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on Fieldwork: Case Studies i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與朋友聚談,説及如何理解哲學及其無所不在?除了當時以營銷之種種(如營銷的哲學是什麼?營銷哲學被定義為一種策略,在該策略中,我們專門關注客戶的需求,以保持公司的盈利能力。與目標受眾無關的一切都將被退居幕後。但當中客戶之需求,此需求是甚麼?不同人之需求如何一致?需求與商品有甚麼關係?如何賦予商品價值?在不同體制下的商品又如何建立?價值如何建立?價值對人有甚麼意義?意義是甚麼 ? 。 。。)言及外,也許可以再用人類學及哲學思想和概念的互補分析來解説。我們如何教授人類學和其他實地科學的分析?我們如何在田野工作中分析和質疑哲學思想和概念?學生如何學習利用哲學中的批判性思想來更好地理解他們所研究的世界?

Philosophy on Fieldwork: Case Studies i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為這些問題提供了展而不述的答案。在本書二十六個章節中,哲學與人類學批判相遇,領先的人類學家介紹了一位他/她最喜歡的基礎哲學家的思想 —— 來自各種西方傳統和其他傳統 —— 並將其批判性地應用於民族志案例。Nils Bubandt、Thomas Schwarz Wentzer 和本書的作者們揭示了哲學與田野調查之間的相遇如何成為分析洞察力出現的沃土。同樣,所採用的哲學概念也受到批判性的探索,因為它們通過與該領域的世界的摩擦遭遇而被認為“不同”的潛力,允許非西方和非精英的生活經驗和本體論 “回應” 人類學和哲學。

這是一本獨特而具體的社會分析指南。它滿足了基於實地考察的分析中對“操作方法”教科書的迫切需求,因為每一章都展示瞭如何將特定哲學家的思想疑問地應用於具體的分析案例研究。“Philosophy on Fieldwork: Case Studies i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的簡單易懂的教學法使得這本書成為一本易於理解的書,對於有興趣探索哲學和人類學之間有爭議的中間立場的學生和經驗豐富的田野工作者來說都是必讀的。

人類學家 Clifford Geertz 觀察到,哲學和人類學自然是相互懷疑的。Geertz 認為,這種懷疑源於一種特殊的邊界爭端。這兩個學科的領域都是廣闊的 —— 因為它們同樣關注人類生活的全部 —— 但兩者的領域也都定義不明確:

這並不是說它們的邊界重疊,而是它們沒有任何人可以放心劃定的邊界。這並不是說他們的利益存在分歧,而是顯然沒有什麼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Available Light: Anthropological Reflections on Philosophical Topics. Princeton:p ix)

難怪哲學和人類學之間的基礎如此不穩定,但又如此肥沃。

本書表明,在哲學和人類學之間的關係中,至少對於人類學來說,不安與歷史生產力的矛盾結合的另一個原因是,這兩個領域之間的爭議點也是人類學分析中定義不明確的領域。如果人類學和其他形式的基於田野調查的社會分析是理論、方法和民族志實踐之間的“中間地帶”,那麼理論思想和觀點的哲學遺產也正是在這個充滿摩擦和不明確的基礎上認識人類學家在該領域遇到的社會世界。人類學和其他基於田野調查的科學的分析源於田野調查經驗和哲學洞察力之間的反思性相遇。這是一次 “邊境調查”,它在最好的情況下改變了這兩種地形。但很少有人研究這種情況在具體研究實踐中是如何發生的。

實踐分析 – YouTube 作為教學模型

Philosophy on Fieldwork: Case Studies i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試圖通過提出廣泛的實踐來探索這一邊界,以及基於實地考察的研究中哲學啟發分析實踐的教學指南 。 “Philosophy on Fieldwork 部分是理論教科書,部分是分析入門書,提供了受哲學啟發和基於田野工作的人類學分析的展而述案例。在尋求具體分析的 26 個章節中,經驗豐富的人類學家帶領讀者與她或他最喜歡的哲學家進行實地考察,以證明如何在分析具體的民族志案例時批判性地運用(以及解構)這位特定哲學家的思想。這些章節按哲學家姓氏的字母順序排列,邀請您踏上人類學之旅,既深入實地,又深入具體的民族志和分析難題。每一章都會帶你走上特定分析挑戰的道路,在特定哲學家的幫助下解開這個難題 ,並通過討論結果如何反過來擾亂同一位哲學家的思想和概念來得出結論。

本書中這些章節被想像為 YouTube 上教學視頻的教學類比:當您需要修理咖啡機但不知道如何修理並放棄嘗試破譯咖啡機隨附的手冊時,您可能最終會查閱這些在線視頻之一。大多數人類學分析教科書就像咖啡師咖啡機附帶的手冊(如果您有幸擁有其中一台)。該手冊可能會告訴您必須清潔機器的 “沖泡組” 或更換內部 pH 過濾器 – 但手冊中的抽象且通常插圖不清的描述無法提供足夠具體的幫助丶來使您了解具體實踐中該怎麼做。相比之下,現場工作哲學的目標是像 YouTube 指導視頻一樣,首先向您展示沖泡組是甚麼,並指出 pH 過濾器的位置,然後繼續向您展示如何清潔和更換它們。YouTube 教學視頻之所以有效,是因為你通過觀看和模仿別人來學習,這樣你不僅了解目標(一台功能正常的咖啡機),還了解讓這該死的東西運轉所需的每項單獨活動的複雜性。這種通過觀看和模仿來學習的方式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學習方式,並且它已經以學徒形式制度化了許多個世紀。自從 Plato 在古雅典建立第一所學院以來,它雖已日益被邊緣化,但這種學習方式就一直是學術界的核心。早在 1950 年,當代大學的公司化和新自由主義化就已經出現,其重點是 “願景”、“使命” 和 “目標”。

學徒制的概念在人類學中也佔有特殊的地位,它形成了田野工作的標準比喻,作為向田野對話者學習的一種具體形式。近年來,學徒制作為實地考察的一種比喻重新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然而,“Philosophy on Fieldwork 並沒有效仿古典人類學的說法,將學徒期視為該領域的一種方法,而是一項所謂的 “分析學徒期 ” 的實驗,即一種說教練習,在其中,你 —— 讀者 —— 邀請您觀看一位經驗豐富的人類學家利用一種特定的哲學理論分析處理具體問題的方式,並從中了解您想要的內容。“Philosophy on Fieldwork 的目標讀者是即將進入該領域的人類學和其他以田野調查為基礎的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以及剛剛從該領域回來並可能想在自己已有的哲學軌跡中尋求靈感的經驗豐富的學者。以前沒有探索過重新思考他們自己的民族志分析。然而,“Philosophy on Fieldwork 也針對哲學專業的學生,​​近年來,哲學學科以新的方式(例如應用倫理學)從經驗轉向世界,並開始將民族志田野調查納入其研究工具包。“Philosophy on Fieldwork” 希望在這裏有用,因為所有章節都從民族誌中開始哲學思考;也就是說,在對具體經歷的民族志案例的描述和困惑中,而不是在有時代表哲學中的經驗世界丶在那種虛構的困境或思想例子中。因此,本書的章節提供人類學和哲學之間充滿摩擦的分析邊界中反思哲學理論的經驗力量以及民族志的哲學潛力。

Philosophy on Fieldwork 以簡潔的方式介紹特定哲學家的關鍵概念,然後將其應用到具體的實踐中。本書試圖將社會分析和具體的民族志經驗而不是認識論對話作為探索哲學與人類學之間關係的關鍵。為此,作者盡可能明確和具體地說明他們自己的人類學分析在實踐中是如何進行的。所有作者以“一夫一妻“制的方式進行分析,就好像他們生活在一個只有一位重要哲學家的想像世界中一樣。這種一夫一妻制哲學實踐與大多數當代人類學家執行分析的方式不同。然而,編者Nils Bubandt,Thomas Schwarz Wentzer認為這樣的練習具有教學誇張的優勢,可以讓讀者從哲學的起始到在該領域的分析解構和重建,遵循一條思路或一條概念線索。

哲學上的一夫一妻制是創造性的障礙

每一章只講述一位哲學家,這與當今傳統人類學分析中的慣例和常識背道而馳。當代人類學家在他們的分析中傾向於哲學上的多角戀,幾乎默認地在每次分析中都會與多個哲學夥伴和概念調情。看看最近在人類學領先期刊上發表的任何一篇文章,你就會對人類學分析的常見哲學配方有一個很好的了解:兩杯Martin Heidegger可能會與三茶匙的水一起煮沸。Gilles Deleuze、Giorgio Agamben 和 Judith Butler 的一小撮,然後用一團 Michel Foucault、Mikhail Bahktin 或W.E.B Du Bois 的一團濃稠的分析肉湯。在他們的哲學折衷主義中,人類學家似乎遵循了Martyn Hammersley和 Paul Atkinson不久前在他們優秀且廣泛使用的人類學分析教科書中提出的建議。作者在這裏警告說:

那些挑選一個或少數理論家的工作並試圖完全通過他或她的工作來解釋他們的數據的人。然而,儘管de Beauvoir、Bourdieu、Bakhtin、Baudrillard或 Butler等人的思想可能在某些方面和某些分析上有所幫助,試圖使整個民族志只符合一個理論框架幾乎總是錯誤的。理論不需要也不應該是這樣的。 ( Ethnography: Principles in Practice., 2007: pp158–159)

