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Saddam Hussein 的雕像倒下,伊拉克人在雕像上跳舞,用鞋子敲擊雕像時,充滿了歡樂。片刻之後,當一名美國士兵爬上雕像,將美國國旗放在雕像的臉上時,全場響起了一陣倒吸一口涼氣的聲音,這是伊拉克人的恥辱。美國人聲稱要解放他們,但他們將懸掛美國國旗視為征服的標誌。這面旗幟很快就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伊拉克國旗,但那些緊張的時刻只是一個簡短的例子,說明了侮辱性行為的力量和潛在的深遠、不穩定的影響,即使是無意的。在這部著作中,Evelin Lindner 跨越歷史和國家,審視並解釋了這種鮮為人知、經常被忽視的情感如何引發憤怒、起義、衝突和戰爭。憑藉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和和平學者的洞察力、會說七種語言的語言學家的分析能力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學術知識,Evelin Lindner 解釋了哪些言語和行為可能造成羞辱、受害者如何看待這些言語和行為、後果是甚麼,以及個人和組織如何努力避免將來再發生類似情況 。從納粹德國的羞辱行為到 Abu Ghraib 監獄等故意羞辱,從盧旺達和索馬里大屠殺期間的事件,到紐約雙子塔襲擊事件的前兆,Lindner 提供了生動的例子來解釋羞辱如何成為國際衝突的核心。
剝奪通常會導致抑鬱和冷漠,但有時會導致有組織的暴力(例如恐怖主義行為)。Evelin Lindner 在 “Making Enemies: Humili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甚麼樣的剝奪會產生暴力報復的衝動,這種報復是在甚麼條件下以有組織的方式進行的?”Lindner 認為,答案就是羞辱。她認為,羞辱會煽動極端主義,阻礙溫和的反應和解決方案。她說,羞辱往往會摧毀所經過的一切,使其成為 “情感的核彈 the nuclear bomb of emotions” ( p 169 ) 。 儘管它在人類的許多苦難中扮演著核心角色,但令人驚訝的是,很少有研究或著作致力於這個主題。
Evelin Lindner 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社會科學家,也是一位真正的世界公民,曾在世界許多國家生活過,擁有社會心理學和醫學博士學位。Lindner 是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尊嚴與羞辱研究項目的創始人,該項目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研究人員,十多年來一直在研究和撰寫有關羞辱的文章。 這本書是對許多重要著作的引人入勝且非常可讀的總結。
Lindner 簡單地說,羞辱就是 “放下和壓制 about putting down and holding down” ( p 3 )。 這是 “通過損害其尊嚴的征服過程強制降低任何人或群體的地位” ( p xiv )。 例子從人際交往:父母、兄弟姐妹或同學貶低孩子,丈夫斥責或毆打妻子,到社會層面和國際行動:例如,人們普遍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待遇是希特勒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推動力;猶太人在大屠殺中所受到的待遇無疑助長了以色列人的受害感覺,這種感覺現在部分地體現在他們對巴勒斯坦人的羞辱性對待上;許多人認為,美國對伊拉克的羞辱也加劇了該國的叛亂活動。
儘管羞辱非常真實和強烈,但它並不客觀。某種行為是否被視為羞辱取決於文化規範和個人判斷。一個人認為是羞辱的事情,另一個人可能會認為是善意的,甚至是奉承的。 因此,所有對羞辱的主張都應被視為重要(即使是那些被視為非法的),因為 “感情就是感情 feelings are feelings”。 也就是說,無論你認為他人的羞辱是否有效,他們都會感到羞辱,並會做出非常真實的憤怒反應。此外,認識感受、分析其後果並制定解決方案並不是 “使它們合法化、接受或縱容它們 legitimize, accept, or condone them” ( p xvi )。
以這種方式處理羞辱很重要,因為如果任其發展,羞辱往往會在自我延續的循環中升級 。這些羞辱的循環是 “…… 雙方都認為自己有義務追求的違反侵犯和平反辯護行為的循環” ( p xv )。 各方感到 “有義務追求 obligated to pursue” 羞辱循環,因為退出循環會帶來進一步的羞辱。此外,一些個人和團體被認為對羞辱 “上癮 addicted”。也就是說,他們有計劃地挑起自己的羞辱,並以此為藉口來羞辱他人,從而故意煽動自己受到羞辱。 通過這種方式,羞辱循環可以成為一種 “……自我延續的文化痴迷 …self-perpetuating cultural obsessions” ( p 140 )。 由於羞辱的循環具有如此大的破壞性且難以阻止,因此預防它們非常重要。
