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mas Sheehan 在 “Making Sense of Heidegger: A Paradigm Shif” 一書中講及他訪尋明師想研究 Heidegger ,其後找到了 William J. Richardson。其中談及了 W.J. Richardson 的這本書: “Heidegger: Through Phenomenology to Thought” ,這書是第一本研究 Heidegger 的書,也是 Martin Heidegger 為一部關於他的思想的學術著作寫了一篇也是唯一一篇的序言的書。 W. J. Richardson 的 “Heidegger: Through Phenomenology to Thought” 於 1963 年首次出版,在 Heidegger 學術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幾十年來,人們也對 Heidegger 的序言文本進行了很多討論:這著名的序言是如何產生的?W.J. Richardson 文本中的思想與 Heidegger 在序言中的答復配對是否一致?
“Heidegger Through Phenomenology to Thought” 是第一部英語解釋分析 Heidegger 著作,也是唯一一部包含 Heidegger 序言以回答作者提問的英語著作。 作者的方法是分析解釋,同時對 Heidegger 的思想表示同情,W.J. Richardson 根據 Heidegger 的 30 部作品,以及收錄了他不同思想時期的著作和論文,W. J. Richardson 有時甚至(但很少)批評 Heidegger 關於妻子的觀點。在這本八百多頁的書中,W. J. Richardson 也費盡苦心為 Heidegger 自創的新辭彙尋找適當的英語等價字辭 。W. J. Richardson 的分析前後一致,方向明確,對 Heidegger “哲學”了解不多的讀者應該很有借鑒意義。 本書是對 Heidegger 思想的專業分析,同時也是解說之作。
W. J. Richardson 的經典著作 Heidegger 的第四版:”Heidegger : Through Phenomenology to Thought”;作為平裝本,它的價格非常實惠,這將使 Heidegger 的經驗豐富的學生和新手都能以一種新的方式接觸到它。 然而,如果以前的一些人希望這個最新版本是對 1963 年原版的徹底修訂,他們將會非常失望。 鑑於 40 多年來 (相對於第一版至第四版的期間而言) 致力於更熟悉的 Heidegger 文本的二手學術研究以及隨後許多新的原始資料的可用性,W. J. Richardson 並沒有低估這種努力的吸引力,但他認為這樣的努力“ 不可行 not feasible”(p xxv)。
那些聲稱 Heidegger 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之間存在絕對二分法的人,與那些堅持絕對相同的人之間曾經激烈的爭論早已過去。 儘管如此,正是 W. J. Richardson 在第一版的論述中,論証了兩個時期的 Heidegger 之間深刻的連續性,亦即前期 Heidegger I 到後期 Heidegger II 的必然演變。W. J. Richardson 堅信,如果沒有重大修訂的第四版要為新一代讀者保留一定的可信度,那麼只有當他能夠令到讀者對他建構 Heidegger I 和 II 的區分是如何產生、以及可以增進這種理解的,那當代 Heidegger 研究的相關性評估時才值得加入修訂中。
