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Kant and Nietzsche: The Munich Defence of Christian Humanism

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影響了觀念和思想的軌跡。 隨著俄羅斯、奧匈帝國等帝國的衰落,歐洲的政治格局尤其發生了變化,而且許多古老的確定性在 Flanders 戰壕的泥濘和鐵絲網中消失了。 著名的澳大利亞神學家 Tracey Rowland 教授,在這項研究的開端提出了一些觀點,即考慮到 Immanuel Kant  的思想影響普魯士精神 Prussian ethos 的方式,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思想導師。

為了應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政治和知識混亂,許多人接受了激進的解決方案,其中之一就是納粹主義,它本身就借鑒了 Friedrich Nietzsche 的思想。Tracey Rowland 稱之為慕尼黑圈子  the Munich Circle 的一群學者 ( p 11 ),他們的作品跨越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納粹時代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他們不僅對這些趨勢做出了回應,而且還提出了另一種選擇, Tracey Rowland 稱之為基督教人文主義 Christian humanism。 在這項工作中, Tracey Rowland 調查了六位學者的工作。 有些人,例如 Romano Guardini 和 Eric Przywara,對於那些至少研究過一些神學的人來說是熟悉的名字,他們的許多著作都已被翻譯成英文。 然而,英國讀者鮮為人知的是 Rowland 調查的其他思想家的作品,即Carl Muth、Theodor Haecker、Theodor Steinbüchel、和 Gottlieb Söhngen,他們的大部分作品都沒有被翻譯成英文。 所有這些學者都在思考極權主義崩潰後的出路

在 Tracey Rowland 對他們每個主要思想的調查中,出現了一些重要的共同點。 一是他們共同提供了一種替代新經院主義進路的方法,這種方法在梵蒂岡二世 Vatican II 之前的時期為神學研究提供了信息,特別是神職候選人。 他們還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身份危機與啟蒙運動後的德國人文主義思想聯繫起來。 有趣的是,他們還大量借鑒了John Henry Newman 樞機主教的思想,Newman 本人不僅為新經院神學提供了另一種神學方法,而且還被許多學者認為是梵蒂岡二世的“之父”。

許多這些思想家探索的另一個共同主題是對他們所謂的 “資產階級基督教 bourgeois Christianity” 的批判 ( P 73 ),這是一種主要關注道德主義和社會尊重的基督教版本,而不是與被釘十字架和復活的基督所改變,而 Nietzsche 對此則提出了異議。 基督教主要是一種關係的觀念是 Romano Guardini 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其後成為 Pope Benedict XVI 的 Joseph Ratzinger 著作中的一個關鍵思想。

在 “Beyond Kant and Nietzsche: The Munich Defence of Christian Humanism中, Tracey Rowland  通過六位德國天主教思想家,探索他們各自對 20 世紀文化的人文願景,這種文化被戰爭撕裂,並因上個世紀出現的世俗主義而疲憊不堪。儘管 Rowland  將 “慕尼黑保衛戰 Munich Defence” 描述為對啟蒙運動後德國人文主義的統一回應,但這並不意味著所考慮的人物之間存在同質性。 相反,Rowland  的作品代表了天主教世界觀( Weltanschauung )強烈表達的形式,作為對德國觀念論和 Nietzsche 意識形態之後出現的感知到的文化和精神威脅的回應。

Tracey Rowland 首先總結了 Carl Muth(1867-1944 )的生平和思想,他是一位公共知識分子,直言不諱地反對納粹主義。 Muth 與 Paul Huber-Kempten 一起,創立了 Hochland 期刊,這是一份從 1903 年到 1971 年 Muth 去世的期刊,除了 1941-46 年,當時國家社會主義者下令關閉它。 Hochland 是出版藝術、歷史、哲學、宗教和音樂論文以及多篇批評自由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論文的重要渠道。 Muth 拒絕了天主教要求重返中世紀的呼籲,認為這是短視和不可持續的。 根據 Rowland 的說法,Muth 試圖呈現一種理智上強大的天主教信仰,將文學和藝術融為一體,以替代 “一個去神話化並因此不再抱有幻想的世界的反人道主義”( P 27)。

Søren Kierkegaard、John Henry Newman 和 Francis Thompson 的著名德語譯者 Theodor Haecker ( 1879-1945 ) 認為,人類必須從上面尋求具有終極存在意義的答案。 Haecker 試圖將當代世俗哲學和神學人類學與 “等級制 hierarchical” 人類學進行對比,在這種人類學中,神聖啟示的釋放應該構成並闡明人的意義。否則,Haecker 相信所有 “自下而上” 的人類學都會導致一種支離破碎的文化,而任由當時佔據主導地位的任何政治和社會力量擺佈。 他對德國觀念論、Nietzsche 和國家社會主義的嚴厲批評闡明了歐洲身份的危機和個體人類主體的概念。