這當然是個好建議。然而,這也是人類學中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時刻提出的建議。Hammersley 和 Atkinson的教科書第一版於 1983 年出版,當時哲學忠誠常常表達強烈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鬥爭仍在激烈進行,但也開始受到女權主義、後結構主義和後殖民主義產生的新視角的挑戰。在 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的緊張氣氛中,當時許多人類學家傾向於忠實於一小部分哲學教皇,Hammersley 和 Atkinson提出的冒險超越任何單一理論框架的建議無疑是合理的。然而,當前的情況有所不同。在當代人類學中,哲學忠誠已被理論折衷主義的新規範所取代,激烈捍衛的意識形態理論立場已被對哲學片段蒙太奇的偏好所取代。其結果是一種理論折衷主義的形式,它超越了Hammersley 和 Atkinson的建議,並使理論的混雜使用成為常態。“Philosophy on Fieldwork: Case Studies i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並不是從道德角度批評這種當代的分析規範,也不是認為亂交本身就是壞事。理論的混雜常常忽略了其多重哲學譜系的不連貫和不相容。當折衷主義成為流派時,它可能會像誇大的理論忠誠一樣腐蝕良好的分析。

當然,甚麼才是好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品味和理論敏感性。 但即使它本質上是一個有爭議的術語,好的分析也是容易識別的。Hammersley 和 Atkinson關於人類學分析的經典入門書確定了這種 “某些事物” 的一個關鍵要素。他們認為,良好的分析 “應該涉及一個迭代過程,其中想法被用來理解數據,數據被用來改變我們的想法” ( Ethnography: Principles in Practice , 2007: p 159)。儘管使用了 “數據 data”和 “想法 ideas” 等術語,但本書非常同意Hammersley 和 Atkinson關於分析的迭代本質iterative nature of analysis的觀點。兩位編者Nils Bubandt, Thomas Schwarz Wentzer認為分析迭代的概念是有幫助的,因為它強調了分析迭代的雙重性質:分析應該同時對其對象和實踐感到好奇並與其保持臨界距離。好的分析應該對所討論的民族志案例(Hammersley 和 Atkinson稱之為“數據”)抱有批判性的好奇心,但它也同樣應該培養對作為其自身運作一部分的哲學概念的好奇心和批判性距離(即Hammersley 和 Atkinson所說的“想法 ideas”)。

本書各章探討了這種雙重迭代的分析優勢。他們通過強調堅持一套哲學思想而不是不斷地轉向新的哲學思想可以獲得甚麼來做到這一點。在這方面,人類學家或許可以向哲學家學習一些東西,畢竟哲學家有著悠久的哲學一夫一妻制傳統。哲學家很可能將他們的整個學術生涯都花在Kant或 Wittgenstein身上,證明這位特定的哲學家如何為(幾乎)生命歷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提供最佳答案。人類學中的忠誠度是不同的。人類學家更有可能將他們的整個職業生涯奉獻給一個現場站點(如Oman)或多站點現象(如在線遊戲),但他們將使用一組不斷變化的理論和哲學家來跟踪他們所選擇的多個方面來做到這一點場地。事實上,對於許多人類學家來說,他們的主要忠誠應該是民族志領域和人類學對話者的世界,這是一個學科自豪感的問題。正如人類學信條所言,這種忠誠必須推翻對(西方)哲學家及其理論的連貫性或原創性的任何承諾。畢竟,人類學不成文的宣言宣稱,這門學科研究的是真實人類的生活,而不是學術話語,而這些生活的人類學經驗的複雜性和層次性超出了任何一位哲學家的洞察力的極限。這就是Hammersley和Atkinson建議人類學家在他們的民族志在哲學上混雜單一狂躁專著。Bubandt,Wentzer認為它激發了本文集中所有章節的民族志焦點。與此同時,培養雙焦點批判性好奇心是可能的,甚至是可取的,這種好奇心也延伸到對哲學概念所開闢的可能世界的持續參與。

Philosophy on Fieldwork” 認為,當代人類學中強烈的民族志忠誠度和理論折衷主義的結合帶來了一系列教學困難,這些困難日益成為學生自己的問題。人類學的學生應該自然地掌握將一系列哲學概念和立場融入人類學分析的藝術。努力實現這一理想的學生應該以連貫的方式從理論跳到分析,避免貶義和理論挑選。但如何在實踐中學會進行這種分析還不太清楚,因為實地分析的教學往往被擠進理論和實地工作方法課程之間狹窄且不明確的空間。人類學和其他教授基於田野調查方法的大學系往往擁有完善的民族志方法課程。這些方法課程 —— 也許是因為它們永遠試圖趕上一個田野工作與過去不同的世界 —— 越來越關注田野工作的技術和道德。事實上,他們往往過於關注程序,以至於方法已逐漸簡化為技術:半結構化訪談的正確格式或在線現場工作的技術細節、焦點小組會議的最佳組織、GDPR的法律典範同意書,或AAA道德準則,以及 “不傷害 doing-no-harm” 的平庸道德。理論課程同樣是成熟的類別,帶領學生了解社會和人類學理論中的歷史、關鍵辯論以及主要哲學人物。但在這些課程類型中,人類學分析課程尚未找到自己的形式。分析課程往往採取閱讀專著與一般指南相結合的形式,這些指南告訴您一般分析是甚麼,並為您提供應該做甚麼的理想型指南,但這些指南就像咖啡機手冊一樣,不告訴你如何在具體實踐中進行。另外,分析課程是狹隘的技術性課程,使分析成為正確使用 NVivo 和其他一些計算機軟件進行定性 “分析” 或進行特定類型分析的理論上的具體設計,例如敘述分析、話語分析或擴展案例分析。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代基於田野調查的分析教學法如此熔化,人類學家越來越多地在方法和分析之間的空間中識別自己的專業性。今天很少有人類學家會在哲學或理論忠誠方面進行自我認同。一個人自豪地成為 “結構主義者 structuralist”、“馬克思主義者 Marxist”或 “後結構主義者 poststructuralist” 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相反,人類學家傾向於認同的不是理論辯論中的立場,而是特定的 “對方法的關注”。 例如,STS 方法、多物種民族志和本體論轉向都聲稱是寫作模式、方法實驗或分析類型,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理論。人類學家不願意宣稱自己的理論立場,他們傾向於聲稱自己受到某種特定的當代理論的 “啟發”,而這種理論仍然允許他們與許多其他理論調情。除此之外,在當代社會科學中佔據主導地位的理論靈感來源 —— 例如新唯物主義、面向對象的本體論、女權主義、組合理論、酷兒理論和去殖民理論 —— 本身就是 “組合場 assembled fields” 首先具有不同的哲學起源。當分析逐漸成為人類學和其他領域科學的一個關鍵關注點時,分析的認識論晦澀之處 —— 它是甚麼?使其教學法繼續存在。那麼:如何在世界與概念、理論與方法、田野調查與哲學之間的空間中教授和學習分析?

這就是 “Philosophy on Fieldwork” 認為田野工作哲學可以介入的地方。 當中沒有要求作者們告知他們認為理論上好的分析是甚麼,而是要求作者們展示他們自己是如何進行分析的,包括理論缺陷等等。“Philosophy on Fieldwork” 並沒有在哲學上一夫多妻制,而是邀請每一章的作者暫時參與一位哲學家和她/他對整章的思考。“Philosophy on Fieldwork” 要求作者們參與一項哲學人類學分析實驗:“如果你必須選擇一位哲學家來幫助你以新的眼光看待一個特定的民族志難題,那會是誰? 一旦你知道了,請向我們展示這種新穎的見解是如何通過分析得出的。” 通過這種方式,希望讀者能夠一睹所有經驗豐富的人類學家積累的哲學分析的人類學櫃子。每位作者都可能自己這樣做:這是一個沒有人教他們如何組裝的箱子,因此,在課堂環境中打開它也異常困難。因此,“Philosophy on Fieldwork” 的每一章都是對世界的民族志嘗試,也是一次分析性的解包練習。通過這種方式,希望每一章都將作為人類學分析的一種學徒訓練:如何將特定的田野調查經驗和特定的哲學理論相互分析,從而使兩者都比自身更開放。“Philosophy on Fieldwork” 要求作者們對他們最喜歡的一位哲學家的關鍵概念和思想進行傳記和背景描述,強調這些概念和思想在進行分析時的潛力和優勢,但也指出其不足和缺陷與一個民族志案例。

每一章都對一位哲學家發出邀請,這是一種 “創造性的障礙 creative obstruction”,這種障礙因20 世紀90 年代中期電影攝影中所謂的 “Dogme 95” 運動的藝術干預而聞名。為了將權力歸還給導演,並反對昂貴的商業電影經常出現的技術過度製作,Lars von Trier、Thomas Vinterberg和其他一小羣丹麥電影製作人對電影製作提出了十項創造性的障礙,他們要求電影 – 製造商聲明遵守 “貞潔誓言Vow of Chastity”。 例如,該誓言包括承諾相機應始終手持,拍攝只能在現場進行,並且不會在圖像之外產生聲音。對於團隊來說,這些障礙的目的不是限制,而是恰恰相反:作為激發創造力的一種方式。正如von Trier 和 Vinterberg所說,你

消除用底層音樂或畫外音 “拯救” 一個可怕的、不起作用的場景的可能性。 您必須想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將音樂融入您的電影中。( Playing the Waves. Lars von Trier’s Game Cinema.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07:p 22 )

Philosophy on Fieldwork” 是一種反對人類學分析中哲學過度修飾的平行嘗試。本書想探討,在人類學分析中對一位哲學家的概念的理解甚少的情況是否經常被另一位哲學家的快速 “旁白 voice-over” 所 “拯救”?就像太多昂貴的設備和太多的特效最終可能會降低電影的質量一樣,太多限制而不是促進想像力的哲學小玩意可能會淹沒人類學的分析質量。本書中堅持一位且僅有一位哲學家的創造性障礙旨在以一種協商思想可能獲得牽引力的方式來提出分析創造力的挑戰和運作。“只有一個哲學家 one-philosopher-only” 的障礙敦促每一章的作者在某個特定概念上停留更長的時間,而不是在概念或想法開始反擊或事件開始 “反對 object to” 該概念時繼續前進。同時希望這能讓讀者更好地了解,通過使用本選集中26 個概念框架中的任何一個,您可以在分析上走多遠,探索每位哲學家及其代表的理論的分析奇蹟和局限性。