在這一最新版本的序言中,W. J. Richardson 以內容豐富的自傳式敘述方式講述了他的兩個 Heidegger 理論如何在 1950 年代在魯汶大學和弗萊堡大學畢業後最終在第一版中得到建構。最能說明問題的是,正如 W. J. Richardson 在 Heidegger 獎學金名人錄中講述那些受教的日子,他與 Heidegger 的個人訪談的故事。W. J. Richardson 向 Heidegger 提交了一份 25 頁的摘要,內容是他提議的論文主題。 雖然他們的會面進行得很順利,但當 Heidegger 打電話給 Max Müller 並表示高興 “終有人正確地了解了我 here is someone who has gotten me right”時,真正的肯定才出現( p xxxii)。雖然 Heidegger 願意為這本書寫序言似乎已經足夠了,但當人們打開或重新打開 “Heidegger Through Phenomenology to Thought” 的書頁時,更能意識到 Heidegger 在這個軼事中對W. J. Richardson 工作的讚揚。 為了試圖辨別 W. J. Richardson 是如何正確理解 Heidegger 的,也許可按以下方式進行: 首先,追溯本書的結構佈局。 其次,討論貫穿全書的主題的基礎思想,這也是 W. J. Richardson 區分 Heidegger I 和 II 背後的想法。 然後,嘗試通過一個觀察來回答 W. J. Richardson 在他的結論中提出的問題:“看到 Heidegger 思想努力的大方向後,我們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跟隨他一路走來?” (p 634)。
除了新的序言和最初出現在 1977 年 “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 的 Man and World 一期中的標題為 “Martin Heidegger: In Memoriam” 的結語之外,1963 年版的結構保持不變。 除了在第三部分 A 節(“The De-volution of Thought”)中將近 100 頁的文體變化外, W. J. Richardson 採用了按時間順序排列的方法。 他逐步瀏覽了 50 年代後期他寫作時現存的 Heidegger 文本,以勾勒出基本思想。 從 “Being and Time《存在與時間》”(1929) 開始,以 “What E-vokes Thought?” 結束 (1951/52), W. J. Richardson 對 Heidegger 語料庫的 30 部作品進行了細緻的分析。
W. J. Richardson 整本書的內在結構系統在整個廣泛的討論中使通俗閱讀成為可能,此結構系統以敏銳的洞察力打斷了按時間順序排列的方式,以幫助讀者找到方向並保持在正確的路向上。 例如,在涵蓋了最早的三部作品之後,W. J. Richardson 創造了一個暫停和定位的空間,他寫道:“在所有前三部作品中 [Being and Time、Kant and the Problem of Metaphysics、The Essence of Ground],然後注意力的焦點就放在 Therebeing [Dasein] 上 . . 從現在開始,Heidegger 的注意力將越來越多地被存在本身的問題所吸引”( p 207 )。 這一陳述不僅為 W. J. Richardson 的複雜結構系統提供了指導,還為他提供了圍繞明顯的 Heidegger I 和 Heidegger II 基本逆轉或轉變 (die Kehre) 概念區分的機會提供了說明。 這種轉變發生在 Heidegger 的職業生涯中,因為早期階段明顯關注 Dasein 以存在讓位於直接關注存在本身。
“Heidegger : Through Phenomenology to Thought” 自 W. J. Richardson 著作第一版出版以來已經過去了幾十年。 它在我們這個時代有什麼重要性? 它的第一個優點在於它最初提出通過區分 “Heidegger I” 和 “Heidegger II” 的假設來閱讀 Heidegger ,如果我們同意這個假設已被證明是恰當的,那麼我們可以說 “Heidegger Through Phenomenology to Thought” 已經是經典。 “Heidegger II” 與 “Heidegger I” 之間的區別是否意味著前者的首要地位損害了後者,然後據稱被克服? 這似乎不是 W. J. Richardson 對哲學家作品的整體解釋所採取的立場,他甚至包括與 Heidegger 的討論,從作品的計劃到序言的闡述以回答兩個問題他被問到了。 恰恰相反,W. J. Richardson 開創了一種方法論的選擇,目前大多數主要解釋者都有這種選擇,其中包括從頭開始閱讀 Heidegger,當時(60 年代)他的大部分課程都無法訪問。就像我們今天通過 Heidegger 的 Gesamtausgabe 寫的一樣。
