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

游彪在《宋史: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三民書局,2009)中曾談及宋朝文化,尤其是它的法律系統在當其世已經超越西方。但由於帝王怕人民”玩弄” 法,因此也禁止人民學習,而祗能控制在官家手上。宋朝, Ian Morris 談及沈括(公元 1031-95 年),他是宋代博學的科學家和政治家,是一個相當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Ian Morris 很可能將達文西與 1800 年之前整個東亞歷史上最令人敬畏的科學家配對。因為沈括最偉大的成就和發現包括地貌學、氣候變化、球形天體(不是扁平的)以及指南針、暗箱、固定極星的位置,校正日月誤差(後者包括運動和軌道路徑)( pp 419-420 )。又清乾隆一代所編、試圖記錄“ 天下萬物”,共 80 多萬頁的《四庫全書》,都足使清帝國自命不凡。甚至更早的漢唐盛世,在當其時亦足以“ 傲視天下”。但何以却無以為繼?難道真如 “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 How the West became psychologically peculiar and particularly prosperous” 書中所言?Ian Morris 是否也認為西方主導着世界?

清帝國在當其時的世界來說大約在 1750 年的某個時候,英國企業家釋放出蒸汽和煤炭的驚人能量,世界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工廠、鐵路和砲艦的出現推動了西方在 19 世紀的崛起,而 20 世紀計算機和核武器的發展確保了其全球霸權。 現在,在二十一世紀初,許多人擔心中國和印度的新興經濟大國預示著西方作為超級大國的終結。 為了理解這種可能性,我們需要回顧過去。 為什麼西方在過去 200 年裡主宰著全球,它的力量會持續下去嗎?

在描述人類歷史的模式時,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 Ian Morris 對這兩個問題給出了令人驚訝的新答案。 他揭示,這不是種族或文化的差異,甚至是偉大個人的奮鬥,都不能解釋西方的統治地位。 這是地理對普通人日常努力的影響,因為他們應對資源、疾病、移民和氣候危機。 隨著地理和人類的創造力繼續相互作用,世界將以驚人的方式發生變化,並在此過程中改變西方的統治。

深入研究和精彩論證,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 跨越了五萬年的歷史,幾乎每一頁都提供了新的見解。 這本書匯集了從古代歷史到神經科學等各個學科的最新發現,不僅解釋了西方為何會統治世界,還預測了未來一百年的未來。最近,科學幾乎已經深刻地改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們對醫學、通訊甚至我們的朋友圈的看法都大不相同。 但直到現在,歷史學科還沒有受到技術進步的巨大影響。 Ian Morris 撰寫了這部利用現代技術解釋歷史進程的世界歷史。 其結果是一部開創性的著作,描繪了現代歷史應該是什麼樣子。

截至第 433 頁,在長達 645 頁的敘述中,不超過 20 頁用於介紹歐洲歷史。 第 385 至 433 頁涵蓋了 “走向全球 Going Global”一章( Ch 8 ),其中討論了葡萄牙探險和哥倫布,但重點主要放在蒙古人和鄭氏珍寶艦隊上。 借鑒 Gavin Menzies 名譽掃地的書 “1421: 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America(2002 年)”,Ian Morris 仔細推測了鄭和下西洋、再到大西洋、北極、南極洲、澳大利亞和意大利的更驚人的航行的可能性 ( p 410),在解釋了為什麼幾乎沒有專業歷史學家相信 1421 年的論點之後,“在我看來,Menzies 的 1421 年與 von Däniken 的 “Chariots of the Gods” 相提並論?”( p 410 )。中國艦隊駛向意大利並點燃文藝復興的那一年,”1421” 年的續集。“Menzies 的 “1434“”,“比他的 “1421” 更需要暫停懷疑……我必須再次承認,這是我無法召集的更多暫停”。 鄭和的船隊沒有航行到美洲(更不用說北極、南極洲和意大利了)。 ( p 413 )

