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Affectivity, Trauma: Heidegger and Post-Cartesian Psychoanalysis

本書 “World, Affectivity, Trauma: Heidegger and Post-Cartesian Psychoanalysis”  的目的是展示 Heidegger(1927)的存在主義哲學如何豐富後 Descartes 精神分析,以及後 Descartes 精神分析如何豐富 Heidegger 的存在主義哲學。在第二章中,Robert D. Stolorow 指出 Heidegger 在 “Being and time” 中的研究方法也是現象學、解釋學和情境主義的獨特融合,因此具有為後 Descartes 精神分析提供哲學基礎的巨大潛力。在第三章中,概述了現象學語境主義 Contextualism 的歷史演變和基本概念。在第四章中,展示 Heidegger 的存在分析如何為理解情感創傷的現象學提供哲學基礎。作者認為情感創傷產生了一種情感狀態,其核心特徵與 Heidegger 對焦慮的存在主義解釋中的核心要素非常相似,並且它通過將受創傷的人暴露於迄今為止隱藏的我們存在的組成部分( 即我們的存在 )來實現這一點 — 名之為走向死亡。Stolorow 認為,如果這種暴露所產生的痛苦情感狀態能夠找到一個可以容納和整合它的關係家園,那麼創傷最終可以增強真實的存在。借鑒臨床小插曲、Harry Potter、Friedrich Nietzsche 以及 Stolorow 自己的情感創傷經歷,在第五章中尋求從創傷對我們暫時性體驗的毀滅性影響的角度重新思考解離 Dissociation 的概念。Stolorow 認為,分離只是一種創傷性的暫時性。在闡明了創傷的背景性及其存在性之後,在第六章中找到了一條將這兩個主題綜合成一個可以涵蓋它們的更廣泛統一體的路徑。正如有限性是我們存在構成的基礎( Heidegger )一樣,我們作為 “同一黑暗中的兄弟” 相遇,並由於我們共同的有限性而彼此深深地聯繫在一起 ,也是我們存在的構成要素。我們存在的有限親屬關係是情感創傷的情境性和形成深層情感協調和理解的紐帶的可能性的條件,在這種聯繫中,創傷狀態可以被保持、轉化和整合。在第七章中,試圖通過發展這樣的主張來關係化 Heidegger 的有限性概念:向死而存在總是包括向他者的喪失而存在,並且死亡和喪失在存在上是等原的。在第八章中 ,Stolorow 表明,正如在情感創傷的調查中所揭示的那樣,我們的親屬關係無限性和有限性的關係性,為實質性擴展 Heidegger 的真實存在概念( 關係性的存在基礎 )提供了基礎。這種豐富的 “共處” 概念具有重要的倫理意義。在第九章中提出了一項關於 Heidegger 陷入納粹主義的合作心理傳記研究,闡明了主導 Heidegger 個人心理世界的顯著主題,以及這些主題如何在他的哲學和他的納粹意識形態版本中留下了印記。本章闡述了情感創傷,甚至瘋狂,在哲學和意識形態框架的創建中所扮演的角色。本章的最後一節 “遙遠的鏡子 A Distant Mirror” 討論了心理傳記研究對於後 Descartes 哲學和理論思想的理解的重要性。在第十章中得出的結論是,前面的章節既展示了 Heidegger 的存在主義哲學如何豐富了後 Descartes 精神分析,也展示了後 Descartes 精神分析如何豐富了 Heidegger 的存在主義哲學。

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精神分析一直是大多數西方國家的主要文化力量,在美國,它也是心理健康機構的核心參與者。當今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在更廣泛的公眾和學術界的地位 ,部分是因為當代全球文化迷戀於快速緩解的方法,部分是因為精神分析在與科學主流的溝通方面做得不夠,並且傾向於孤立。其本身不同於其他理論和方法。整個 20 世紀理解人類存在最富有成效的範式之一是存在主義。早期有關學界雖曾嘗試將精神分析和存在主義聯繫起來(例如  Ludwig Binswanger, Dream and Existence ),但這種聯繫並未成功引起精神分析主流的關注。