閱讀 W. J. Richardson 作品的關鍵,在 Heidegger 為回答 “一個人應該如何真正理解 Brentano 關於存在問題的第一經驗?” 的問題而寫的序言中已經給了我們。 (p.VII)和“假設他的思想發生了轉機,這怎麼可能發生,或者換句話說,他自己怎麼有必要思考這樣的事件?” ( p 16 )。
對於第一個問題, Heidegger 通過引用他讀過的第一篇 Franz Brentano 哲學文章 “On the Several Senses of Being in Aristotle“,自 1907 年以來他一直在回溯這篇文章,在關於存在和存在的意義的問題中如果在其多重含義中,存在作為財產、作為可能性或現實、作為真理存在和作為類別方案存在,那麼就會有一個協議,或者存在本身會得到它的決定。 Heidegger 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已經指出了一種閱讀他的作品的方式:沿著質疑存在的意義並檢查詳盡的表述所採取的路徑。
Heidegger 處理存在意義問題的方法在 Husserl 現象學中找到,從而開闢了對 Aristotle 著作的新研究。 然而,Heidegger 在討論W. J. Richardson 為其博士論文提出的標題(從現象學到思考存在的路徑,Der Weg von der Phänomenologiezum Seinsdenken)時,清楚地表明了與 Husserl 的距離。 如果術語“現象學”指的是 Husserl 的哲學立場,那麼通過表達一種對立來提議的標題是合理的。 然而,Heidegger 強調,有必要消除因 “存在之思想 Seinsdenken” 這一表達的雙重含義而產生的誤解。 在傳統的形上學意義上,它意味著明確實體的存在,即實體的本質和存在,這是 Husserl 現象學仍然佔據的主題,“但如果我們將‘現象學’理解為讓主體表現自己更恰當到思考,那麼標題應該是:“從一條通過現象學進入存在思想的路徑 Ein Weg durch die Phänomenologie in das Denken des Seins)”( p xvi )。 Heidegger 的這一觀察導致 W. J. Richardson. 將其作品的標題更改為“從現象學到思想”,亦即現在出版的書名。
第二個問題讓 Heidegger 直接面對他思想中一個轉折點 (Kehre) 的出現,這個轉折點大約發生在 1936 年,並導致 W. J. Richardson 提出了Heidegger I 和Heidegger II 之間的區分,這一區分從那時起就一直存在。 在這一點上,他採取了一個立場:“你在‘Heidegger I’ 和 ‘Heidegger II’之間所做的區分只有在不斷牢記這一點的情況下才是合理的:只有通過在‘我’下思考的東西才變得容易理解,首先,在 II 下要思考什麼。 但只有當 I 包含在 II 中時,I 才有可能”( p xxii )。 這個從一開始就提出循環性的陳述就指出了兩件事:現象學家 Heidegger ,或者更確切地說,解釋學為 Heidegger II 鋪平了道路,而這反過來又打開了意義所在的空間就 Heidegger II 將思想需要向其開放的維度、思想必須進入的停止點、作為被贈予的存在的存在真理的自由幅度而言,可以表明“我”的範圍。
Heidegger 思想的逆轉,根據 Heidegger 自己的說法,不會是他發明的,也不會只與他有關。 它不僅僅是個人的“皈依”,還涉及現代人存在的改變。 不是在心理學或生物學意義上,Heidegger 強調說,他引用了他在 1937/38 年冬季學期寫的一篇文章,而是在人與存在之間關係的意義上,這種關係不是由人而是由命運轉變的( Geschick)存在本身。 Heidegger 說,轉折的關鍵在於“人與存在的關係”,也就是說,在轉折中:“存在及其與人相關的真理”( p xxi ),這也與標題相對應:1929年的 “存在與時間 Being and Time ”,到1962年的標題 “時間與存在 Time and Being ”的修改。