雖然他稱意大利文藝復興是“歷史上最令人震驚的事件之一”( p 419 ),但他關注的是中國“在 11 世紀”“已經”實現的文藝復興( p 419 )。 這場復興並不遜色於意大利的複興:“達文西真的比沈括更驚人嗎?”。但 Ian Morris 沒有注意到的是,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時期 —— 他也將其稱為 “反動的 reactionary”( p 418)——並非只有一個,而是許多傑出人物。 僅在繪畫領域就有 Botticelli、Brunelleschi、Donatello、Giotto, Ghiberti、Michelangelo、Raphael、Vasari 和 Titian。 這些畫家與一種全新的透視繪畫方法的發展有關,這種方法又受到 15 世紀一羣值得注意的數學家的工作的影響,他們發現了遠遠超過希臘人和阿拉伯人的成就的代數解決方案和三角計算。 他們的名字被載入數學史冊:Scipio del Ferro、Nicolo Tartaglia、Johann Muller Regiomonanus、Giralamo Cardano——別忘了 Luca Pacioli (1446/7–1517),第一本已知會計教科書之父的 ” Everything about Arithmetic, Geometry, and proportions”

Ian Morris 的故事圍繞著挑戰和回應的主題展開。 社會發展和人口流動是對影響農作物產量和疾病性質的氣候變化的反應。 由疾病、飢荒和戰爭驅動的經常性危機構成了一種循環機制,在這種機制中,人類進步停滯不前,繁榮的社會和復雜的政治制度就會崩潰。 此類危機形成了“歷史模式”,並且迄今為止它們以重複的時間間隔發生:公元前 2200 年、公元前 1750 年、公元前 1200 年、公元前 800 年、公元 540 年、公元 1250 年或公元 1645 年。 每隔 400 年左右,氣候變化和乾旱就會引發移民和國家崩潰。

對 Ian Morris 來說,公元前一千年的突破 —— 儒教、佛教、希伯來聖經、希臘哲學 —— 只是對更大繁榮、更遠距離貿易和更強大的國家監管的回應。 在 Ian Morris 的表述中,社會獲得了它所需要的文化。Ian Morris 對歐亞大陸東西端的關係特別感興趣。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西方的反應被證明更具創新性; 只有從公元 550 年左右到 1776 年(蒸汽機年、Adam Smith 和美國獨立宣言年),東方才占主導地位並且更加繁榮。說真的,如果這本書不是關於歐洲的,那這本書是關於什麼的? “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的開頭幾段與 Jared Diamond 的 “Guns, Germs, and Steel (1997)” 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Ian Morris 問道:“為什麼英國船隻在 1842 年逆流而上,而不是中國船隻逆流而上泰晤士河?”( p 11 )—— 這與新幾內亞島亞里島的當地政客提出的基本相同的問題, Jared Diamond 問道:“為什麼你們白人開發了這麼多貨物並將其帶到新幾內亞,而我們黑人卻幾乎沒有自己的貨物?”( “Guns, Germs, and Steel ” , p 14 )

目前誰在提出一種理論,認為諸如“皮膚、眼睛或頭髮的顏色”之類的遺傳變異不僅僅是“膚淺的”? Jared Diamond 都不是 Ian Morris 也沒有提到與這些“理論”相關的單一作者或來源。 那麼,為什麼這種持續需要挑戰“西方統治的種族主義理論”呢? 這是對任何傾向於認為西方文化具有獨特創造性和優越性的人的間接警告。 Ian Morris 在駁斥生物學解釋的同時,嚴厲批評指向歐洲“文化優越性”( p 73 )的解釋,以及“古老的長期理論,即古希臘人的文化…… . 打造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西方生活方式”( p 22 )? 通過研究“越來越廣泛的人類過去的片段”,他開始意識到“所謂獨特的西方經歷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歷史之間的相似之處有多麼強烈”( p 23 )。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不應該追溯東西方差異的源頭,也不應追溯最近的源頭,因為社會發展水平的計算具有長期的連續性 。 相反,我們需要考慮涵蓋幾千年的中期解釋。

Ian Morris 認為所有文化都如此令人欽佩,以至於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東方思想與西方思想一樣理性和自由,而西方思想與東方思想一樣神秘和專制”( p 261 )。中國幾千年的優勢是政治崩潰後一段貿易和知識開放時期的結果。 羅馬帝國和漢帝國都因為氣溫和降雨量下降而衰落。 在三世紀,羅馬和中國的城市都在萎縮,識字率下降,軍事力量被削弱。 但在東部,移民導致了向肥沃地區的遷移,在那裡種植水稻的新方法提高了生活水平,並為政治進步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最後一位真正的羅馬皇帝 Justinian 失敗了,因為他沒有那些多產的稻田。在這一點上,中國之所以成長,是因為它對外國影響持開放態度,並且可以將它們融合成一個新的綜合體。 11 世紀的中國文藝復興先於並平行於 15 世紀的歐洲發展。 當中國的統治者深信自己的優勢以至於他們沒有必要求助於外國野蠻人時,衰落就開始了。

