學習有用技能的研究,例如醫學實踐)和文科(那些為知識本身而研究的研究,例如哲學)的衰落。 奴役藝術只關注特定技能的訓練。 這種培訓產生了一種功能,其價值根據所取得的成果由世界來衡量。 相比之下, Pieper 認為,文科提供了一種關注整個人的教育,這種教育產生了一種能夠把握整個世界、普遍性、天主教性的教育。
Pieper 做出區分並沒有詆毀那些受過奴役藝術訓練的人,而是為了證明休閒與文科之間的聯繫。 休閒和文科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追求的,這與針對其他(有用的)目的的奴役藝術不同。 在總的工作狀態下,唯有奴性的藝術才有價值。 因為它只需要勞動,所以它的教育應該只生產工蜂。 畢竟,整個工作狀態需要更高效、多產、納稅的齒輪來適應其不斷擴大的輪子。 相比之下,Pieper 主張一個為文科騰出空間的世界,正是因為文科在世人眼中毫無用處。 我們應該為無用的追求騰出空間嗎? Pieper 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要成為不僅僅是工人,我們就必須這樣做。 在這裡我們達到了皮珀的終極觀點:沒有文科的餘地,沒有無用的餘地,沒有閒暇的餘地,也沒有崇拜的餘地。 整個工作文化所賦予的“根深蒂固的缺乏冷靜”永遠不會讓我們在上帝里安息。
這將我們帶到了休閒的終極形式,即崇拜,被描述為“滋養休閒的最深泉源”。 做得好,它包含了休閒的所有品質:平靜、接受、沉思、自信。 做得好,閒暇也是一種慶祝。 因為這是神聖的命令。 我們可以為神在我們和聖徒生命中所做的一切而歡欣鼓舞。 也許最重要的是,敬拜不能屈從於功利主義的目的。 敬拜是為了自己的緣故,而不是為了其他。 它一定是無用的——至少在總工作狀態看來是這樣。 崇拜是沒有用的; 這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捍衛人的閒暇權就是捍衛人對上帝的權利,既然閒暇不能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我們不能僅僅為了拯救西方文明而支持敬拜,儘管這可能是一項崇高的事業。 這不是休閒的正確理解,該項目將失敗。 我們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在上帝身上,只為他的緣故敬拜,其餘的都會順理成章。 皮珀說,由此將產生真正的邪教。 工人可以變成人,整個工作狀態可以變成基督教。
在考察了 Pieper 的論點之後,”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 今天能教給我們什麼? 他向讀者承認這本書不是實用指南,因此我們的任務是從中汲取原理並將其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現在,2020 年,我們似乎正處於黑暗時期。 我們已經看到了大流行病、政治動盪和創紀錄的失業率。 我們見過火災、洪水和颶風。 暴力和不尊重在媒體中占主導地位。 在世界各地,我們的各種埸所、甚至教區教堂也關閉了。是的,今天的情況看起來很慘淡,但在 Pieper 那個時代,情況一定也很慘淡。 他在記憶中最可怕的戰爭之一之後發表了這些演講。 他知道以他祖國的名義犯下的暴行。 然而, Pieper 並沒有灰心。 我們也不應該。 他相信,通過正確的敬拜,以閒暇為核心的在神裡面真正的安息,才能恢復健康。
如果我們認真對待 Pieper ,那麼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培養休閒氛圍就可以解決我們精神上的大部分空虛。 首先,我們可以從改變視角開始。 我們必須將自己和我們的鄰居視為人,而不是工人,不是工作人員,也不是達到目的的手段。 第二,空閒時間、假期、娛樂都有其用武之地,但切不可將這些追求誤認為是休閒。 第三,必須正確看待工作,因為它對我們的家庭、雇主和社區同樣重要。 單靠工作不是我們的身份,也不能衡量我們的自我價值。 在可能的情況下,必須拒絕完全的工作狀態,以支持為無用者騰出空間的社會,因為在那裡我們找到了休閒的空間。 但是怎麼辦?