不幸的是,關於羞辱和 “選擇的創傷 chosen trauma”(有選擇地重新點燃羞辱的羣體記憶)的宏大敘事很容易被 “羞辱企業家 humiliation entrepreneurs” 利用來煽動暴力和混亂。Lindner 將此稱為對羞辱的 “希特勒式 Hitler-like” 反應。 幸運的是,我們也可以拒絕陷入羞辱的循環,並有尊嚴地對待那些羞辱你的人。這樣做可能會開始一個尊嚴的,被稱為 “曼德拉式 Mandela-like”反應循環。今天,羞辱以及人們對此的反應對於確保和平極其重要,但羞辱並不總是在人類話語中普遍存在。
Evelin Lindner 認為,通過鼓勵個人排名的歷史進程,羞辱成為人類互動中普遍存在的一部分。她認為,“在漫長的歷史中,人類按照垂直等級排列幾乎被普遍認為是事物的正常秩序……” 這樣的垂直等級範圍從那些處於頂端的人、備受尊敬的大師到那些在最底層,幾乎沒有任何價值的下屬。 該系統基於 “榮譽代碼 honor code”,其中每個 “級別 level” 都有自己的榮譽 ( p 34 )。在這樣的體系中,羞辱意味著維護等級秩序,從而維持穩定和法治。在這些社會中,羞辱是維持社會凝聚力的一種技巧,或者正如 Lindner 所說,羞辱是一種 “值得尊敬的社會良藥 honorable social medicine” ( p xiv )。
Lindner 認為這些榮譽社團是 “古老的 old order”、過時的社會制度。然而,她堅信 “老 old” 一詞並不等於 “壞 bad” ( p xvii )。相反,她認為榮譽社團在當時具有很強的功能,但她認為它們現在已經過時了。在當代社會,人類價值的垂直尺度不再相關(很大程度上是下文討論的人權運動的結果)。在這些新制度中,羞辱已經從 “光榮的社會醫學 honorable social medicine”轉變為“不光彩的社會疾病 dishonorable social disease”,其中 “剝奪一個人的尊嚴與剝奪一個人的肉體一樣是嚴重的侵犯” ( pp xiv-xv ) 。
Lindner 認為,這是人權運動的結果。人權倡導者尋求消除對人的垂直評價。也就是說 ,他們試圖摧毀等級制度和壓迫性制度。這與過去尋求推翻特定政權的革命不同。由於人權運動尋求摧毀一個體系,因此它被視為一場碎片化且持續的革命。每當基於垂直評價的政治體係出現時,人權倡導者就會奮力廢除它。
隨著這些 “舊的 older” 榮譽制度被廢除,人權倡導者尋求將文化上對榮譽的關注轉移到基於尊嚴的文化上。也就是說,他們尋求扭轉垂直評價,並創建每個人都存在於 “平等尊嚴” 的社會。 林德納稱之為“謙遜”,並表示大師應該通過她稱之為謙卑的過程來降低價值的垂直尺度(儘管大師在被謙卑時可能會覺得自己受到了羞辱)。 同樣,下屬也應該在垂直層面上得到提升。 必須注意確保每個人都遵守 “平等尊嚴線 one single line of equal dignity” ( p 7 ),不允許下屬超越它並羞辱他們的前主人。根據 Lindner 的說法,這種羞辱 “……等於他們以前的羞辱……” 並且可能會導致羞辱的破壞性循環。“無論誰選擇人權,都必須意識到,在尊嚴的背景下實施羞辱等於羞辱所有人,無論是受害者還是肇事者”。( p 123 )
隨著全球化的力量佔據主導地位,這些受人權運動教育的 “新 new” 社會制度正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傳播其普遍尊嚴的言論。Lindner 認為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並將其定義為全球相互依賴性的增強。儘管她認為日益增強的相互依存是不可避免的,並認為這導致了人權價值觀的傳播,但她並不認為這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普遍的全球尊嚴(她稱之為平等化 Egalization 的過程)和羞辱的終結。