但顯然,有些文化比其他文化更平等。 在關於 “經典 THE CLASSICS” 的十頁部分中,Ian Morris 給希臘和羅馬思想都祗有大約一頁( p 260 ),而將中國思想交給了其他九頁( pp 254-9、261-3)。Ian Morris 告訴我們,“Socrates 是一個巨大模式的一部分”,“並不是一個讓西方走上優越道路的獨特巨人”。這種推理並不充分。 不是一兩個巨人讓西方與眾不同; 相反,它是希臘和羅馬、中世紀歐洲以及整個現代時代的原始巨人的連續序列。 西方總是充滿了堅持不懈地尋找新世界、新視野和新繪畫、建築、音樂、科學、哲學和文學風格的人 —— 例如,與中國古代的知識傳統形成對比 —— 儒家、法家、道家(以及後來的佛教)—— 在西方的影響引起一些新奇之前,它們一直堅持它們的本質。 希臘公民和文化生活的最終基礎是瀰漫在印歐文化中的個人主義和競爭衝突的貴族風氣。 Ionians 文學與占領希臘並建立 Mycenaean 文明的野蠻印歐戰士的世界相去甚遠,但它同樣具有激烈的競爭性。 戲劇、哲學和音樂的新作品以第一人稱的形式被闡述為追求真理的對抗性或體育競賽。 雖然 Thales、Anaximander、Anaxagoras、Empedocles、Heraclitus、Parmenides、Leucippus 和 Democritus 每個人都對事物的隱藏原因有著共同的興趣,但每個人都提出了自己全新的解釋。 貴族制的希臘沒有道士; 沒有中國的聖人對他們的上級恭恭敬敬,並期望下級適當的尊重。 對真理的探索是一場混戰,每個哲學家都在為知識的聲望而競爭,爭論的語氣試圖詆毀他人的理論並提升自己的理論。

Ian Morris 的作品充滿了有趣的軼事以及對科普和偽科學的引用 —— 但他也使用高科技考古證據,包括對花粉和其他植物遺骸的分析來指示氣候變化,以及 DNA 來顯示 數万年來發生的遷徙。 這是一個由對每一個考古遺蹟的密切關注所推動的歷史,其中埋藏的動物骨頭講述了一個關於繁育、然後殺死和消費它們的社會繁榮的故事。 2010 年發現的骨頭可能來自公元 2 世紀埋葬在意大利南部的一名農場奴隸,這對 Ian Morris 關於東西方之間持續而激烈的交流的論點的最新證實; 線粒體 DNA 表明他的母系祖先來自東亞。統計學、心理學和歷史學可能會讓社會規劃未來。 但隨後 Ian Morris 展示了未來會有多麼嚴峻。 他的書名中暗示的令西方讀者欣慰的結論——西方人仍然是頭號狗——被慘淡的最後一章大大破壞了。 這本書的結尾是對全球變暖可能(在他看來是肯定的)影響的可怕描述,這將導致他所謂的“全球怪異”:極端氣候事件、資源爭奪加劇、國家崩潰。

對 Ian Morris 來說,西方只是一個地理範疇; 西方至高無上的最終根源在於地理因素。 在過去的 15,000 年裡,地理塑造了世界的發展和權力與財富的分配。 Ian Morris 比 Jared Diamond 更關注技術和社會變革反過來改變了地理決定地理位置優勢和劣勢的方式。話又說回來,這種強調在 Jared Diamond 努力解釋為什麼近東,例如,就其最終的生態退化和鐵的出現帶來的開發歐洲較冷土地的新機遇而言,它無法維持其最初的優勢。 Ian Morris 同樣指出,幾千年前,大西洋歐洲面臨不可逾越的海洋的地理位置是一個很大的劣勢,但是當 15 和 16 世紀出現可以穿越這片海洋的新型船隻時,靠近大西洋並且更接近 到美洲成為一個很大的優勢。