Robert D. Stolorow 的 “World, Affectivity, Trauma: Heidegger and Post-Cartesian Psychoanalysis”是 Stolorow 正​​在進行的項目中的重要一步,該項目旨在將精神分析開放到研究人性和存在的最重要方法之一:Heidegger 版本的存在心理學和哲學。Stolorow 的主要目標是展示整合存在主義哲學如何豐富現代精神分析,並通過創傷經歷的現象學來展示這種可能性。Stolorow 首先向精神分析讀者介紹 Heidegger 巨著 “Being and time ” (1927/2010)的基本範疇。Heidegger 的基本論點是,人類生活在一個由指導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聯繫構成的世界中:我們堅持毫無疑問地接受我們的社會身份,我們與親近的人以及我們社會其他人的聯繫世界。我們大多承擔著一系列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明確定義的義務和角色。

Heidegger 認為,這背後潛藏著人類存在的存在結構:我們是有限的存在,一直在做出選擇,生活在我們有限的知識範圍內。我們會在某個時刻死去。對我們存在的真相的充分認識會產生難以忍受的存在焦慮。事實上,我們都被虛無所吞噬。我們所有的選擇都可能不同;所有這些都是最終的: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會消滅所有我們沒有意識到的選擇。人類不可能忍受伴隨著對我們存在的深層結構的充分認識而來的存在主義焦慮。因此,為了在心理上生存,我們生活在 Heidegger 所謂的不真實狀態中。我們堅持具有日常意義的系統,它為我們提供了結構、意義和安全。

Robert D. Stolorow 的 World, Affectivity, Trauma 利用 Heidegger 的人類存在現象學闡明了創傷的本質。在創傷中,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日常意義系統突然崩潰,我們面臨著我們的存在不受保護的情況。創傷撕裂了我們賴以生存的日常確定性環境。Stolorow 的創傷現象學 phenomenology of trauma 在他對他一生中的一個中心創傷事件的辛酸描述中顯得格外生動:1991 年,他的妻子 Dede 意外去世,享年34 歲。他們的關係一直非常親密。他們通過一系列豐富而緊密的共同含義團結在一起,其中還包括專業合作。

Stolorow 生動地描述了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的日常意義體系如何一次又一次崩潰。例如,在一次與多年尊敬的同事舉行的會議中,整個事件和其中的人突然完全失去了所有意義:“我的職業世界的意義已經變得毫無意義。會議和我的經歷都變得毫無意義。”朋友們沒有給我任何東西;我對他們麻木不仁;與他們疏遠。我感到不可思議:就像一個陌生而陌生的存在,不屬於這個世界”( p 43 )。

Stolorow 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逐漸揭示了創傷的真正含義:所有意義的崩潰,我們體驗空間和時間的方式的巨大變化,以及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日常意義蒸發的可怕體驗。 這本闡釋了人類存在的深層結構的晦澀難懂的文字給讀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這本書對於各種類型的執業臨床醫生來說都是一筆財富,因為它幫助我們以生動而辛酸的方式理解人類生活的一些最核心的原則和創傷經歷。但對於那些受過更廣泛教育、有興趣更深入地了解存在結構和創傷本質的讀者來說,它也具有很大的價值。

將 Stolorow 的創傷經歷現象學應用於當前的精神分析狀態是很有趣的。在 20 世紀的半個多世紀裏,精神分析理論一直是自由世界受過教育的中產階級自我理解的核心來源。這也是治療心理痛苦的首選方法。然而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精神分析理論學科經歷了世界結構的破壞。因為,認知神經科學的顯著崛起正在導致人類思考自我和生活的通用語言越來越以生物學為導向。這導致精神分析地位的創傷性喪失,這對精神分析本身領域也產生了非常強大的影響。一種反應是恐懼地迴避那些被視為具有威脅性的學科。這包括對那些強調心理治療中對照研究重要性的人的攻擊(Irwin Z Hoffman,Doublethinking our way to “scientific” legitimacy: The dessication of human experience,2009),以及對認知神經科學的驚人發展缺乏關注 。

