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tense and Pathology: Philosophical Fictionalism and its Applications

“虛構主義” 是目前大量哲學論述中飄揚的一面旗幟。雖然人們讚賞將小說/虛構概念作為一種哲學工具的使用,但理解 “虛構主義” 這一分類本身也很重要。在 “Pretense and Pathology: Philosophical Fictionalism and its Applications” 一書中的目的,既是為了澄清被認為最有前途的虛構主義敘述,又是為了解決形上學中常見的問題和悖論,還有認識論以及心靈和語言哲學的某些謎題。這本書也許不容易閱讀,但對現今語言哲學、真理論等有興趣的,却值得花時間去消化

背景及大綱

正如 “Pretense and Pathology: Philosophical Fictionalism and its Applications” 中所指出的 ,哲學家所說的虛構主義實際上是理論化的一種,需要對它進行分類分析。特別有趣和實用的一種虛構主義就是 “哲學虛構主義 philosophical fictionalism”。這種進路涉及明確應用某些虛構概念來解決與虛構無關的問題和迷惑。在此書中解釋並提倡一種 “哲學虛構主義”,並將其與 “比較虛構主義 comparative fictionalism” 進行對比。在這兩種虛構主義中,參與論家都會在她的理論中訴諸虛構的某些概念。但是 “比較虛構主義” 引入這個概念只是為了類比她​​如何對待( 或打算對待 )她的理論目標。參與論家經常通過提供典型的含混指示來表明這種策略,將理論化的主題視為 “一種虛構”。對於 “比較虛構主義” 來說,對虛構的訴求是她對主題本身的描述之外的;  它的作用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建議性的指南。儘管 “比較虛構主義” 似乎是文學中最常見的種類,但在本書中,提供了許多困擾這種方法的理由,並且用這些理由來捍衛對 “哲學虛構主義” 的偏好。

在主張 “哲學虛構主義” 而非 “比較虛構主義” 之後,接下來轉向解釋更喜歡的前者版本 的理據。為此,將 “哲學虛構主義” 的更常見的前綴虛構主義形式 —— David Lewis( “Truth in fiction (1978 )”[ in “Philosophical Papers, Vol. I ”,1983,p 261 ])和 Gideon Rosen(“Modal Fictionalism”,1990)發展的那種解釋 —— 與 “哲學虛構主義” 的假裝版本區分開來,並提供一些困擾前綴虛構說法的一般原因。這類虛構主義的說法在其實施的語義重定向 semantic redirection 方面受到高度限制,只能根據故事前綴中引用的虛構來表明事物的情況。它們通常也被證明是錯誤理論虛構主義( Error-Theoretic Fictionalism 以下簡稱 “ETF” )的案例,其中涉及將錯誤理論歸因於正在分析的話語。將 “ETF” 說法類別與所謂的假裝虛構主義( Pretence-Involving Fictionalism 以下簡稱 “PIF” )進行對比,並提供了一些困擾前一類說法的理由,這間接支持了非錯誤理論 “ PIF” 說法。在後一種方法中,主張使用涉及語義偽裝的虛構主義( semantic pretence-involving fictionalism 簡稱 “SPIF” ),而不是 Fred Kroon( “Fictionalism 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 Identity,2001”,“Descriptivism, Pretense, and the Frege-Russell Problems,2004”)開發的那種替代實用主義 “PIF”。然後,在整本書中應用 “SPIF” 方法以解釋假定存在與不存在(第 2 章)、命題(第 3 章)、真理(第 4 章)、指稱和謂詞的討論的目的和內容 —— 滿意度(第 6 章)以及同一性與差異(第 7 章)。