回頭看 Heidegger 這封序言也證實了W. J. Richardson 所做的工作。即W. J. Richardson 其當前版本的序言中敘述了他的方法和與 Heidegger 的第一次會面,以及後者的驚人反應,後者在仔細閱讀了他的25頁博士論文項目提綱,並在採訪中親自討論後,Heidegger 打電話給 M.Müller 說:“這個男孩是誰? 這麼多人誤解了我,而這個人完全了解了我,而且他是美國人! 這怎麼可能?” ( p xxxii )。 W. J. Richardson 在 Heidegger 的思想中理解了甚麼,他從 Heidegger 那裡得到了對他的解釋如此無疑的證實? 他自己回答我們說,他在腦海中想到了 “他[Heidegger]閱讀 Brentano 關於 Aristotle 的論文所引發的問題的原始經驗,作為一切開始的事件。 存在問題的發現也就是其遺忘的發現。”( p xxxiii )。 這給了他一個閱讀線索,以至於“在那一刻我想到了晚期應該被認為是試圖重複(Wiederholung)早期未說的東西——沒有說的和說的。它可能在存在和時間的地平線上。 這確立了Heidegger 關於“兩者”的問題:晚期“重複”前者的假設要求呈現統一性和連續性的任務,同時解釋兩者在重點和風格上的差異( p xxx )。
在確立了作者提出的 Heidegger 作品的閱讀假設之後,我們就可以進入其結構。 它分為三個大部分,第一部分處理 Heidegger I,第二部分處理Heidegger 第一部分的問題和方法的著名轉變,第三部分處理Heidegger II,直到作品“What E-vokes Thought?” ,從 1952 年開始,就作者聲稱通過今年的講座實現了他的目標而言,而不是假設Heidegger 從那時起就沒有再談過這個問題。
作品的引入和發展,按照基於“Heidegger Ⅰ” 和 “Heidegger Ⅱ” 區分的解釋假設,循序漸進地遵循已發表和未發表的文本,始終以讓Heidegger 自己說話為首要關注點。這個方向在導言中明確指出:“雖然曲折,[Heidegger 的]道路很簡單,但它遵循一個單一的方向。 這些頁面的目的是在某種程度上追踪這條路徑,以便提出問題,以便其他人也可以遵循它。” ( p 3 )。
W.J. Richardson 繼而步步緊逼 Heidegger 走過的道路,從存在問題和思維問題入手,指向 Heidegger 在 Plato 表象與觀念之分中對形上學誕生的解釋。 不僅是存在的問題,而且是存在的意義之前的問題,正是關於形上學基礎的問題,這意味着它的克服。但是克服形上學意味着甚麼?簡單地摧毀它?當然不是。Heidegger 並不打算剷除哲學的根基,而是要耕種哲學在其中找到力量的土壤,沉思其本質,以此作為回歸其基礎的一種方式,即與哲學存在的真理相關聯地進行思考. 是什麼維持“是”的統一性? 說某事“是”是什麼意思? 指出“是”所指示的存在者與存在者之間的根本區別,使Heidegger 擺脫了 Plato 式和 Aristotle 式的一與多、存在者與最高存在者之間的曖昧關係的悖論,開闢了一條解構之路的本體神學。 因此,本體論差異的概念允許引入閱讀西方思想的關鍵,因為西方思想是由忘記存在意義的問題構成的。
存在問題的對立面存在於思維問題中。 思考是什麼意思? 這個問題並不比上一個問題複雜。 對Heidegger 來說,思考就是思考存在。 這樣,存在的意義問題就變成了思考存在過程的努力。消極地,它使自己遠離形上學的思考(耐心的對象和長期的解構性工作),並被積極地表述為真理的發生(alétheia),在展示實體和人類結構(Dasein)的過程中變得明顯,被認為是 ek-sistence 。
通過放置存在和思考這兩個問題,W. J. Richardson 介紹了哲學家所遵循的路徑的參數,並為我們提供了他對其進行解釋的框架。 問題的發展然後分為三個主要部分:“From There To Being 從那裡到存在”,其中涉及 “Heidegger I” 的偉大文本(Being and Time ,Kant and the Problem of Metaphysics,The Essence of Ground 和 What is Metaphysics ?);第二部分 “Reversal 轉變”,通過對 1930 年代文本的考察,處理從 Heidegger I 到 Heidegger II 的過渡( On the Essence of Truth,The self -assertion of the German University 和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 和第三份“From Being to There 從存在到那裡”,更廣泛,分為兩個部分。 