Ian Morris 為地理決定論學派添加的是一個衡量進步的網格,一個包含能量捕獲、組織/城市化、信息技術和戰爭能力的“社會發展指數”,他用它來確定精確的日期 西方和東方各自領先。 他的宏大敘事還特別關注人類歷史的模式以及實際政治制度的發展方式和人口遷移以應對環境挑戰的方式。 本書的主要章節致力於講述全球不同地方的文化如何經歷 Malthus 壓力、疾病、飢荒和戰爭帶來的定期危機。 在 Ian Morris 的敘述中,世界歷史的主要特徵是一種循環機制,其中王朝、政府或文明以重複的間隔興衰:公元前 2200 年、公元前 1750 年、公元前 1200 年、公元前 800 年、公元 540 年、公元 1250 年和公元 1645 年 – 所有這些都構成了重複的敘述。用他的話說,“歷史是老樣子”( p 560 )。

憑藉對西方的新定義,在第二章 ( pp 81 – 134 ) 這一長章中,Ian Morris 欣然將歐洲歷史限制在 18 世紀之前的相當微不足道的角色。 與此同時,Tigris河、Euphrates 河和  Jordan 河谷的“西方的誕生”引起了他的忠實關注。從公元前 10,000 年左右的農業開始到公元 550 年,這是 世界“最發達地區”。 之後,東方世界一馬當先。 從大約公元 550 年到 1775 年,東部地區領先於“西部”。 因此,歐洲本土只有在 1775 年之後才變得重要。古希臘、羅馬、中世紀基督教世界、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製圖革命、科學時代、法國大革命即使沒有被完全忽視,也都被概括地視為地方事務。 事實上,在 1770 年代之前,西方文明的“核心”幾乎沒有離開近東、伊斯蘭非洲和奧斯曼土耳其。 羅馬帝國甚至沒有被賦予“核心”地區的地位。除了諷刺的方式外,Ian Morris 從不使用“獨特的”或“獨特的”這些詞來指代歐洲( pp 23、261 )。 只有在提到伊拉克和敘利亞時,他才堅信“一個與眾不同的西方世界”( p 97 )和“一種與眾不同的西方生活方式”( p 99 )。

第六章涵蓋了從公元前 100 年到公元 500 年的時期,相應地涵蓋了公元 500 年後中國取得領先之前的一個時代,但它是關於中國而不是羅馬的。 一旦“東方時代”到來,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 Ian Morris 的殷切關注。 歷史現在如此愉快; 唐朝中國的文化“對外國思想的開放態度以及將其融入新事物的能力”( p 342 ),“一種‘原始女性主義’的興起”( p 339 ),新儒家的“非凡”成就 ( p 376 )。

中世紀早期的“西方”確實獲得了榮譽提名:“到 700 年,伊斯蘭世界或多或少是西方的核心,而基督教世界只是其北部邊緣的外圍”( p 354 )。 伊斯蘭教甚至被描述為比基督教對歐洲歷史更重要; 阿拉伯人“不是來埋葬西方,而是來完善它”( p 353 )。 他斥責當今“大量的政治專家”,他們“發現很方便……將伊斯蘭文明想像成西方文明之外並反對西方文明”( p 353 )。 沙特阿拉伯成為西方“核心”地區的時間遠遠超過歐洲。 現在我們看到一個相當無辜的要求無偏見的“地理標籤,而不是價值判斷”( p 41 )。

Ian Morris 毫不含糊地寫道,包括佛教在內的所有一神論宗教都講“同樣的真理”( p 325 ),儘管他喜歡攻擊基督教的“極端主義”立場和暴行,同時小心翼翼地用軟手套管理“務實的”,“ 東方和伊斯蘭世界的“理性”和“完美”信仰( pp 324、362、372–3、472–3 )。 客觀而言我們至少應該知道,越來越多的學術文獻指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存在一些相當戲劇性的對比。 從希臘哲學、羅馬法和公元一世紀基督教神學發展的直接融合中可以看出,基督教展現了更為豐富的知識傳統,更不用說中世紀的學術遺產了。