Tracey Rowland 將 Theodor Steinbüchel ( 1888-1949 )描述為 19 至 20 世紀哲學的專心讀者,尤其是存在主義人物及其前輩。和他之前的 Haecker 一樣,Steinbüchel 借鑒Søren Kierkegaard 和紅衣主教 John Henry Newman 作為回應世俗文化和文化基督教世界的靈感來源。 Steinbüchel 認為 Nietzsche 嘲笑基督教的“資產階級”和道德化表現是有道理的;然而,Steinbüchel 最終相信 Nietzsche 的目標是惡毒的“基督教臨終前的變異版本”,而不是神聖啟示所賦予的真正信仰 ( P 75 )。Steinbüchel 認為,可以通過神學人類學贏得人心和思想,而不是通過關於道德規範性的激進文化戰爭。儘管 Steinbüchel 將 Nietzsche 的潛能定位於他對傳統神學人類學的顛覆,但他認為 Nietzsche 未能通過將神學人類學的公共參與維度與 “羊群 the herd” 參與相混淆,從而未能以適當的方式參與基督教神學( pp 86, 145 )。 Steinbüchel 將 Nietzsche 和 Fyodor Dostoevsky 並置在一起,以說明 Dostoevsky 的人文主義與天主教會的人類學之間的相似之處。 Rowland 爭辯說,Steinbüchel 關於基督教人文主義的著作仍然準備好開始復興我們這個時代的 “自我犧牲 self-sacrificial” 和 “中世紀基督教的俠義維度” ( P 89 )。

Tracey Rowland 通過四種不同的歷史 “人文主義” 和他對信仰生活的人文主義教育的勸告,審視了 Gottlieb Söhngen(1892-1971)的附記。 在 Söhngen 的 “Humanitas Christiana” 中,作為神聖啟示的基督教聖愛是 Plato 式愛欲的頂峰,因為兩者都代表愛的天堂形式。 Söhngen 受到 John Henry Newman 的認識論和對“資產階級基督教”文化條件的理解的影響,認為它促進了 20 世紀逐漸蔓延的世俗主義。 對於 Söhngen 來說,希臘羅馬知識分子的目標是最終的美和善與基督教相互聯繫,這樣 “愛德 Agape 和 愛欲 Eros,慈善 Caritas 和 人道 Humanitas,就不可避免地相互聯繫”( p 102 )。 可以說,基督教填補了西方世俗人文主義的缺失,因為它理解了人類所尋求的天啟所揭示的永恆真理。

Romano Guardini ( 1885-1968 )被描述為跟隨 Theodor Haecker 批判現代性對羅各斯 logos 至上精神的顛覆,以及 Steinbüchel 反對 “大眾人 mass man” 的墨守成規現象 ( p 41 )。 然而,Rowland 對 Guardini 的描述表明,他對 Nietzsche,尤其是 Kant 的處理遠不如其他兩位思想家公平,因為 Guardini 將他們與布爾什維克主義 Bolshevism 列為三大“道德生活的敵人”( pp 121-7 )。跨學科研究、三位一體神學人類學,以及對中世紀概念性思維和想像與日常實踐相結合的高度評價,是 Guardini 人道主義的一些基本特徵 。

Erich Przywara(1889-1972)求助於 Augustine、Aquinas 和 Newman ,認為這是對 Nietzsche 和 Kant 思想具有腐蝕性的人類學和社會影響的必要糾正。 對於 “Analogia Entis” 的作者 Przywara 來說,Newman 對歷史的處理提出了一個有吸引力的媒介,一方面是 Descartes 和 Hegel 未能充分保持神聖的超越,另一方面 是Pascal 和 Kierkegaard 過分強調這種超越( p 163 ).

Tracey Rowland 這本書的一個優點是它簡潔明了地介紹了每個人物最顯著的傳記、哲學和神學特徵。這本書讀起來既像一部思想史著作,又像一部神學著作。此外,這部作品是對六位人物的新穎介紹,他們很少受到英語國家讀者的關注,但卻對 Joseph Ratzinger、Josef Pieper、Hans Urs von Balthasar 和 Karl Rahner 等思想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令人失望的是,Rowland 在減輕 Nietzsche、Kant 和人物中各種新教徒的一些可疑和冷酷的解釋方面幾乎沒有做任何事情,例如,在 Haecker 的建議中,Kierkegaard 以犧牲健全的教義為代價來賦予道德行為特權 ( pp 41-2 ),或 Erich Przywara 在 Kant 和 Martin Luther ( pp 158-63 ) 中對人類學的處理。 儘管這本書是對天主教世界觀的辯護,但歡迎與這六位神學家中的非天主教思想家進行某種平衡、批判性的接觸,或者至少承認這些更具爭議性的代表。儘管如此,Rowland 為意識形態的變革力量、神學對個人身份培養的存在意義等問題的歷史和當代對話提供了寶貴的相關資源,以及在日益多元化的公共廣場體現基督教世界觀價值的可能性。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