雙焦點奇蹟 Bifocal wonder

讀者可能會反對,認為將哲學思維和概念帶入該領域以解決令人費解的案例的想法、似乎贊同關於哲學與世界之間關係的相當工具主義的認識論。我們可能會誤讀說,人類學分析是將某種理論或概念工具 “應用” 到一個人的經驗材料上 ——就好像這種“材料”本身從一開始就剝奪了概念屬性,或者好像“理論”是在不受世界影響的背景下產生的。簡而言之,是否沒有將分析轉變為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就像上面討論的許多方法課程所變成的那樣?明確一點:本書顯然不贊同這種立場,也不認為哲學之於人類學就像普遍理論之於世界的具體情況一樣。說哲學涉及普遍性,而民族志關注特殊性,這充其量只是簡單化的說法。或者說哲學家 “提出” 概念,而民族志學家則描述社會現實。正如人類學和哲學近代史上的理論爭論和各種轉折所表明的那樣,事情現在而且一直都更加複雜。以 Eduardo Viveiros de Castro基於對美洲印第安人視角主義的長期民族志研究的嘗試為例,培養“人類學知識的觀念……建立在人類學調查所涉及的程序與正在調查的程序具有相同概念順序的基本前提之上”。或者以 Barry Hallen 的哲學嘗試為例,他試圖發展一種 “作為非洲分析哲學基礎的思想形式,並與西方分析哲學進行比較”(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Beautiful: Discourse About Values in Yoruba Culture. Bloomington: 2001:p 125 )。兩者都試圖動搖哲學及其在世界上的對象。不穩定首先是關於哲學思想可能是甚麼以及想像中誰會思考這些思想的去殖民化。

然而,即使是哲學家也可能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 確實,邀請哲學參與實地考察符合西方紙上談兵哲學家的刻板印象,這種形象假裝哲學家, 如果讓他們自行其是,他們就沒有能力處理人類世界及其現實事務,因為他們的理論關注點據稱是遙遠的。這種刻板印像是基於Plato時代已經流行的一種常見的哲學概念,Plato講述了來自Milet的著名聖人Thales的軼事。Thales在凝視星空時不小心掉進了井裡,這讓路過的女僕很開心。哲學所謂的對日常實踐的必要性缺乏關注是哲學認知中的一個歷史主要內容。但如果假設凝視星星是哲學的典型形式,那麼我們肯定是在損害哲學嗎?對Plato敘述的解讀是,哲學家可能是女僕,而不是Milet聖人。世界的真實性很少需要等待哲學咒語及其 “芝麻開門”。

因此,這本書希望讀者從字面上理解本書的標題:將哲學置於田野中意味著真正將其付諸實踐。事實上,可以在Immanuel Kant身上找到要捍衛的議程:將哲學應用於該領域,當談到所謂的遠程扶手椅和觀星哲學的代表時,他是通常的嫌疑人之一。Kant在1787 年的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中提出了著名的說法:“沒有內容的思想是空洞的,沒有概念的直覺是盲目的”(Kant,1998:B 75),Abraham Edel後來將其解釋為“沒有哲學的人類學是盲目的,沒有人類學的哲學是空洞的”( “Some Relations of Philosophy and Anthropology”)。乍一看,Kant的這句話似乎支持理解和直覺之間智力勞動的明確劃分,這可能會延伸到哲學和人類學之間合作的特徵:哲學在概念領域工作,而人類學和其他基於領域的科學在直覺或經驗領域工作。但仔細觀察,Kant的觀點恰恰相反:概念思維和直覺都是能力,而每一種能力都需要對方。概念和直覺是互補的並且在語義上相互依賴。認知和情感洞察的工作在概念和經驗上共享。那麼,重點並不在於哲學概念和理論只能應用於世界,就好像感知的世界 “只是” 說明或展示了思想已經預見到的東西。相反,關鍵在於,如果一種思想缺乏經驗內容,那麼它甚至不能說是在表達任何東西。 反之亦然:每次我們看到或經歷某事時,我們都會將其視為某些概念框架、語氣或表達背景中的某物。如果我們不這樣做,我們就不會知道我們看到了什麼,因此仍然是“盲目的”。正如我們在這裡讀到的康德,他教導我們將哲學和人類學視為始終交織在一起的,因為概念和經驗在思維感知中通過彼此出現。

我們在這裡持不同政見的Kant論點可以被認為是本體論轉向這一主張的延伸,即人類學的對話者與人類學家和哲學家一樣多地思考和哲學思考:碰巧哲學家也生活、觀察並受到世界的影響。正如Eduardo Viveiros de Castro的論點:人類學只有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中,將人類學家研究的世界視為本質上是哲學的,才能真正成為哲學。美洲印第安人、印度尼西亞人和網絡遊戲玩家與 Kant一樣有哲學傾向,重點不是用關於美洲印第安人、印度尼西亞社區或網絡遊戲玩家的民族志推翻西方哲學,而是 “以驚人的逆轉” 讓他們的哲學成為中心舞台(The relative native | HAU: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 好的人類學分析正是將民族志概念認真地視為理論概念,從而動搖西方哲學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的確定性和普遍主義。 以 Marcel Mauss 通過波利尼西亞的 hau 概念對互惠性的分析(The Gift: Forms and Functions of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對經濟學中流行的認識論或倫理制度的不穩定為例。西方認識論的這種不穩定需要認真對待民族志概念。這並不意味著從字面上理解它們。相反,它需要 Eduardo Viveiros de Castro (Perspectival Anthropology and the Method of Controlled Equivocation,2004)所說的 “模棱兩可”:保留任何給定概念的潛在差異性和根本差異性。但這樣做的必然結果是,不可能以字面上的方式接受西方哲學概念作為認真對待它們的條件。基於此的人類學分析是否也不會培養對可能世界的興趣,以及隱藏在哲學中並可能從哲學中出現的根本差異性 —— 有時甚至不由自主地出現?事實上,本書各章節以多種方式展示了這一持不同政見的Kant觀點:在概念打開田野工作經驗以超越明顯給出的內容的那一刻,這些相同的概念本身也被打開和轉變以超越它們自己的起源。 我們認為,Hammersley 和 Atkinson上面所說的人類學分析的 “迭代iterative” 當田野工作經驗和哲學理論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時,它們會帶來一些超越它們本身的東西。分析迭代和模棱兩可必須在人種學和哲學領域進行,從而允許混合立場和雙焦關注模式展開。正是這種雙焦性讓人類學的想像力得以增長。

事實上,Plato和Aristotle都聲稱 “奇蹟 wonder” 是哲學的起源。他們將情感上的不安定和不安歸於這種心理狀態,因為一個人體驗到自己的認知能力不足,無法對抗一種現象的權威,但這種現象仍然需要人們的理解或認知應對(以Plato的Socrates為標誌性代表)。本書中的章節都試圖引發雙焦點奇蹟的實例:他們根據一組概念性哲學線索來呈現他們的案例,但也根據他們的民族志難題來測試他們指導概念的範圍和合理性。雙焦點奇蹟也接近西方思維的另一個習語中所謂的 “經驗辯證法 dialectic of experience”: 辯證意義上的經驗不是“數據”的收集,而是世界如何改變人們對它的看法以及這反過來又如何改變人們最初認為的世界的過程。Hegel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堅持消極的、經驗的過程特徵,這總是需要將自己和一個人的信仰體系置於危險之中,就像它改變了據說獨立於一個人處理它的世界一樣,以便它可以成為一個新的體驗對象。 因此,這個過程在人類學分析中有它的孿生姐妹,當人類學家在解釋她的民族志材料時將她的概念置於危險之中,因為這些材料揭示了新的層次或記錄,而這些新的層次或記錄只有通過概念鏡頭才能實現其分析。 當哲學在該領域發揮作用時,理論與民族志描述之間或概念與直覺(Kant)之間相互摩擦的模棱兩可的來回就被上演或放上了舞台。田野工作改變人。當然,它也改變了哲學。

哲學概念被付諸實踐,因此在該領域也面臨風險,這一觀點可以通過回顧人類學分析本身的關鍵概念之一的起源來說明。Clifford Geertz提出了著名的建議,人類學分析 —— 與民族志方法不同 —— 需要一種特殊的智力努力,他稱之為 “深度描述 thick description”。 這是Clifford Geertz從Wittgenstein的追隨者英國哲學家 Gilbert Ryle 那裡借用的一個術語。Ryle的 “深度描述” 概念指的是一種分析風格,能夠揭示眨眼和眼睛抽搐之間 “無法拍攝 unphotographable” 的差異。雖然 “淺度描述 thin description” 堅持客觀和中立的 “我是相機” 的觀察立場,只能見證眼睛的快速收縮,但 “深度描述” 是一種試圖引入背景的分析形式、歷史以及對觀察到的事件的意義,並且在適當的時候,能夠以眨眼的形式揭示眼球運動:在一個已經在運動的非常複雜的世界中的一種社會行為,例如 “練習朋友假裝的滑稽表演” 眨眼來欺騙無辜者,讓他們認為陰謀正在發生”(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1973:p 7)。 “深度描述” 的概念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人類學家如何依賴哲學概念,同時也讓他們接受更多的東西。Geertz重新運用了Ryle的哲學,以揭示他所認為的人類學分析的本質,就像人類學家在具體分析中常常依靠對哲學概念的重新運用來揭示他們正在分析的田野調查事件、歷史、概念、引述或傳記的獨特性。為了成功,人類學分析實踐中對哲學概念的重新運用本身應該是“深度”的:分析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將哲學概念“應用”到田野工作經驗的分析中,就像人們可能“使用”一根撬棍來打開門或在桌子上“塗”一層清漆。深度的描述是一種分析形式,也需要“深度的哲學”。良好的分析可以讓哲學不僅僅是“思想的抽搐”。 它使哲學,無論是西方哲學還是其他哲學,在一個已經在運轉的極其複雜的世界中成為一種社會行為。這意味著哲學總是面臨著變成另一種東西的風險。分析應該敢於冒這個風險。

誰算得上哲學家?