這並不是精神分析在全盛時期的運作方式。Freud 對他那個時代的科學知識非常淵博並且沉浸其中。正如 Frank J. Sulloway 在 “Freud, Biologist of the Mind: Beyond the Psychoanalytic Legend(1979)”詳細論證的那樣,Freud 對神經生物學和流行病學的最新發展做出了反應。只是到了晚年,他不再關注最新的發展,最重要的是,他從未意識到,在 20年代,達爾文主義已經成為主導的進化範式,而他一生堅持的 Lamarck 主義已經不復存在了。其他思想家,從 Erik Erikson 到 John Gedo,也與其他科學學科有著深厚的聯繫。不幸的是,這種與整個科學體系的開放式對話在精神分析中已經變得相當罕見。其原因是精神分析傾向於將自己與除文化批評、文學理論和一些相鄰的人文學科之外的其他學科和其他方法論隔離開來。Frank Sulloway 很早就將這種傾向診斷為精神分析在認識論上是自主的假設。

在這方面,將精神分析的命運與存在主義思想的命運進行比較是非常有啟發性的。存在主義和精神分析一樣,多年來由於多種原因已經不再受到一般文化的青睞。然而,在 20 世紀中葉,它確是非常流行。它對真實性的強調,對刻板思維和生活方式的批判,為許多資產階級實現夢想和融入其中的夢想提供了另一種選擇。Martin Heidegger 對人類存在結構的開創性分析啟發了整整一代哲學家和作家。Jean-Paul Sartre 的著作使存在主義成為 20 世紀 60 年代極為重要的文化氛圍。Karl Jaspers  在其開創性的 “General Psychopathology(1997)”中展示了精神病學存在主義思想的巨大成果。但除了 Irvin Yalom 的作品外,它失去了對一般文化的大部分影響,並在學術上變得邊緣化。

存在主義強調了人類存在的悲劇性維度:我們不懈地抗爭,反對認識到我們的存在是有限的,我們有無法克服的局限性,儘管我們是自由的,但只有當我們面臨個人和存在的限制時才能實現這種自由。這種悲劇性的維度在我們的文化中不再流行,它延續了 “只管去做” 的神話( 體育用品廣告不正是如此呼籲嗎 ),並重複著幸福是與生俱來的權利的咒語。在一個希望所有問題都能快速、有效地解決( 如果可能的話 )而不需要在深入的過程中投入時間和思考的時代,將恐懼、痛苦和衝突內置於人類生存結構的想法並不流行。

在此背景下,令人著迷的是存在主義思維最近在學術心理學中捲土重來。思想史有其怪異之處。存在主義思想的復興與 20 世紀存在主義思想的創始人 Karl Jaspers、Heidegger 和 Sartre 沒有多大關係。按照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xistential psychology(Greenberg et al. , 2004)”一書所述,自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以來,三位社會心理學家 Sheldon Solomon、Jeff Greenberg 和 Tom Pszyszynsky 開始對一種存在主義思想進行實證研究:人類學家 Ernest Becker 對 Otto Rank 的論文進行了闡述,該論文否認了死亡是人類心理最強大的動力之一( Rank,“Psychology and the soul, 1930/2002” )。Ernest Becker( “The denial of death,1973” )聲稱,所有文化體系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通過向個人提供他所謂的象徵性不朽來支持這種否認。通過成為我們生存的更大意義系統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避免意識到我們存在的赤裸和動物性。

在過去的二十年裏,實驗存在主義心理學已成為一門蓬勃發展的學科。它從經驗上驗證了存在主義思想的核心思想:否認死亡確實是人性中最強大的動機之一。我們都試圖通過沉浸在日常生活中、沉浸在我們文化中理所當然的目標中來避免死亡意識。其核心理論被稱為 “恐怖管理理論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它已經產生了數以千計的實驗研究,涉及身份、自尊、文化世界觀的功能、性的象徵、依戀在調節死亡意識中的功能、政治和許多其他主題(Greenberg et al., 2004)。