一般來說,“SPIF” 對某些明顯有問題的話語的描述將應用特定的虛構概念(假想)來實現語義重定向,遠離對話語句子的表面價值解讀。然從表面價值解讀來看,值得 “SPIF” 解釋的目標話語中的句子在語意上是不恰當的。事實上,這些句子仍然在語言上發揮作用,這一事實可以透過語義重定向來解釋,遠離這種表面價值的閱讀所訴諸的虛構概念—— 假想 —— 在重定向中發揮關鍵作用。正如書中所展示的,這產生了所說的話語的嚴肅內容,即它可以用來描述虛構之外的現實世界。特定的 “SPIF” 說法吸引了 Kendall Walton ( “Mimesis as make-believe, 1990” ) 認為在虛構遊戲中發揮作用的假裝元素。基於早期的假裝說法( 例如,Mark Crimmins,“Hesperus and Phosphorus: Sense, Pretense, and Reference,1998” 和 Stephen Yablo,“The Myth of the Seven,2005” 的說法 ),而開發了一個明確的通用模板,清楚地標記了有關道具的規定假裝之間的區別、以及透過虛構的生成原則從現實中生成的進一步假象。在所開發的遊戲中,將道具視為某些語言項目,並且制定的生成原則指定了現實世界的條件,這些條件規定了這些道具/措辭的使用中所顯示的偽裝。這就在涉及假裝的話語的適當性與虛構之外的某些現實世界條件的獲得之間建立了系統的依賴關係,從而決定了這些話語間接表達的嚴肅內容。這使得 “SPIF” 敘述能夠避免成為錯誤理論,並且與前綴虛構主義不同,允許經過如此分析的話語中的話語是關於現實世界的,而不僅僅是關於事物如何 “根據虛構” 的。

表達嚴肅內容的想法間接提出了如何看待一般內容的問題,因為提供了 “SPIF” 對命題 、真理和參考談話的描述。在本書中指出了意義使用理論,作為指稱/真實條件語義學的替代 —— Wilfrid Sellars( “Meaning as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1974”,“Naturalism and Ontology,1979”)和 Robert Brandom( Making it Explicit: Reasoning, Representing, and Discursive Commitment,1994”)開發的推論主義語義學 Inferentialist Semantics。書中採用 “SPIF” 敘述分析的一些話語片段所確定的表達角色與提供一種更簡單( 儘管是間接 )的方式來談論影響表達含義的複雜和上下文使用理論特徵有關。根據對它們的描述,存在談話和身份談話的實例所表達的嚴肅內容是關於指定表達的特定類型的使用是否分別與任何事物或僅與一件事內容相關。假裝 — 涉及權利要求會導致使用/提及區別的崩潰,允許發言者通過在使用中展示相關用途來提及相關類型的用途,而不是通過某種描述來指示它們。這提供了一種提出複雜且精密的元語言主張的方法;就好像一個人正在採用一種更簡單的說話方式一樣說話,即關於對象及其屬性/關係的說話方式。

在第三章中考慮了理論家們為支持命題實在論而提出的一些動機,並提供了一些拒絕這種觀點的理由。然後激發並呈現 “SPIF” 對命題討論的解釋,重點關注 “that” 從句的明顯指稱用法。根據分析這段話語片段提供了一種間接的方式來表明推論主義語義學所說的說話者使用句子的長臂概念角色,通過在涉及假裝的話語中使用句子,再次折疊了使用/提及區別。通過將其展示在使用中,這完成了對相關長臂概念角色的一種提及。然後,所指示的角色(或類似的角色)可以歸因於其他話語或認知狀態,例如 “X 相信蝙蝠是鳥類” 之類的句子,在虛構的基礎命題對話中解析為 “X 相信的是” 蝙蝠是鳥類的命題。進一步還繼續解釋命題談話實例間接表達的嚴肅內容,這些命題談話實例用不透明的指稱表達式或量詞代替 “that” 從句。這就解釋了這種談話方式在語言中通過假裝談話就好像有命題所發揮的重要表達作用。

命題談話的一種形式似乎涉及通過使用謂詞來描述命題,而一種特定哲學興趣的命題描述則涉及使用真值謂詞和其他道德用語。因此,對命題談話的 “SPIF” 解釋導致了對命題真理談話的 “SPIF” 解釋。在第四章中解釋了關於真話的緊縮論( 稱之為 T-緊縮論 T-deflationism)之後,主要是根據語義下降的廣義概念,提出了這樣的解釋,並認為 T-緊縮論者應該是哲學虛構主義者關於真相的談話。然後擴展了 “SPIF” 對真話的描述,以涵蓋特別重要的量化實例,以及假定關於命題以外的項目(例如話語和思想狀態)的真話,以及嵌入態度歸因中的實例。