A 節伴隨著 Heidegger 對西方,從 Plato 開始,延伸到 Nietzsche 西方思想頹廢的批判,但在 Rilke 克身上找到在其中完善的、然後被認為是形上學的傑出詩人;過渡到重複思維,尋找另一個開始。 這樣,第三部分的 B 節就被稱為 “The Re-trieve of Thought 思維的重述”,從Heidegger 在他1934-35年的課程中回歸 Hölderlin 的詩歌開始:關於藝術作品的起源和本質的問題的詩句,穿越 Nietzsche 和 Hegel 的閱讀,回到Socrates 之前的思想家(Heraclitus,Parmenides和 Anaximander),達到Heidegger 在弗萊堡大學復任後開設的第一門課程的考試:“思考是什麼意思?” (1951-1952)。 對這門課程的分析構成了 W. J. Richardson 所採取的縱向路徑的結束,W. J. Richardson 更關心的是呈現哲學家的思想,闡明其方向,而不是採取立場。
在他的工作結束時,W. J. Richardson 提請注意 Heidegger 提出的道路的非封閉性,然後這是一個問題,而不是尋求這樣一條道路的方向和意義,總是被 “危機 de krisis” 的努力所滲透,Heidegger 在這個希臘辭中尋找的真正意義:從一個存在中剔除其他一切以將其包含在其界限內,考慮到界限必須被理解為不是分裂的東西,而是它可以開始成為它所是像這樣的地方。 正是在那時,W. J. Richardson 發展了他關於 Heidegger I 和 Heidegger II 之間區別的論文,基於對同一問題同時存在的理解(通過思考存在作為真理的意義的任務來克服形上學的努力); 在這兩種情況下,努力都是通過讓揭露的負面過程顯現出來,從而超越主客體的極性; Heidegger II 的特徵方法是思維的過程, Heidegger I 的特徵方法是現象學的過程。 因此可以概述兩者之間的區別:
如果在 Heidegger I 中,執行方法的實體的本質被表徵為超越(存在於世界,存在),那麼在 Heidegger II 中,它被表徵為 ek-sistence,並且在這兩種情況下,享有特權的實體 Dasein,以對存在開放的特權而著稱。 如果在第一個否定性位於超越的有限性中,那麼在第二個中它位於存在的命運的有限性中,正如在第一個中,過程的時間 – 歷史特徵是此在的特權,負責通過決議(Entschlossenheit)的特徵實現這一點,自由的決定因素,而根據過程的時間 – 歷史特徵,它取決於存在本身,歷史和人們對命運背景的思考以這樣一種方式存在,即過程的實現要求人將思想回歸到自由。
W. J. Richardson 然後提出:
Heidegger II 中明確表達的存在思想不僅僅是從存在與時間現象學開始的漫遊之旅的結束。 他將這種現象學 —— 同樣的解釋學解釋過程 —— 轉化為一種新的形態。 而且,這種轉變不是任意的,不是由外部環境決定的。 更不是通過舊問題的失敗引起的新問題來逃避。 在此之前,Heidegger Ⅰ 向 Ⅱ 的轉變是出於作為有限(否定)存在的原始經驗所強加的必然性。 焦點從存在(此在)轉移到存在(就我們所見,它刻畫了兩個時期之間的根本區別)是解釋學分析本身的要求所要求的,一旦很清楚存在過程中的首要地位屬於存在本身。 什麼時候發生? 正是在作者開始思考真理本身的否定性時。 這就是” On the Essence of Truth” 中轉折(Kehre)的真正含義[…]。 ( p 624 )