任何選擇都有邊界問題。策展是一種偏見,在本書中對哲學家的策展也不例外。雖然由於此類決策的性質,無法避免不公平和不平衡,但致力於解釋我們的選擇以及它們所經歷的變遷。從上面所說的應該很明顯,我們同意Michael D. Jackson的禁令,不要 “假設某些階層的人——農民、原始人、工人、婦女 —— 在擁有智慧或知道如何生活方面本質上不如哲學家”( As Wide as the World Is Wise: Reinventing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2016:12)。通過選擇哲學家,而不是詩人、畫家、牧師或農民作為田野調查的同伴,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激發人類學分析;並不是要暗示存在一羣壟斷思想或道德取向的智者經典。本書所選擇的只是為了強調一些已經被證明有利於分析的觀點。它並不是對哲學的適當經典或論述的主張。正如Kant已經明確指出的那樣,哲學被稱為 “所有科學的女王” 的時代已經結束。

儘管如此,對哲學家的選擇可以被解讀為描繪了某種知識分子沙文主義,這種沙文主義似乎將自己限制在主要但不完全是白人和男性的哲學家群體中。在本書的章節中,只有 5 位哲學家不是白人或西方人,儘管其餘 21 章中的許多哲學家都有著複雜且經常陷入困境的背景,而這正是他們哲學的核心。儘管我們盡最大努力實現更好的性別平衡,但我們也必須承認,本書章節中涉及田野調查的哲學家中有 21 名是男性,而只有 5 名是女性。這種選擇似乎縱容了一種主要是男性、主要是白人、主要是西方、主要是死亡的哲學聖徒傳記,它反對當代哲學和人類學理論去殖民化和酷兒化的嘗試。無可否認,對哲學家的管理存在一系列殖民、性別和社會偏見,而且沒有任何聖地可以捍衛這些偏見。主要是西方和男性哲學家的選擇確實反映了殖民和父權傳統,並且在為甚麼有些人成為有影響力的哲學家而另一些人卻沒有的歷史背後存在明顯的歷史權力軌跡。事實上,無論是那些最終在書中寫了一章的人,還是那些沒有寫的人,都對這些家譜感到不滿。因此,事實上:“Philosophy on Fieldwork” 的目錄並不聲稱代表了人們必須了解的偉大思想家的自然經典。這是一個隨機過程的結果,能夠想到的人和接觸過的人類學家足以寫一章的內容。據知編者曾約稿Bell Hooks、Donna Haraway、Luce Irigaray、Edith Stein 和 Martha Nussbaum,但因各種實際和個人問題而告終。編者亦委託撰寫有關Bruno Latour、Emmanuel Levinas、Jürgen Habermas、Henri Bergson和 Emmanuel Tarde 的章節,但亦由於類似的原因而擱淺。

Philosophy on Fieldwork” 旨在為人類學中一些最常用的哲學家提供指南,這些章節展示了哲學如何幫助人類學思考並使民族志經驗通過分析變得生動,但一個關鍵的目標也是讓田野工作經驗超越西方學術認識論,人類學和哲學學科本身就是從西方學術認識論中產生的。事實上,人類學的本質就是田野調查經驗應該挑戰西方關於世界的常識,包括哲學常識。畢竟,常識從來都不是普遍的。在這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思想家的思想常常來自思想家 —— 無論他們的背景如何 —— 在西方知識機構中接受教育,這些知識機構為質疑西方知識的譜系壟斷和殖民主義提供了智力燃料。這是我們尋求通過雙焦奇蹟概念來體現的非殖民主義野心。如果非殖民化不再是對純粹形上學超越的徒勞希望,而更多地是一種“與麻煩共存”的野心,那麼,文字、理論、認識論和通過批判性地檢查其起源和盲點,人們碰巧使用的思想的歷史,那麼雙焦點奇蹟也必須同樣受到“困擾”。本著這種精神,每一章都忠實地介紹了一位哲學家,但也強調了每個民族志背景的生活經歷和歷史如何質疑和質疑其局限性。

漫長的二十世紀

這給我們帶來了 “Philosophy on Fieldwork” 中的最後一個策展偏見,這一次經過深思熟慮和故意選擇了這一偏見,即時間性偏見。本書把時間定在1900年,這樣所有的章節(除了上述關於Ibn-Rusd和孔子的章節)都涉及20世紀哲學的代表。這意味著讀者將徒勞地尋找重新引用古希臘、羅馬、中世紀、早期現代、啟蒙運動或古典哲學家的章節。在 1900 年劃清界限是有充分理由的。例如,二十世紀的開始大致相當於現代基於田野調查的人類學的開始。1900年也是哲學的轉折點。大約在這個時候,哲學開始沿著所謂的大陸分析分界線重新定位,建立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軌跡:由於各種經驗科學的日益專業化,面對各種發現和里程碑,每個人都對哲學的可消耗性進行了懷疑。Nietzsche於 1900 年去世,他宣布上帝已死,闡明了他那個時代的口號。這一主張象徵性地宣告了西方傳統哲學理想的終結。根據Nietzsche的說法,生命的動態被證明過於難以駕馭和模糊,無法用形上學或道德體係來表達。這反過來又讓我們看到以下問題:如果科學研究,而不是先驗的推測,在“現代性話語”的條件下,哲學的功能和對象領域是甚麼?如何獲得理論和人類社會實踐知識的黃金標準? 二十世紀的學術哲學基本上發展了兩種相互競爭的策略來應對這一挑戰:語言哲學和生活經驗哲學。幾十年來,哲學家們習慣於遵循 Gottlob Frege 的傳統,將自己置於(或發現自己被分配到)所謂的分析大陸分界線的一側,Bertrand Russell 和 G.E. Moore 致力於語言的邏輯分析;或者說是 Wilhelm Dilthey 、Edmund Husserl 和 Henri Bergson 的傳統中,他們共同關注發展一種(先驗的)生活經驗的哲學。語言的符號學、語義學和語用學 —— 在本書中,由Peirce、Wittgenstein和Austin鬆散地代表 ——一種致力於語言研究的哲學。經驗和理解、人類存在和道德判斷是現象學和歐陸哲學的核心概念,Husserl、Heidegger、Gadamer或Benjamin等人都對這些概念進行過處理。不管怎樣,在二十世紀之交,哲學作為一個整體進行了自我轉變,與自己的傳統保持了批判的距離,並與自然和社會的經驗科學建立了批判性的交流。如今,分析與大陸的區別已經部分消失。儘管如此,它仍然在風格和傳統方面提供了方向標記,允許各種混合或中間以及中立的定位。有人可能會說,1900 年後,哲學話語本身及其向人類事務世界延伸的合法性成為了一個爭奪的戰場。二十世紀初期的學科重新定位和變革使當代哲學和現代人類學成為可能。“Philosophy on Fieldwork” 表明,直到 1900 年之後,重生的哲學學科與新興的基於田野調查的人類學學科之間的交匯才變得可以想像。正是在這個不尋常的基礎上,相互猜疑不斷加劇,領土爭奪戰也隨之展開。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相互的靈感得以增長,並由此產生良好的分析。

按照時間順序,西方哲學家名單從Charles Sanders Peirce(在Webb Keane的帶領下前往爪哇聖人的墳墓)和William James(在Doug Hollan的帶領下前往印度尼西亞另一個島嶼蘇拉威西島)開始。Peirce和James通常被認為是美國實用主義的主要代表。儘管他們的開創性著作可以追溯到 1880 年代,但它們顯然屬於 20 世紀哲學。Peirce直到 20 年代才獲得了他的哲學聲譽,當時John Dewey 和 Bertrand Russell等人都宣傳了他的哲學重要性。對邏輯學和符號學(Peirce)和實驗心理學(James)的影響以及這些學科對社會文化人類學的意義也是二十世紀的軌跡。Webb Keane對爪哇穆斯林的墳墓崇拜及其頻繁的批評(有時來自政治當局)進行了Peirce式的符號學分析,這開啟了對物質文物的力量及其有爭議的社會政治符號學的分析理解。然而,Keane的分析本身在本體論上是中立的,並且在這場鬥爭中沒有明確表明立場。Douglas Hollan 帶領讀者了解了 Toraja 長老 Nene’na Tandi 的一生,他經歷了印度尼西亞歷史上的動盪時期而差點喪命。自己瀕臨死亡的經歷成為Nene’na Tandi宗教和存在主義轉變的記憶點,這是一次改變生活的經歷,Douglas Hollan邀請William James來探索和理解。為了平衡James和魅力十足的Nene’na Tandi,Holla堅持Nene’na Tandi具有深刻的實用主義,James不僅會欣賞這一點,甚至可能認為這是他自己對宗教經驗理解的改進。John Langshaw Austin 將實用主義和語言的邏輯分析融入日常語言哲學中,在Charles Briggs 的帶領下,深入委內瑞拉的熱帶雨林,了解當一種疾病被認為已成為流行病甚至大流行時所出現的複雜困境。正如Charles Briggs所表明的那樣,Austin試圖通過列出表演性的必要條件來捕捉言語的力量,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力量經常受到不恰當和不守規矩的環境的困擾,讓“糟糕的表演”成為默認的溝通方式 —— 至少在霍亂流行的情況下是這樣。雖然Austin從高度可控的社會儀式和儀式中發展了他的哲學,但Briggs的案例讓我們思考超越人類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具有不同議程的各種人類代理人必須與不屬於標準規則手冊一部分的言外行為力量聯繫起來。人類的表演性話語,表明表演性不僅僅局限於人類的言語行為。  