大教堂、Peter Abelard 和 Aquinas 在 Ian Morris 分配給中世紀盛期的兩頁紙中被提及,同時還觀察到這一時期“形成了一個受迫害的社會”,這個社會定義自己“反對他們不是的東西 —— 賤民這樣的人” 作為猶太人、同性戀者、麻風病人和異教徒,他們第一次……受到恐嚇”( p 370 )。 儘管有文藝復興時期,並且他們橫跨世界大洋,歐洲人“仍然無足輕重”,他們“已經摧毀了 Aztecs 人並開闢了通往印度洋市場的道路,但要打動守門人還需要更多天下。 東方的社會發展仍然遠遠領先於西方……在 1521 年,幾乎沒有跡象表明西方會顯著縮小差距”( p 433)。

歐洲即使在“1773 年”終於趕上中國(並超過了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等“老西方核心”地區),看起來也並不令人印象深刻。 在 Ian Morris 的估計中,牛頓科學的興起和啟蒙運動仍然算不了什麼。 ‘牛頓的 “Principia” 在英格蘭上一次絞刑事件發生五年後問世,而在 Massachusetts 州 Salem 女巫審判事件發生前五年。 牛頓本人……對煉金術和引力一樣熱衷……”( p 470 )。 John Locke 可能提出了一種基於自然權利的新政府理論,但 “Voltaire 確切地知道歐洲人應該在哪裏尋找更開明的模式:中國”。 儒教“與基督教不同,是一種理性的信仰,沒有迷信和愚蠢的傳說。”的確,“在他[Voltaire ]出生之前,中國知識分子已經挑戰專制主義一個世紀了”( pp 472-3 )。

似乎這還不夠,Ian Morris 補充說,17 至 18 世紀中國的一場知識運動“考正”“在各個方面都與西歐的科學革命平行 —— 除了一個:它沒有發展自然的機械模型”( p 473 )。Ian Morris 為這一說法舉出了哪些證據? 沒有 —— 除了一個:關於顧炎武的一些筆記本上詳細描述了農業、採礦和銀行業的簡短陳述; 顯然,這些著作預示著一種新的基於經驗的自然觀。 後世的中國學者仿效顧炎武提倡實事求是而不是臆測的做法,從而產生了科學的方法。中國人甚至可以選擇發展一種宇宙的機械視野,但他們 “仍然對古代銘文[漢代的文字]感到興奮,就像對採礦或農業一樣” 。他們不像歐洲人那樣機械,歐洲人通過 相比之下,他們並不是故意選擇牛頓方向,而是由於他們的跨洋探索而被引導到牛頓方向; “跨越大洋的新邊界需要對標準化空間、金錢和時間進行精確測量……[如果]不懷疑自然本身是否是一種機制,那就太遲鈍了”( p 476 )。

歐洲工業化的實際歷史幾乎沒有比關於中國非工業化的“假設”問題更受關注。 在從第十章, 題為“西方時代 The Western Age” , 第 503 頁開始的的一章中,Ian Morris 最終將注意力集中在歐洲 —— 請注意,通過 Marx 對英國資本主義的譴責的棱鏡,直到第 515 頁,當他回到東方時,“ 它遭受了“西方人之手”的失敗、屈辱和剝削( p 520 )。 從這裏開始,這本書的其餘部分幾乎完全是關於東方人同化西方現代化的“驚人”速度,以及中國在 1990 年代之後表現出的更快的發展速度,直到我們得出一個結論,他探討了未來。

Ian Morris 對未來的考慮似乎純粹是技術問題,與文化問題無關。 評論家們總是這樣閱讀他的最後一章。 受新時代未來學家 Ray Kurzweil 的“奇點”思想影響,Ian Morris 提出 ,人類生活將被技術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改變。 通過人類與計算機和機器人的融合以及基因工程生命形式的出現,人類正在接近“巨大的不連續性”。但這種表面上科學中立的觀點,本質上是 Ian Morris 對西方和歐洲一切事物的蔑視態度的延續。 從長遠來看,這些新技術將“抹殺舊地理”,包括東西方之間的任何區別; 我們將“在一個地球村”聚在一起。 但在此之前,中國將“統治,世界將東方化”( pp 589-90 )。 “過去建立的模式表明,財富和權力從西方向東方的轉移是不可避免的”( p 614 )。 他發現美國人把衰落說成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這有點令人擔憂; 畢竟,“如果你只是替換美國和中國,你會得到非常相似的東西”。 有很多人認為/相信這一點:以極大的熱情看待中國的崛起和西方的衰落。 這種思維方式,包括地球村的說法, 與 Ian Morris 的地理決定論和他關於人類無論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知識生活如何都是一樣的主張是相關的。