真話背後的虛構遊戲的生成原理賦予了話語一種準照應功能。這通過使用/提及區別的不同類型的崩潰,影響了T-緊縮論者所強調的語義下降,在這裏通過對它的一些提及( 名詞化 )來影響對句子的間接使用。融入自然語言中的句子替代量化的替代物實現了 T-緊縮論者強調的真相談話的普遍作用。在這方面,書中還解釋了 “SPIF” 對真話的解釋如何解決泛化問題,該問題被認為困擾著許多 T-緊縮論觀點,同時避免了本體論承諾T -緊縮論者的觀點。然後在第 6 章為指稱談話和謂詞滿意度談話提供了類似的 “SPIF” 說法,解釋這些話語片段的表達作用,並將所有核心傳統語意概念納入保護範圍內的項目。

書中表明,“SPIF” 對真值、指稱和謂詞滿意度討論的描述產生了重要的額外結果,因為它們使我們能夠為假定的語義病理學的全部病例提供診斷和治療。這包括說謊者悖論 Liar Paradox,以及 Curry 悖論Yablo 悖論Grelling 悖論Berry 悖論,以及說真話者悖論 Truth-Teller 和為其餘這些假定的語義悖論所識別的不確定類似物,以及所有雙症狀變體 “開對 Open Pair” ( p 184 )。為使用這些傳統語義概念的某些句子中所表現出的假定語義病理學提供一個原則性的統一解決方案,方法是證明它們都不具有任何現實世界的內容。因此,它們都在語義上存在缺陷( 有時稱之為 s 缺陷 )( p 188 )。這些句子之所以具有這種狀態,是因為它們的語義功能中出現了內容搜索循環。正如書中中所解釋的那樣,循環是傳統語意措詞的準照應操作的結果,這是由支配其使用的生成原則賦予它們的,根據這些談話方式背後的虛構遊戲。這種循環使這些句子的語義範圍完全保持在相關的虛構範圍內,使它們純粹假裝聲稱對遊戲之外的世界一無所知。因為有問題的句子都是有缺陷的,所以它們不能作為前提或結論我們認為,在任何論證中,它們也不能嵌入真值功能結構中,而不會使整個 s-有缺陷。聲稱語義病理學的解體對困擾其他對說謊者悖論及其同類的反應的報復問題具有免疫力,這就是這一點的因素。

章節重點

Armour-Garb 和 Woodbridge 所著的 “Pretense and Pathology: Philosophical Fictionalism and its Applications” 是兩位作者長期合作的成果。儘管這本書主要藉鑑了兩位作者之前發表的文章,但其結果並不是異質部分的拼貼,而是一篇結構良好且有趣的哲學論文。作者雄心勃勃的目標是詳細闡述他們認為最有前途的虛構主義,並用它來解決形上學、認識論、語言哲學和心靈哲學中的某些難題。

第一章 (Philosophical fictionalism) 通過提供重要的定義和區別為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正如作者所說:

[…]我們可以說,哲學虛構主義的說法:i)是話語片段的說法; ii)認為如果只從表面上解讀,目標話語中的句子在語義上是不恰當的; iii) 為話語提供語言功能的說明,涉及語義重定向,遠離相關句子的面值閱讀所支持的內容; iv)應用虛構的概念來解釋在為話語句子假設的語言功能中所產生的語義重定向。( p 19 )

列出的四個要求是單獨必要且共同充分的條件。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真正的哲學虛構主義必須與純粹的比較虛構主義區分開來。在前者中,虛構扮演的是內部角色,即它旨在解決某些哲學問題,而在後者中,虛構僅扮演外部角色,即,它僅用於使事情變得更清晰或提供示例。

應該清楚的是,這個定義與所謂的 “錯誤理論虛構主義 “ETF”” 不相容。有些人的立場是這樣的:那些因為涉及假裝而在語義上不恰當的句子根本就是錯誤的,但它們的錯誤並不意味著它們完全毫無意義。相反,哲學虛構主義通常致力於這樣的主張:語義上不恰當的句子並不總是錯誤的。它們看起來可能是這樣,因為從表面上看它們會表明它們是虛假的,但它們展示了一種語義重定向機制,能夠將我們從表面含義轉向真正含義。 一旦我們通過偽裝傳達了真正的含義,我們就有權承認所討論的話語片段的真實性。作者聲稱,利用哲學虛構主義的資源可以解決幾個長期存在的哲學問題。