令人不安的問題是,所有這些研究幾乎沒有被精神分析文獻注意到。對於精神分析來說 ,還有什麼比身份、自尊、意義、性和文化功能更重要的呢?這就是人類存在的本質 ;它在理論上具有壓倒性的重要意義,而且幾乎所有的臨床遭遇都以這些主題為中心 。那麼,為甚麼這些都沒有像 Heidegger 的著作在精神分析機構中很少被研究那樣進入精神分析呢?精神分析不再那麼關注其自身的本質和特殊性,而應該將自己視為日益密集和豐富的人類知識網絡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這個網絡的一部分將改變精神分析,但它也會影響和改變鄰近的學科。這就是人類知識偉大冒險的本質:它是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事業。

甚麼是獨特的精神分析優勢這個問題是毫無意義的。正如 Stolorow 的作品所表明的,任何理解人類存在結構( Heidegger 所說的存在於世界 )的嘗試都必須考慮到這種存在不可能通過單一的方法論來闡明。正如 Heidegger 指出的,人類本質上是具身的存在。 因此我們需要從生物學和生化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實施例。存在於世也是不可簡化的與他人共存。我們總是嵌入一個關係矩陣中,而這個關係矩陣又由文化意義、經濟和政治關係構成。因此,從經濟學、政治學到社會學和歷史學等學科對於我們理解人類存在來說就像生物學一樣至關重要,因為我們需要理解為我們提供意義和象徵性不朽的文化意義系統。為甚麼我們要剝奪自己從神經科學到社會學再到存在心理學和哲學等學科中正在出現的巨大知識體係呢?

這些學科之間的相互作用必然會產生對人類思維的洞察。例如,Stolorow 對創傷的闡釋可以帶來神經科學的精彩研究。初步跡象表明,創傷經歷確實會造成功能障礙,導致杏仁核反應的前額葉控制機制受損(Shin, L., Rauch, S.1 & Pitman, R. (2006). “Amygdala,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Hippocampal Function in PTSD” )。思考 Stolorow 的創傷論點是非常有趣的,即日常意義結構的崩潰與這項研究有何關聯。通過密切的臨床觀察和 Stolorow 提出的現象學分析與周圍學科(包括神經科學)之間的對話,我們對人類經驗的理解將加深。像 Stolorow 這樣的臨床現象學家和神經科學研究人員之間的激烈對話必將取得巨大成果,並對雙方產生持久的影響。神經科學研究人員也熱衷於人文學習,如 Antonio Damasio( “Looking for Spinoza: Joy, Sorrow, and the Feeling (2003)” ),他們已經展示了如何將科學研究、臨床觀察和哲學思想結合起來,可以極大地豐富我們對人類存在的理解。

Robert D. Stolorow 對構建我們在世存在的日常理解的表述與其他學科的工作之間存在另一個有趣的接口。通信技術的爆炸式增長和社交網絡的指數級增長正在徹底改變日常結構。主體間精神分析一直在研究的關係矩陣受到這些變化的巨大影響。這樣做需要沉浸在這些新的生活形式中。Heidegger 雖然才華橫溢,但也是一位極其反動的思想家。這與他成長的鄉村環境、和他成年後大部分時間退休的鄉村環境不同的每一種生活方式,對他來說都是膚淺的和威脅的。精神分析當然不能承受這種反動的反應。我們被要求幫助生活在當下的人類,他們的現實中正在以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

將 Stolorow 在 “World, Affectivity, Trauma”一書中的現象學分析實踐應用於這些變化具有巨大的潛力。畢竟,我們社會存在的最基本方面受到通信技術對我們的人際關係、工作和生活世界其他樞紐的爆炸性影響的影響,如果精神分析要理解當代人類的存在,就必須解決這些變化(Carlo Strenger(2011), The Fear of Insignificance: Searching for Meaning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精神分析,特別是與存在心理學的協同作用,可以對這一事業做出的重要貢獻之一是堅持人類存在的悲劇維度的重要性。這樣做時,它不必否認生物科學的巨大重要性,也不必堅持在不同社會現實中發展的技術。Stolorow 的書表明,精神分析和存在主義的結合有可能為一種迷戀快速解決辦法、盲目的 “幸福” 和痴迷於巨大成功的文化創造另一種選擇:提供一種語言,允許擁抱生活的悲劇性維度,而不會使它失去意義。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