Ian Morris 寫道:“如果我們從更廣泛、更人類學的角度來思考文化,西方的歷史似乎又是一個更大模式的例子,而不是一個獨特的故事。”這裡的關鍵詞是“人類學”。 人類學研究大量不露面的人的可重複行為,因此,它是一門有效地與西方精英文化相對立的學科。 從成千上萬的人為生存所做的日常工作 —— 他們消耗的能源、他們擁有的工具、土地的肥力 —— 來看,單個個體的成就似乎微不足道。 “無論我們在哪裡發現人類,他們都是一樣的; 正因為如此,人類社會都遵循著大致相同的文化發展順序。 西方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要是有人能在 Ian Morris 身上找到一種具有某些可取之處的共同人性就好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 他寫道,“底線”是所有人都同樣“懶惰、貪婪和恐懼”( p 194 )。 這些傾向是社會發展的驅動力,而且由於它們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樣的,所以是“地圖而不是小伙子”造成了創新率的差異。 他在整本書中重複了這句話——“歷史是由懶惰、貪婪和恐懼的人創造的”( pp 99、112、26、359、467、557、559、571、618 )。 接近尾聲時,Ian Morris 在誇大對“環境退化的驚人規模”的恐懼的同時,對普通人變得更加不屑一顧,甚至輕蔑,經常稱他們為“笨拙的白痴”( pp 565、568, 578、616 兩次)。 這裏缺少英國啟蒙運動特有的社會倫理,根據這種倫理,人類通常被賦予了一種“道德感”,一種激發他們對他人的同情、仁慈和同情的“同胞情懷”。Ian Morris 更接近於法國啟蒙運動對普通民眾的不信任,即“大眾”、“暴民”的“愚蠢”、“白痴”,而 Voltaire、Diderot、Horbach 、Helvetius,、Lamettrie 和 Rousseau 則不會。 不同之處在於,Ian Morris 也蔑視偉人:“我在整本書中都在爭辯說,偉人/女人和笨拙的白痴在塑造歷史方面從未像他們認為的那樣發揮過重要作用 ‘( p 616)。

出於同樣的原因,Ian Morris 認為自己提出了 “Morris Theorem”:“以解釋整個歷史進程……我希望第 2 至 10 章中提供的證據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p 559 )。 然後他警告我們,“接下來的四十年將是歷史上最重要的四十年”——也就是他生命中剩下的幾年。 Ian Morris 不尊重西方的過去,不信任不識字的群眾的民主意志,但展望更加開明的未來,Ian Morris 以這樣的最後一句話結束:“只有歷史學家才能勾勒出社會發展的宏大敘事,只有歷史學家才能解釋 分裂人類的差異以及我們如何防止它們摧毀我們”( p 622 )。 他在引言中聲稱自己是唯 一 一 位將長期和短期發展理論統一起來的宏大歷史敘事的歷史學家。 也就是說,只有 Ian Morris 能夠阻止人類自我毀滅。 確實令人驚訝!

這本寓教於樂的書最後告訴我們,關於中國崛起或西方衰落的爭論最終不過是場邊戲。 大自然會反噬人類社會,而我們還沒有可以計劃出充分反應的心理史。

概括而言,為便於掌握 “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一書,抓緊其中關鍵思想大可總括十個重點

1:當今西方統治的常見理論很容易被揭穿。

2:東西方的歷史發展幾乎沒有什麼不同。

3:由於地理原因,西方在上一個冰河時代後取得了良好的開端。

4:到公元前第一個千年,東西方社會發展幾乎持平。

5:第一個千年的開始見證了偉大帝國的興衰。

6:公元 1100 年,東方社會發展達到頂峰,但西方分裂了。

7:1000 至 1500 年間,由於新的貿易路線,西方社會發展突飛猛進。

8:工業革命標誌著西方統治的開始。

9:儘管發生了重大戰爭,但 20 世紀仍是西方的巔峰時期。

10:東方有望在 2103 年重新領先,但仍有許多未知數。

最後的最後,此書繁簡體皆有譯本,唯繁體較简体譯得好;但繁體也把書後的一大堆資料,及書中的插圖給删了…..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