接下來按時間順序進行了一些受現象學啟發的分析。典型地屬於現象學及其批評家的思想家占主導地位,特別是在法國。在這方面,大陸哲學佔據主導地位。造成這種情況的部分原因只是作者的興趣。可以公平地說,歐陸哲學,特別是現象學或後結構主義派生的哲學,已經與女權主義、新唯物主義、非殖民理論和上述其他理論一起成為當代人類學的主導範式。現象學為許多章節提供了靈感。Jason Throop 和 Christopher Stephan 將 Edmund Husserl 的哲學帶到了Micronesia的Yap島,以展示如何在倫理情緒的範圍內概念化生活世界的轉變 —— 探索並批判性地擴展了Husserl對倫理的情感理論。他們表明,對道德情緒的現象學分析揭示了先於規範或評價性思想和行為模式的道德維度。Jarrett Zigon重新運用Martin Heidegger的思想來應對反毒品戰爭運動的世界。紐約和哥本哈根的吸毒者和吸毒者工會成員挑戰了人類學和倫理哲學的常見參考點,即我們對自由的理解。正如Heidegger在與Zigon 一起拜訪吸毒者時教導我們的那樣,自由這一概念不應被視為選擇的自由或自主,而應被視為其他方面的潛力 —— 例如在吸毒者的白日夢中。參觀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魚雕像。Thomas Csordas陪伴Maurice Merleau-Ponty參加天主教靈恩復興運動和Peyote運動,探索用方言吟唱和歌唱的實踐中具體的響亮存在。Csordas利用Merleau-Ponty來理解身體間的響亮社會性。因此,復興運動中的教會會議在分析上是平易近人的,因為聚會將個體化的本體論倒回了共享的具體體現的相異性狀態。反過來,Csordas邀請Merleau-Ponty用可聽/不可聽的方式來設想可見/不可見的東西 —— 用響亮的存在來理解。

Lotte Meinert和Yael Navaro都轉向極端暴力的政治事件以及我們的倫理和認識論手段來研究這些事件,包括關於它們的被禁止或壓制的集體記憶的複雜性。Navaro在Walter Benjamin及其彌賽亞解釋學的陪伴下問道,人類學家應該如何研究1915 年針對Armenians的種族滅絕的後果,當Ottomans變成土耳其人,Musa Dagh山區成為禁忌民族命運的象徵性名稱時? Navaro揭示了土耳其民族主義與Armenians歷史記憶衝突中復雜而不同的時間性,站在Benjamin歷史角度的分析中,以了解她的對話者如何面對災難性的過去,同時又被民族主義進步的風暴推向未來。在這種情況下,人類學分析依賴於民族志蒙太奇和對過去的破壞性 “虎躍 tiger-leap”( Benjamin的術語)。它引起了像土耳其遜尼派婦女Fatma這樣的人的疑慮,儘管公眾努力促進民族歸屬感,但她並不覺得自己屬於這個教堂變成清真寺的地方。 Lotte Meinert 對烏干達內戰中最臭名昭著的指揮官之一的審判進行分析的核心是對最近歷史局勢中類似極端社會存在的探索。她將Hannah Arendt帶到海牙國際刑事法院,借鑒了Arendt對三代人前耶路撒冷Eichmann法庭案件的思考,在該案件中,倫理上不可能的事情也在接受審判。Meinert重新利用Arendt來概念化邪惡概念僅暗示或隱藏的內容,而不是它解釋或使之變得可理解的內容。烏干達內戰中的邪惡案例絕非平庸。相反,這是對道德判斷和人類學理解的極端挑戰。

Cheryl Mattingly 介紹 Hans-Georg Gadamer 和哲學詮釋學最重要的倡導者 Paul Ricoeur 來解釋在洛杉磯一家診所的日常言語治療課程中發生的意外事件。Mattingly著眼於破壞時刻的可能性 —— 在這三角龍恐龍意外地進入了年輕的Malcolm和他的治療師之間的對話 —— Mattingly探索了批判現象學的各個方面,以及如何分析黑色洛杉磯的道德困境和日常社會生活模式。Bernhard Leistle 追踪摩洛哥Fez的陌生性和相異性,詢問精神佔有及其儀式的本體論和倫理含義,德國哲學家 Bernhard Waldenfels 及其響應性現象學幫助他走上了分析道路。對精神和聖人進行分析性處理的嘗試代表了對日常生活中通常的絕對行動框架和宗教體驗的挑戰。Leistle展示了Waldenfels的方法如何提供了一條進入該領域的途徑,該途徑仍然忠實於人們實際體驗為陌生的實體以及這種體驗的內在陌生性。從這個角度來看,神靈和聖人是人類生活的敏感記錄。

許多所謂的後結構主義哲學家所追求的將現象學經驗歷史化的嘗試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有所體現。 除了Jacques Derrida、Gilles Deleuze和Julia Kristeva之外,作者們還介紹了Michel Foucault和Giorgio Agamben在各自領域分析中的動機和思想。Graham Harman 可以說也屬於這個模糊的 “流氓現象學家 rogue phenomenologists” 羣體。Tania Murray Li將Michel Foucault的權力和主體性哲學帶到了一個不尋常的地方,即對她自己的課程和多倫多大學學生校園生活進行了自我民族志分析。自 2010 年以來,Tania Murray Li教授了如何對大學本身進行民族志研究的課程,本章將帶領讀者沿著Foucault哲學為Li和她的學生提供的富有成效的分析途徑。Foucault對大學生活的自我民族志使他們能夠以一種新穎的眼光將大學視為一個制度組合,它不僅產生各種形式的監視和不公正,而且還引導新自由主義成為具有各種奇怪形式的自由和焦慮的學術主體的願望這需要。Magnus Fiskesjö在他的章節中帶領讀者和Giorgio Agamben進入當代中國公開逼供的儀式世界。Fiskesjö以他本人認識的一位書商的認罪、審判和隨後的監禁為例,揭示了強迫認罪的儀式性特徵,但也揭示了強迫認罪的完全任意性,並根據Agamben經常被引用但經常被誤解的神聖人哲學來分析它們。羅馬法律思想中的犧牲者形象,站在法律之外,不再是人類,但也不完全是動物。Fiskesjö在運用Agamben的思想大聲批評中國政府公然的不公正行為時,也提醒讀者,“有條件歸屬感 conditioned belonging” 的邏輯是所有國家權力的基礎,而這種權力需要眾多公眾的共謀才能運作。Jon Bialecki 帶領讀者來到鹽湖城的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教會,以分析為甚麼不再可能合法地將其稱為摩門教。Graham Harman 是哲學流派的關鍵人物,有時被稱為 “思辨實在論 speculative realism”,有時被稱為 “面向對象的本體論object-oriented ontology”,他是Bialecki的旅伴,試圖解決從未真正成為摩門教徒的感受這一難題。當你一直是摩門教徒時,直到2018 年教會領導層宣布了這一點。Harman是一位結合了Heidegger和Bruno Latour思想的流氓哲學家,他提供了人類學分析,因此Bialecki認為,這是一種談論上帝如何與人類互動的方式,例如,告訴他們重新命名一個教會,該教會認真對待人類和上帝,如果不是太認真的話。  

分析、寫作、風格

Philosophy on Fieldwork” 的章節採用了分析旅行的模式,不僅將哲學家帶到了這些哲學家自己可能從未考慮過訪問的世界和背景,而且還使讀者以以下方式與來自這些世界和背景的人們進行了間接接觸:希望能幫助讀者不僅看到這些世界,還能看到其他的哲學家。人類學中的良好分析可以讓哲學和民族志語境為讀者模棱兩可地相互溶解和重組。在這雙重的動作中,讀者也被理想地感動了。寫作不再是一個邊緣或神秘的維度,它已經成為人類學家在該領域及其之後所做工作的核心。寫作文化的關鍵干預是指出現在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即寫作不是方法問題 —— 僅僅是在田野筆記和現實主義敘述中記錄生活 —— 而是學術分析的核心工具,也是人類學的類型。正是在寫作空間中,一個世界的存在在人類學分析中被帶入另一個世界,無論這些存在是民族志、小說還是哲學的主題。