Pieper 的信息是從我們自己家裡的休閒開始。星期天,必須盡可能多地預留給家人朋友。 我們可以通過關閉電話、電視和平板電腦來練習靜默——這對休閒來說是絕對必要的——並學會在安靜的時候傾聽內心的聲音。 我們可以在家裡更好地慶祝各種節日,因為我們肯定有比勞動節更好的東西給我們的家人。 我們可以通過練習默觀來練習休閒。 真正悠閒的生活,習慣於看到真善美肯定。
對於 Pieper 來說,休閒類似於感恩、節日和歡樂的精神。 所有這些都是對他最敬愛的老師 Thomas Aquinas 所遵循的一個深刻真理的肯定:上帝的創造具有公認的美善。 然而,今天,世界正在為生活是否本質上是美好的而苦苦掙扎。 現代人懷著一顆不安的心問,我和其他人的存在是否美好? 我們不只是容易產生暴力和仇恨的污染物嗎? Pieper 告訴我們,有了閒暇,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這個世界的真相——真的,用心的眼睛——並且可以清楚地說,我們存在是件好事。 對於我們的鄰居,我們可以懷著堅定的信念說,你們的存在是件好事。 世界對這一肯定感到焦慮。 我們應該毫無顧慮地準備好提供它。
Archives
- January 2025 (3)
- December 2024 (5)
- November 2024 (4)
- October 2024 (5)
- September 2024 (6)
- August 2024 (5)
- July 2024 (6)
- June 2024 (6)
- May 2024 (9)
- April 2024 (8)
- March 2024 (9)
- February 2024 (6)
- January 2024 (6)
- December 2023 (2)
- November 2023 (5)
- October 2023 (11)
- September 2023 (13)
- August 2023 (13)
- July 2023 (19)
- June 2023 (19)
- May 2023 (20)
- April 2023 (22)
- March 2023 (23)
- February 2023 (22)
- January 2023 (28)
- December 2022 (25)
- November 2022 (18)
- October 2022 (22)
- September 2022 (26)
- August 2022 (30)
- July 2022 (33)
- June 2022 (22)
- May 2022 (30)
- April 2022 (28)
- March 2022 (29)
- February 2022 (15)
- January 2022 (4)
- December 2021 (4)
- November 2021 (1)
- October 2021 (2)
- September 2021 (2)
- August 2021 (6)
- July 2021 (9)
- May 2021 (8)
- April 2021 (15)
- March 2021 (7)
- January 2021 (5)
- October 2020 (5)
- September 2020 (10)
- August 2020 (1)
- July 2020 (2)
- June 2020 (3)
- April 2020 (1)
- March 2020 (1)
- February 2020 (1)
- January 2020 (4)
- December 2019 (1)
- August 2019 (1)
- October 2018 (2)
- September 2018 (3)
- August 2018 (2)
- July 2018 (1)
- April 2018 (1)
- March 2018 (2)
- February 2018 (1)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3)
- September 2017 (2)
- August 2017 (6)
- June 2017 (1)
- May 2017 (3)
- April 2017 (2)
- March 2017 (6)
- February 2017 (8)
- January 2017 (5)
- December 2016 (7)
- November 2016 (7)
- October 2016 (2)
- September 2016 (5)
- August 2016 (4)
- July 2016 (2)
- June 2016 (22)
- May 2016 (17)
- April 2016 (13)
- March 2016 (13)
- February 2016 (16)
- January 2016 (13)
- December 2015 (27)
- November 2015 (42)
- October 2015 (40)
- September 2015 (49)
- August 2015 (43)
- July 2015 (28)
- June 2015 (38)
- May 2015 (46)
- April 2015 (67)
- March 2015 (49)
- February 2015 (28)
- January 2015 (20)
- December 2014 (23)
- November 2014 (18)
- October 2014 (20)
- September 2014 (30)
- August 2014 (28)
- July 2014 (24)
- June 2014 (25)
- May 2014 (12)
- April 2014 (8)
- March 2014 (13)
- February 2014 (5)
- January 2014 (2)
- December 2013 (7)
- November 2013 (11)
- October 2013 (25)
- September 2013 (30)
- August 2013 (34)
- July 2013 (33)
- June 2013 (46)
- May 2013 (47)
- April 2013 (4)
- March 2013 (3)
- March 2011 (1)
- December 2008 (1)
- November 2008 (1)
- July 2008 (3)
- April 2008 (3)
- February 2008 (1)
- December 2007 (3)
- November 2007 (2)
- October 2007 (5)
- September 2007 (3)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2)
- June 2007 (1)
- May 2007 (2)
- April 2007 (4)
- March 2007 (23)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6)
- December 2006 (2)
- October 2006 (1)
- June 2006 (1)
- April 2005 (1)
- July 2003 (1)
- April 2003 (1)
- April 2002 (1)
- February 2001 (1)
- November 2000 (1)
- April 2000 (1)
- October 1999 (1)
- September 1999 (2)
- June 1999 (1)
- May 1999 (3)
- March 1999 (1)
- October 1998 (1)
- August 1998 (1)
- July 1998 (2)
- May 1998 (4)
- April 1998 (4)
- February 1998 (1)
- December 1997 (2)
- November 1997 (1)
- October 1997 (2)
- September 1997 (2)
- July 1997 (4)
- June 1997 (2)
- May 1997 (1)
- April 1997 (1)
- March 1997 (1)
- December 1996 (1)
- May 1996 (1)
Categories
- 念一瓢酌 Memory (28)
- 思一瓢酌 Thinking (1,003)
- 混沌一瓢酌 chaos (284)
- 獨語一瓢酌 soliloquy (441)
- 生一瓢酌 Life (223)
- 讀一瓢酌 Read (1,014)
- 遊一瓢酌 Traveling (47)
- 饒舌一瓢酌 Rapping (244)
Meta
Author Said Some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