相反,根據 Lindner 的說法,“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世界各地出現的羞辱感可以被解釋為人權教義的成功,因為當理想創造新的期望時,羞辱感會加劇,而當這些新期望隨後落空時,羞辱感會更加強烈。” ( p 183 )。 換句話說,世界上許多國家正在經歷人權言論與現實世界經歷之間的期望差距。這導致因國家失靈而得不到滿足的不滿,以及 “劫持制度結構 high-jack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的短期利益至上 ( p 162 )。事實上,根據Lindner 的說法,“……最令人沮喪的羞辱發生在承諾人權但卻被拒絕的情況下,這使得人權倡導似乎成為空洞的言辭。” 從本質上講,Lindner 認為單一 “地球村 global village” 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但她認為,這個地球村可能會也可能不會促進平等化( 或普遍的全球尊嚴)。Lindner 認為,當代全球化力量的言論聲稱主張平等化,但却奉行基於全球版本的垂直等級制度的政策。
美國處於這一層次的頂端,因此在本書中受到特別關注。Lindner 認為,為了建立一個具有普遍尊嚴的 “地球村”,美國應該 “…… 美國將其勇敢行動的巨大能力投入到相互信任和平等尊嚴的特殊國際主義中”。這將要求美國從全球主人的地位 “降到 humbled” “平等尊嚴線”。為此,美國需要認識到其外交政策是如何羞辱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但美國並不是唯一需要減少羞辱性行為的國家。Lindner 認為,美國需要 “擺脫孤立的痛苦(“你不想要我們,我們為甚麼要與你合作?”)參與照顧我們星球的共同任務。” ( p 106 )。 這樣的邀請將要求世界其他國家停止其 “反美語言和 ‘美國佬滾回家’ 的叫喊,這對美國公民產生了羞辱性的影響” ( p 102 )。因此,Lindner 主張停止全球範圍內的屈辱 。
不幸的是,完全消除羞辱是不可能的,因為有時 “施害者 perpetrators” 會無意中或無意識地進行羞辱。對於不熟悉其工作文化背景的細微差別的援助人員來說,這種情況經常發生。此外,許多 “受害者 victims” 並不知道或不同意他們正在受到羞辱。在榮譽社會中,羞辱是維持社會穩定的 “合法 legitimate” 工具。在這樣的社會中,許多人將自願自辱作為一種榮譽準則。儘管如此,當我們消除故意的羞辱行為並積極清除制度化羞辱的社會結構時,羞辱就可以大大減少。
如果我們能夠成功地減少全世界的羞辱,那麼一個具有普遍尊嚴的地球村就有可能實現 。在這樣的世界中,不會有外羣體 out-groups,而是有一個全球內群體 in-group。Lindner 鼓勵她的讀者開始這樣思考,立即建議 “……讀者放棄 ‘我們 we’ 和 ‘他們 them’ 的區別,將自己定義為 ‘我們’ 和 ‘我們人類 we humanity’ ……” 在這樣的概念框架內,戰爭就變成了 已經過時為 “……我們是一個村莊的公民,沒有來自外部的帝國敵人的威脅”。( p 43 )
當世界被視為一個地球村時,威脅被視為內部威脅,而不是外部威脅。因此,“……“我們都是鄰居; 我們中有些人是好鄰居,有些人是壞鄰居,為了維護社會和平,我們需要警察(不再是戰爭中抵禦敵人的士兵)”。這些 “全球警察 global police” 將尋求 “……維持地球村有凝聚力的社會網絡……”,而不是 “……尋求戰爭的勝利” ( pp 43-44 )。Lindner 指出了聯合國警察部隊的前身,但也承認這支警察部隊需要在內部進一步民主化,並在外部得到更廣泛的支持。 在回應對聯合國的批評時,她認為 “……也許我們的任務是加強我們的國際警察部隊,而不是因為它的失敗而推翻它。” ( p 101 )
在 “Making Enemies: Humili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的最後一章 (The Future of Humiliation)中,Lindner 問道,當前 “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地球村的悲慘狀況是全球化本質的體現還是可以補救的副作用?” ( p 187 )她認為這是一種副作用,很大程度上是由羞辱造成的。從她的角度來看,如果允許羞辱合併成不斷升級的羞辱循環 ,而這些羞辱是由 “羞辱企業家 humiliation entrepreneurs” 的 “希特勒式” 反應所拒絕的,那麼人類很可能注定要滅亡。另一方面,如果人權倡導者不僅成功地傳播了普遍尊嚴的言辭,而且成功地傳播了現實,那麼一個真正非凡和平等的地球村就會出現。儘管完全消除羞辱是不可能的,但通過從不故意羞辱並採取措施從我們的機構中消除羞辱,可以以 “曼德拉式” 的方式顯著減少羞辱。這些步驟將大大有助於解除 “……唯一 “真正的”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受羞辱的心靈和思想。因為,受辱的心靈和思想可能代表唯一 “真正的”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p 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