人類學分析是一種講故事的形式,也是一種事實講述,正如 Donna Haraway 所觀察到的,因此 “故事講述什麼故事很重要”。人類學分析正是在故事中發現人類學事實。不同類型的故事會導致不同類型的事實出現。現實主義故事給我們一種事實,而詩歌則提供另一種事實。如何講述故事很重要。這一點在 Renzo Taddei 關於 Davi Kopenawa 對他自己對氣候變化的思考的影響的描述中顯而易見。Taddei的敘述過程中,隨著新的科學見解被重新塑造為神話真理,環境科學的確定性逐漸融入科本納瓦哲學的萬物有靈論和透視邏輯中。Paul Stoller 在他關於Edmond Jabès 的章節中採用了夢的比喻,將讀者帶入模棱兩可的分析空間,在這個空間中,Songhay巫術與Jabès無與倫比的夢幻哲學詩歌相遇。作為一種思考方式的旅行和作為一種分析方式的行走也是 Tarek Elhaik 關於十二世紀哲學家 Ibn Rusd 和 Averroës 的章節的核心。在分析歷史伊斯蘭建築在墨西哥(後)殖民自我理解中的地位時,Elhaik將Ibn Rusd的逍遙哲學轉變為一種創造性的手段、一種參與觀察的模式和一種人類學探究的形式。 在Elhaik的整個章節中,他的哲學家始終是一個雙重人物 ——在穆斯林傳統中被稱為 Ibn Rusd ,在歐洲傳統中被稱為 Averroës ——這種雙重性本身就說明了殖民遺產。Lesley Green使用 Aimé Césaire 的超現實主義、反殖民主義詩歌來揭露南非虛假社交媒體和生態破壞的兩面性,而 Stuart McLean 不僅嘗試了 Gilles Deleuze 的思想,還嘗試了寫作風格,以探索在蘇格蘭島嶼上,超越人類的力量將人類、藝術和地形相互聯繫起來。Don Kulick在他的章節中使用Judith Butler的哲學來有力地論證語言的複雜表演性,但他幽默的寫作風格本身也說明了表演的力量,因為Kulick將我們帶入了丹麥殘疾人機構中極其政治不正確的語言與非語言護理之間的聯繫。

另一個的震動,就像另一個是丹麥政治不正確的關懷或反應靈敏的摩洛哥聖人和精神一樣,是許多章節中反復出現的主題。 在Nils Bubandt的章節中,他使用了Jacques Derrida 的寫作風格,將讀者帶入印度尼西亞東部的鄉村世界,在那,女巫既真實又不可能。 就像Derrida認為 “是什麼” 的含義被其對立面的可能性所困擾一樣,Bubandt認為Buli村女巫的(不)可能性構成了一個現實,與病毒的(非)現實沒有甚麼不同。流行病和反恐戰爭,即 “現狀” 可能不存在的現實。女巫之所以可怕,不僅因為它是甚麼,更準確地說,因為它是一個不可能的他者 …… 也許不是。因此,Bubandt認為,與Derrida一起欣賞女巫的不可能現實還需要使用Derrida自己的理論 “被刪除”,刪除它以便進行分析。同樣與一個不可能的他者(儘管是不同種類)的遭遇也激發了Marisol de la Cadena 與Quechua語家族Turpos 的合作,探索Ausangate山,這座山也是秘魯的“地球生物”。 不僅與共生的山地生物奧桑蓋特進行“思考”,而且還對她與圖爾波斯人之間形成的對這種生物的新興協作理解進行了對話,比利時哲學家Isabelle Stengers的近乎意識流的寫作風格。這種風格使得一種世界政治分析得以出現,這種對政治的分析以這樣一種方式寫成,即政治聲音失去了自己理性的基礎,並給他們注入了 “他們無法掌控自己所討論的局勢的感覺”。

傳記是激發特定分析洞察力的寫作風格的最後一個例子。Stephan Palmié將Ludwig Wittgenstein的傳記與他自己與Tomás的遭遇交織在一起,Tomás是一位已故非洲奴隸的靈魂,非裔古巴儀式傳統的實踐者在邁阿密實地考察期間看到他徘徊在Palmié的肩上。就像Stengers為de la Cadena所做的那樣,Wittgenstein幫助Palmié以他原本無法做到的方式談論一些事情,邀請讀者在與他的哲學家現場對話中見證他的概念困惑。在這裹,雙焦點奇觀的辯證法以作者的第一人稱視角呈現在舞台上,彷彿人類學分析本身就是自我民族志的主題。也許這種情況實際上比大多數人願意承認的更頻繁?實地考察哲學表明,最好的分析不僅僅是理解世界上其他事物的技能、手段或工具。相反,當分析本身成為批判性分析和批判性奇蹟的對象時,它就是好的。

  各章主題

我們如何教授人類學和其他實地科學的分析?我們如何在田野工作中分析和質疑哲學思想和概念?學生如何學習利用哲學中的批判性思想來更好地理解他們所研究的世界?

實地考察哲學為這些問題提供了“展示而不是講述”的答案。在二十六個“大師班”章節中,哲學與人類學批判相遇,領先的人類學家介紹了一位基礎哲學家的思想 —— 來自各種西方傳統和其他傳統 —— 並將其批判性地應用於民族志案例。Nils Bubandt、Thomas Schwarz Wentzer 和本書的作者們揭示了哲學與田野調查之間的相遇如何成為分析洞察力出現的沃土。同樣,所採用的哲學概念也受到了批判性的探索,因為它們通過與該領域的世界的摩擦接觸而被認為“不同”的潛力,允許非西方和非精英的生活經驗和本體論“回應”人類學和哲學。

這是一本獨特而具體的社會分析指南。它滿足了基於實地考察的分析中對“操作方法”教科書的迫切需求,因為每一章都展示瞭如何將特定哲學家的思想疑問地應用於具體的分析案例研究。“Philosophy on Fieldwork: Case Studies i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的簡單易懂的教學法使這本書成為一本易於理解的書,對於有興趣探索哲學和人類學之間有爭議的中間立場的學生和經驗豐富的田野工作者來說都是必讀的。

Philosophy on fieldwork: analysis as bifocal wonder By NILS BUBANDT AND THOMAS SCHWARZ WENTZER

Philosophy on Fieldwork: Case Studies i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的介紹認為,哲學和人類學之間肥沃但也有爭議的中間立場是產生良好分析的土壤。 針對當代人類學、基於田野調查的社會科學以及應用哲學教科書的一個空白—— 即缺乏對分析實踐的關注 ——它認為良好的分析需要“雙焦點奇蹟”。因此,編者認為,當哲學概念開啟實地考察經驗以超越僅僅給定的內容的那一刻,基於實地考察的分析洞察就會發生,這些相同的概念也被轉變以超越其自身的起源。引言討論了雙焦點奇蹟的非殖民野心,並提出了在基於實地考察的研究中採用“展示而不是講述”的分析方法的教學需求。最後,它證明了書中採用的每章一位哲學家的“創造性障礙”是合理的。鑑於當代人類學理論和分析中占主導地位的哲學多角性質,本章主張人類學需要認真對待哲學概念——我們的意思是既不能太輕率,也不能太字面意思。

Agamben and the Chinese forced-confession ritual By Magnus Fiskesjö

意大利哲學家Giorgio Agamben因其對身份、生命政治以及主權和法律的限制進行深入探討而聞名。本文回顧了他的貢獻,並展示了它們如何為人類學提供信息,例如當代中國國家當局精心設計並在電視上播放的怪誕的恐嚇強迫認罪儀式。Agamben向我們展示了強加給我們的社會角色與扮演這些角色的活人是如何分離的。 這是中國國家人員利用這一洞察力來強制改造人們,使用“乾淨的酷刑 clean torture”技術來強迫他們公開否認以前的自己,並扮演一個非政治主體的角色,其原材料(我們都開始的“赤裸生活naked life”)也被國家利用。

Arendt in the Lord’s resistance army and the ICC By Lotte Meinert

本章借鑒了烏干達的實地調查和國際刑事法院針對 Dominique Ongwen 的案件的記錄。Dominique Ongwen是一名被綁架的兒童,後來成為士兵,後來晉升為上帝抵抗軍的高層。它質疑如何理解極端暴力、政治邪惡和殘暴的實施。本章轉向哲學家Hannah Arendt和她關於極權主義、激進邪惡和邪惡的平庸性的著作。Arendt對極權政權非人化的理解、對妖魔化和失去判斷力的反思,為案件提供了線索。通過強迫兒童兵對自己的家庭和本能實施犯罪,他們失去了判斷力。聖主抵抗軍LRA的綁架策略通過消除Arendt所說的法人、道德人和人類自發性而發揮作用。Arendt的思想提供了一種方式來理解Ongwen如何從暴力和綁架的受害者轉變為施暴者,實施暴力並下令實施暴行。本章還指出了Arendt思想的局限性。   

Austin and pandemic performativity From cholera to COVID-19 By Charles L. Briggs

公共衛生專業人士所說的最有力、最不穩定的言論行為是宣布一場大流行,但 J.L. Austin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卻忽略了醫學言論。 本文考察了 1992 年至 1993 年委內瑞拉霍亂疫情中治療師、醫生、流行病學家和衛生官員的言論行為,該疫情導致約 500 名原住民死亡。民族志表明,他們努力賦予聲明,特別是統計聲明以權威,諷刺的是,這卻使他們變得岌岌可危。表演自主權的主張擴大了它們對其他參與者的關係依賴,包括患者和細菌。此外,它們的分佈式質量並不只是簡單地重複一系列言語行為 —— 正如Austin評論家Jacques Derrida和Judith Butler所說的那樣 —— 而是在其中嵌入了看似相反的背景、話語和權威形式。 結論延伸了這一努力,通過分析 2020 年開始的美國關於與 COVID-19 相關的大流行表現性的鬥爭,恢復 Austin 論點中丟失的要素,並挑戰他對關係性和分佈式表現性的忽視。

Bataille and the “mindfulness revolution” By Alan Klima

Georges Bataille對冥想的興趣與他對哲學形式的越軌行為的強調密切相關。當應用於當前“正念 mindfulness”擴散的佛教冥想的西方翻譯,以及它對看似科學形式的採用和批准時,Bataille的思想和美學實踐可能會揭示一些在將正念納入這些形式中發揮作用的文化假設。然而,Bataille的越界美學如何應用於民族志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因為在學術學科和實踐中,對越界的抵制以及對禮節的恪守可能遠高於作家Bataille。