鑑於此,將 Heidegger I 視為與 Heidegger II 相同,就像看到兩者之間存在分歧一樣具有誤導性。 Heidegger I 成了他試圖克服的形而上學的犧牲品,因此 “Being and Time《存在與時間》” 的第二部分沒有寫成。 形上學的語言不足以表達思想的非形上學本質。 Heidegger II 是 Heidegger I 的翻版和重複。 如果有人堅持兩者絕對相同,我們可以說這兩個時期之間存在深刻的連續性,並且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有必要的演變。 簡而言之:針對不太成熟的 Heidegger 學者是通過討論作為本書整個論點的特徵和核心的單一主題來介紹這部八百多頁的作品:早期 Heidegger(Heidegger I)和晚期 Heidegger (Heidegger II)“不相同(das Gleiche)—— 但却是一體的(das Selbe)”( p 625 )。
在這一點上,W. J. Richardson 向讀者提出了一個自相矛盾的問題。 有甚麼辦法可以找到最原始、最真實的 Heidegger ?Heidegger II 從 Heidegger I 的失敗中脫穎而出,難道不是更具原創性嗎? 現在,哲學家本人警告我們,“堅持思考的人就是道路”。 事實上,Heidegger II 的完整展開,思考存在與語言之間的關係,在他對邏各斯 Logos 的沉思中,與 Heidegger I 的主要抱負不遠。W. J. Richardson 隨後提出,為了解決這個悖論,假設他稱之為 Ur-Heidegger 的原始 Heidegger,可以在他的資料中找到,在此之前還是一名神學院學生,從大量閱讀 Franz Brentano 關於 Aristotle 的書開始,存在與語言之間的關係出現在研究中聖經和神學的推測。 因此,正是在對 dakrisis 的闡釋中,即在 Heidegger 路徑的局限性提出的質疑中,W. J. Richardson 結束了他的工作。 思維本身的局限性,存在與語言之間關係的局限性,存在作為事件的挪用(Ereignis),alétheia,最後是思維的局限性:“但這些都是問題,問題,問題。 有答案嗎? 我們必須做什麼才能找到它們? “除了等待,我們別無所求 We must do nothing . . . but wait!”( p 641 )。
W. J. Richardson 在他的作品中添加了結語,結語是在 1976 年 Heidegger逝世之際寫成的。 這是一篇非常有詩意的文章,作者在其中繼續了 Heidegger 的道路,但現在能夠提出一個問題,即這位哲學家在 1933 年捲入了納粹主義,以及他試圖反對納粹主義,儘管他有“承諾” . 根據 W. J. Richardson 的說法,Heidegger 在這一時期對 Nietzsche 的解讀構成了與納粹主義微妙而真實的對抗。Heidegger 提出的“只有一位上帝可以拯救我們”的道路意味著甚麼?這是甚麼上帝?,即使他沒有採取與這些相同的立場。 “最終,Heidegger 的結局是平靜的。 接近尾聲時,他請他的一個學生,弗萊堡總教區的牧師 Bernard Welte 在他的葬禮上發表簡短的佈道,主題是聖經中的以下經文:“祈求,你就會得到,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路加福音 2:9)。 因此,W. J. Richardson 總結了他的結語:
那麼,它是結束還是開始? 我們確切知道的只是,這是他在遙遠的起源之後回到他開始的地方。 那些欽佩他的天才,從他的努力中學到很多東西,並因他對問題的忠誠 —— 對他不屈不撓的等待準備 —— 而敬佩他的人只能尊重這一刻的沉默。 但他們可以希望……“簡單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Aletheia,the Logos)最終會把他自己的名字還給他,直到最後讓他感到驚訝 —— 並讓他自由。 你知識的寧靜一定真的提供了一扇通向永恆的門!
這是對 Heidegger 的神學解釋嗎?W. J. Richardson 的解讀在多大程度上希望將 Heidegger 的哲學從歧義中拯救出來? 這些是這部宏偉而真誠的作品在讀者中產生的問題,讀者在離開時一定會從其對曲折的 Sheideggerian 路徑的仔細和精確閱讀中獲益。
還值得向讀者指出W. J. Richardson 辛勤工作的兩個重要貢獻:提供他將Heidegger 難懂的詞彙翻譯成英語的建議,並呈現Heidegger 的著作和課程的第一個也是最完整的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