Benjamin on the trail of the Armenian genocide By Yael Navaro

本章將Walter Benjamin的歷史理論與土耳其南部Armenian種族滅絕的實地考察結合起來。在尋找一種方法來研究土耳其等背景下的種族滅絕後果時,在它繼續被否認的地方,Yael Navaro將Benjamin的“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與她在Musa Dagh的實地考察進行了對話,那是1915 年,Antakya鎮附近的一座山,當地Armenian人在這裡抵禦Ottoman軍隊的進攻。Musa Dagh的過去僅以錯誤、瑣碎、支離破碎和隱晦的形式向人類學家展示,Navaro通過Benjamin的批判將其凸顯出來。整體歷史框架。通過Musa Dagh和Benjamin之間的對話,展現了一種反常規的方法論。

Butler and political (in)correctness By Don Kulick

使用政治正確的語言有甚麼意義?本章探討了一個極具爭議的領域(即殘疾)中的政治正確語言。它與丹麥和瑞典這兩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形成鮮明對比,這兩個國家在政府對殘疾人的支持和服務方面非常相似。 然而,這兩個國家的人們談論殘疾的方式卻截然不同。在瑞典,有關殘疾的語言受到嚴格監控。相比之下,在丹麥,談論殘疾問題時幾乎沒有政治正確性。這種差異在實踐中意味著甚麼?哲學家Judith Butler關於傷害性語言和仇恨言論的著作提供了一個視角,使我們能夠批判性地審視人們所說與所做之間的關係。它們幫助我們理解當說某事和做某事之間的區別消失時會發生什麼。

Césaire in Cape Town The surreal ethnography of ocean pollution and social media fakery By Lesley Green

Aime Césaire是作家、詩人、劇作家、哲學家和政治家,是後殖民運動的創始人之一,其作品既借鑒了超現實主義運動,又推動了超現實主義運動。 對於Césaire來說,超現實主義 —— 這裏被理解為一種激進的經驗主義 —— 使得揭露殖民性的邏輯和合理性成為可能,其中所謂的理性、真實、正常甚至科學,使帝國主義關係變得無形,使客觀化正常化,從而也正常化不平等和不公正。轉向地球危機時代,本章提出Césaire的超現實主義違背了客觀化的邏輯,為新自由主義治理的民族志學家提供了一套技術來反駁“新常態 new normal”的創造:市場驅動的治理,其中市場性框架民主協議; 公用事業被商品化,金融化定義了價值,合同科學和虛假信息都試圖引起人們的懷疑,抹黑獨立研究,並為不作為辯護。

Confucius in a self-help group By Jie Yang

本章討論對儒家學說和戒律的研究如何促進對中国心理自助流派的民族志分析。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儒家哲學的元素開始在這些流派中出現,以幫助緩解道德混亂和心理困擾。雖然這種儒家化的自助將心理障礙定義為社會和道德困境,而不是個人病態,但它強調美德培養和人性的內在善良 —— 美德滿足人性 —— 將產生心理困擾的社會和道德力量生物化。這種生物化有助於使政府利用儒家思想獲得意識形態影響力並將國家責任下放到個人身上的舉措自然化和合法化。然而,對儒家思想的廣泛批判性觀點也允許對其政治和治療部署進行敏銳的分析,揭示針對中国民眾的本土化心理治療的方法。這個案例例證了哲學如何既可以成為民族志研究的主題,又可以成為民族志分析的工具。

Deleuze attends an art festival on a small, North Atlantic Island By Stuart McLean

Deleuze的哲學探討了人類世界是如何被非人類力量穿越和塑造的。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探討了與島嶼相關的這一主題,因為這些島嶼證明了陸地和海洋持續存在且尚未解決的“衝突 strife”。在後來的著作中,比如他對畫家Francis Bacon的研究,他轉而將藝術視為一種與非人性力量的生成性接觸的特定模式。因此,將Deleuze的思想與在島上舉行的藝術節聯繫起來似乎是非常合適的。因此,本文將Deleuze的一些概念與Papay Gyro Nights 的民族志進行對話,Papay Gyro Nights 是一個當代和多媒體藝術節,從2011到2017 年每年在蘇格蘭Orkney群島的Papa Westray島上舉辦,並以它的名字和靈感命名來自神話中的女巨人形象,結合了男性和女性、人類和動物、海洋和陸地的特徵。

Derrida and the death of my mother in buli By Nils Bubandt

本章利用 Jacques Derrida的理論見解來分析並認真對待巫術帶來的懷疑。 Nils Bubandt批評巫術是一種信仰形式的觀點,並認為“相信他人的信仰”是西方標誌中心主義的一種,旨在馴化巫術。這種對巫術的認識論馴化未能看到巫術如何像哲學本身一樣,是一種鬼魂學的質疑,它源於死亡不可能存在的難題。將巫術作為難題來研究需要將分析從本體論轉向鬼魂學。基於對Bubandt母親在印度尼西亞東部Halmahera島Buli的死亡的分析,Bubandt證明巫術是世界上的一種“不在家 not-being-at-home”,一種死亡在其自身之前發生的延異體驗。運用Derrida的藥物概念,Bubandt還展示了巫術本身是不可能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法。自始至終,Bubandt都使用Derrida的概念,但堅持將它們置於“擦除狀態under erasure(sous rature) ”。最後,本章批評巫術的社會學解釋是一種“替罪羊機制”或一種訓練有素的無能形式。

Foucault foments fieldwork at the university By Tania Murray Li 

本章概述了Michel Foucault著作中的關鍵主題,重點關注他對主題的概念化、不同的權力模式以及構成我們日常生活中理所當然真理的實踐制度。它表明,Foucault致力於將社會和製度秩序歷史化,並對其進行批判性審查,這與人類學方法相呼應,人類學方法旨在“使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以激發新的探究線索。為了證明這一點,本章將Foucault的概念和敏感性應用於大學的民族志研究,借鑒了學生在宿舍中進行的研究,並仔細審查了旨在優化學生和教師時間管理和自我保健的一系列服務。 它提出了Foucault的理論和研究風格需要補充的兩個領域:多種權力模式碰撞的場所,以及批評處於萌芽狀態、具體化但(尚)無法進行明確反思的場所。

Gadamer in Black Los Angeles By Cheryl Mattingly

本章探討Gadamer的解釋學現象學在探索種族與殘疾的交叉點方面所提供的內容。它藉鑑了對撫養患有嚴重殘疾或疾病的兒童的非裔美國家庭的縱向民族志。本章以被診斷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和他的語言治療師之間的臨床接觸開始,著眼於當兒童的行為方式對診斷類別提出質疑時,有時會出現臨床驚訝的時刻。對於那些對殘疾標籤持謹慎態度的父母來說,這樣的時刻往往極其重要,他們擔心被指定為有“特殊需要 special needs”的黑人兒童會減少孩子的生活機會。本章討論了Gadamer作品中的關鍵主題,包括他對理解的經驗結構中的預判的闡述,以及他對 Aristotle實踐智慧的闡述。 它認為Gadamer為結構性暴力的批判現象學提供了很多東西。

Harman, a prophet, a church, a name A portrait of four objects By Jon Bialecki

本章使用Graham Harman的面向對象本體論來調查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教會的一起事件,同時也反思這種分析對於Harman的批評意味著甚麼。該事件是教會在 2018 年發布的一項聲明,要求成員拒絕使用“摩門教 Mormon”這一稱呼,儘管這是提及該信仰的最常見方式。大多數社會科學分析通過將教會分解為附屬單位或將教會視為更大力量的症狀來評估這種情況。然而,Harman將整個教會作為一個對象,並通過寫一本教會的“傳記 biography”來解釋這一事件,其中教會的各個基本方面有時被掩蓋,有時被表達。它認為,這種方法阻止了批判性思考,但允許“其他物體 other objects”,例如摩門教上帝,也被視為世界上的一個物體。

Heidegger and freedom in the anti-drug war movement By Jarrett Zigon

本章探討Martin Heidegger哲學對人類學分析的重要性。特別是,它採用了Heidegger的自由概念,即“順其自然 as letting-be”或“Gelassenheit”,來思考反毒戰活動人士在其政治活動中表達自由的各種方式。在此過程中,對主權自由和披露自由進行了重要區分,本章表明,反毒戰政治活動最好從允許他人自由的公開自由的角度來理解。重要的是,這種公開的自由與協調護理的概念有關,這也許是反毒品戰爭運動的核心道德使命。

Husserlian horizons Moods in yap By Jason Throop

本章通過與現象學家Edmund Husserl的情緒理論的對話,對颱風“Sudal”後的Yape人道德體驗進行民族志觀察。情緒是道德體驗的核心組成部分—— 不是作為特定行為或思想中的某種東西,而是作為對過去、現在和正在展開的可能性的一種協調形式分佈在情境中。本章介紹了Husserl和他的情緒理論,特別關注它們不僅“照亮illuminating”我們的生活環境,而且“照亮”我們可能居住的存在可能性空間的功能。本章隨後闡述了“道德情緒 moral moods”的概念。 根據Yape背景下的道德經驗來考慮Husserl的著作,本章認為將情緒視為道德經驗的一部分很重要,即使Husserl本人並不這樣做。最後,本章討論了哲學現象學與人類學現象學之間熟悉關係的重要性。

Ibn Rushd/Averroës in Mexico City’s Kiosco Morisco By Tarek Elhaik

本章在墨西哥城的歷史中心進行了一次長途步行,以便分析案例研究並思考他對墨西哥當代藝術的田野調查。該案例研究涉及一個有趣的後殖民建築創作,即 Kiosko Morisco 或 Moorish Kiosk,位於 Colonia 或 Santa Maria La Ribera 附近。本章接著介紹了一位逍遙哲學家,他將指導他對信息亭的分析: Ibn Rushd ,[阿拉伯語全稱阿布·瓦利德·穆罕默德·本·艾本·艾哈邁德·本·穆罕默德·本·拉什德(Abū al-Walīd Muḥammad ibn Aḥmad ibn Muḥammad ibn Rushd)(生於1126 年,西班牙Córdoba–卒於1198 年) ,Marrakech,Almohad帝國 [現屬摩洛哥] ),在中世紀拉丁西部也被稱為Averroës。 Elhaik的實地考察設計(被稱為“策展設計 curatorial design”)和案例研究使他能夠在Kiosk和Averroës之間建立相似之處,並闡明西班牙裔、拉丁美洲和Maghreb研究中的一些盲點。

Jabès amongst Songhay Sorcerers By Paul Stoller

每當讀到Edmond Jabès關於沙漠寂靜的令人回味的作品時,Stoller都會夢見Niger。Jabès的作品具有挑釁性且支離破碎,以法語出版並翻譯成英語,無法歸類。是詩?是哲學?它的分類重要嗎?有多少散文詩歌作品喚起了存在主義輪廓的夢想,將想像力延伸到理解的極限?在這篇文章中,Stoller描述了一個反復出現的夢,其中Stoller和Jabès漫步穿過Niger的夢境,遇到了Niger的Songhay巫師。通過進出夢境的旅行,體驗到歡樂、驚奇、痛苦和悲傷,因為在意識的邊緣發現了存在的啟示,最後,  這是一次文本之旅,強調對人類狀況的原因和原因的理解。

James and radical empiricism in rural Indonesia By Douglas Hollan

本章使用William James的激進經驗主義、相信意願和實用主義的概念來闡明Toraja人從任性的年輕人到祖先權威的守護者的“轉變conversion”的最重要方面,從信仰的懷疑或不確定性轉變為對信仰的更加確定性的轉變。信仰是James特別感興趣的一種現象。分析解決了對人類學和哲學都重要的問題:是甚麼讓生活變得有價值?我們對他人的義務是甚麼?我們如何調和對他人和對自己的義務之間的衝突?我們的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我們自己的行動和行為的影響,無論是明智的還是不明智的,以及我們的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我們無法控制或意志之外的力量或存在的影響?我們如何發展對世界本質和我們在其中的地位的理解,以及我們如何知道這些理解是否正確?

Kopenawa and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n the Amazon By Renzo Taddei

本章探討了Yanomami領袖和 Davi Kopenawa 關於知識與生活之間聯繫的想法,關於西方非土著人民傾向於將兩者聯繫起來的方式,以及這與他們破壞自然環境的傾向有何關係。通過對語言和自我的特定哲學的探索,這種哲學構建了Kopenawa對人格和存在之間關係的理解,一種關於環境和認識環境的全新視角出現了,挑戰了關於當前環境的既定假設。危機以及科學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Kristeva, anorexia and the hunger of abjection By Megan Warin

厭食症通常被描述為厭惡進食,以此完全消除飢餓。 章探討的不是消除飢餓的方法,而是飢餓如何徘徊在令人厭惡且不可抗拒的卑微邊緣。基於在加拿大、蘇格蘭和澳大利亞對被診斷患有厭食症的人進行的廣泛的跨文化田野調查,本章將飢餓置於Kristeva的落魄理論theory of abjection中,揭示了飢餓的體現是一個不斷變得空虛和充實(厭惡和權力)的過程。飢餓同時開啟慾望和厭惡的多種記錄 —— 召喚和呼喚攝取和排出的身體愉悅,併吞沒或消除本能的厭惡和羞恥。在將飢餓描述為卑鄙和卑賤的過程時,飢餓是一個自我形成的過程,它以自身為食,又以自身為食,以慾望和厭惡、關懷和暴力的複雜社會文化模式運作。

Merleau-Ponty among the charismatics and peyotists By Thomas J. Csordas

本章將Maurice Merleau-Ponty的著作帶入哲學家所說的我們具體的肉體存在的“聲音存在 sonorous being”的宗教含義。Csordas研究了兩種民族志現象,它們將我們響亮存在的存在意義擴展到神聖的維度。這些是五旬節靈恩派方言歌唱和美國原住民教會peyote歌曲的宗教習俗。這些練習具有歌唱的特點,沒有任何語義或詞彙成分,使我們能夠將發聲、言語和歌曲重新想像為身體分泌物或有聲存在的物質散發。宗教環境奉獻了發聲的自然行為。Csordas認為,這些神聖的歌曲在內在性和超越性之間創造了一種特殊的關係。在具體的經驗中建立這種關係是仙人掌歌曲和方言歌唱的意義,以及它們在定義我們人性時解決響亮存在的想像力的最共同點。

Peirce among the Muslim saints’ graves in Java By Webb Keane

本章介紹了 Charles Sanders Peirce 發起的哲學實用主義及其對符號學(符號學)的研究方法,從“概念 …… 完全取決於其對生活行為的可想像的影響”這一公理開始。利用這些資源,它著眼於印度尼西亞爪哇穆斯林聖人墳墓的普遍崇拜。莊嚴的崇拜在政治上充滿爭議,引發了宗教純粹主義者的猛烈批評,但這種做法正在蓬勃發展。為了深入了解這些做法和由此產生的爭議,本章從作為靜態物質對象的墳墓,到埋葬在其中的聖人的存在,然後到圍繞它們的言語和表演,將聖人與先知聯繫起來的家譜,以及它們引發的符號意識形態的衝突和政治衝突。結論是衝突的可能性是符號學(符號學過程)所固有的。實用主義同時是現實主義和反基礎主義的,它邀請我們像田野工作者一樣 —— 就像任何人一樣—— 已經處於事物之中。

Sontag and the image machine in Iran By Younes Saramifar

Susan Sontag 是一位頗具爭議的政治活動家和哲學家,她質疑觀看照片、拍攝照片和描繪​​他人痛苦的方式。她的思想體系教導人類學家在實地考察之前和期間如何提出相關問題,在實地考察中,人類學家圍繞視覺媒介檢查現實的配置和意義形成過程。她使用它們來檢查表示的操作,而不將圖像限制為框架或內容。此外,她將框架的定義超越了每張照片或圖像周圍矩形邊框的限制。因此,本章將沿著 Susan Sontag 探索伊朗首都德黑蘭以及兩伊戰爭(1980-1988)的視覺表現,以定位和解開伊朗宣傳機器產生並被伊朗人以各種方式接受的意義宇宙。主要論點強調,如果攝影師不試圖報告或轉移對現實的假設,而是允許攝影構圖從與他人的相遇中浮現出來,那麼照片最多只能表現出來。本章通過伊朗的民族志故事和田野調查來追踪此類遭遇,並展示 Susan Sontag 所說的觀眾和視覺表現之間的神秘接受力,將照片變成田野調查的開始而不是結束。

Stengers meets an Andean mountain that is not only such By Marisol de la Cadena

本章涉及Isabelle Stengers的一些概念(世界政治、實踐生態、外交、在場),從她的哲學到民族志對話(Marisol de la Cadena稱之為合作),de la Cadena與住在Cuzco安第斯山脈的 Mariano Turpo 和 Nazario Turpo 父子一起,他們都是runakuna人(使用土著Quechua語的人)。在本章中,de la Cadena不是對哲學家的概念(她創造這些概念是為了思考科學實踐)進行解釋,而是描述如何在de la Cadena的同事面前將Stengers的概念“調整tweak”為民族志概念,以思考包括參與的本土實踐。Ausangate,一座也是地球生物的山,在Quechua語中被稱為tirakuna。

Waldenfels among spirits and saints in Morocco By Bernhard Leistle

本章展示了德國哲學家Bernhard Waldenfels的思想對文化人類學理論和分析的一些可能的貢獻。文章以Mustafa個案所說明的摩洛哥精神附身為例,論證了非二分思維模式理解附身現象的必要性。它認為,摩洛哥精神佔有的經驗和實踐迴避了痛苦和代理之間的區別,Waldenfels的現象學提供了一種克服這種二元論和其他二元論的獨特方法。經驗被概念化為對源自經驗秩序之外的領域的需求的響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個陌生的領域。本文將這種概念化應用於民族志解釋的問題,例如摩洛哥的精神與聖人之間的模糊關係,但也適用於該學科的一般問題,例如“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關係,或者人類學與“宗教”之間的關係。其他”。

Wittgenstein among the Santeros Finding my feet with Tomás By Stephan Palmié

本文從Wittgenstein的“第二哲學second philosophy”指導的視角出發,旨在探討民族志努力的局限性,即民族志學者自己的“樞紐命題hinge propositions”無法想像的世界,懷疑可以圍繞這些“樞紐命題”,但其本身卻不能允許陷入懷疑。為此,Stephan Palmié重新審視了第一次在邁阿密對非裔古巴儀式傳統實踐者進行實地考察時獲得的一組人種學數據,在那裏Palmié多次被告知,一個名叫Tomás的死去奴隸的靈魂正在守護著Palmié。Palmié最初使用“Tomás的想法”作為一種分析手段,以在暴力的大西洋現代性中建立自己的含義,而Palmié(儘管不知情)是其繼承人,就像所有“現代人moderns”一樣。 然而,在這裏,Palmié探討了Wittgenstein式的方法如何幫助我們克服輕率的表象主義,給死者 ——Tomás,不亞於Wittgenstein —— 在我們思想的腳手架中佔有一席之地,讓他們作為元人,從而使它們在我們的世界或生命形式中永久存在。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