在給出此類哲學問題的例子之前,作者在第二章 ( Semantic pretense-involving fictionalism and existence-talk ) 中對他們所捍衛的立場引入了另一個說明。他們的 “假裝虛構 Pretense Involving Fictionalism” 版本本質上是語義性的,而不僅僅是實用性的。讓我們看看這意味著甚麼。涉及虛構主義的實用假裝是一種理論,根據該理論,一些語義上不恰當的句子仍然可以通過其實用特徵來傳達內容。考慮一個例子,例如 “孫悟空不存在”。從字面上看,這是一個不連貫的句子,但它能夠傳達出每一個有能力的說話者都能理解的內容,正是憑藉聽者所面臨的解釋張力。這種張力( “孫悟空” 是一個指稱表達,它的使用表明這個名字指的是某個人,但句子的其餘部分說沒有人是孫悟空 )告訴聽者,說話者只是假裝有一個人,他的名字是孫悟空。名字叫孫悟空,這句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在這裏,重定向不是由句子本身的含義引起的,而是由說話者和聽者處理它的方式引起的。這種務實的說法很容易受到兩種反對意見的影響:其一被稱為 “參與投訴 Engagement Complaint”,稱演講者通常看起來並沒有參與一場假裝遊戲( 他們並不是故意進行這種遊戲 );另一種稱為 “複雜性投訴 Sophistication Complaint”,稱演講者通常不具備掌握所傳達內容所需的概念資源。就孫悟空而言,說話者應該能夠察覺潛伏的張力,以便理解句子的真正意義,但事實並非如此。

第二章 (Semantic pretense-involving fictionalism and existence-talk) 的很大一部分旨在表明語義版本的假裝虛構主義( “SPIF” )可以有效地回答這兩個挑戰。簡而言之,作者的想法是,這兩種反對意見不會損害 “SPIF”,因為 “SPIF” 不需要對發言者的態度提出任何要求,並且它不會強迫說話者對話語中所涉及的概念有複雜的了解。作者提出的對有問題的存在主義陳述的分析大致如下:存在談話本質上涉及假裝,它沒有無假裝的內容,無論使用的背景是甚麼。事實上,表達式 “……存在” 並不像真正的描述性謂詞那樣起作用,因為沒有對其適用性條件進行信息分析( 它可以合法地應用於一切;該表達式沒有關聯的反擴展 ) 。這樣的表達式本質上涉及操作假裝:我們假裝(a)每個指定表達式都有一個引用,(b)“存在” 是一個真正的謂詞,最後,我們規定(c)接收虛構謂詞的術語具有當且僅當與適當的概念相關聯時才歸因的虛構特徵。因此,存在談話被解釋為表達元語言主張,即指定某個指定表達是否與適當的概念相關。

在第三章 ( Propositional realism and a SPIF account of proposition-talk) 中,作者首先展示了諸如命題之類的實體的現實主義是如何既有吸引力又同時存在嚴重問題的。命題討論具有不可否認的解釋力,但從現實角度理解它面臨著兩個挑戰:非唯一性問題和可及性問題。首先,對於命題的作用來說,有太多明顯可以接受且同樣優秀的候選者。事實上,命題通常被視為複雜的實體:哪些子實體組成它們?他們處於甚麼關係?這些問題有太多同樣可以接受的答案。第二個問題是,如果命題是獨立的、獨立於思維的抽象實體,那麼我們對它們有甚麼認知途徑?由於知識似乎需要認知主體與已知事物之間的因果相互作用,因此這種認知訪問的存在似乎不太可能。幾乎沒有必要強調這兩個挑戰與 Benacerraf數學柏拉圖主義 mathematical Platonism 的挑戰之間的類比。

作者試圖證明 “SPIF” 對命題談話的解釋能夠回答這些挑戰,避免消除主義 Eliminativism 和柏拉圖主義 Platonism 的相反弊端。事實上,對於我們的語言來說,能夠概括命題是一個理想的特性。取消主義會嚴重限制其表達資源。然而,對命題等抽象實體的承諾通常被認為是可有可無的,而且相當違反直覺。作者試圖表明,如果命題談話被視為一種虛構的遊戲,我們既能夠捍衛它作為一種完全合法的語言實踐,又能夠避免對重量級抽象實體的任何承諾。

第四章 (T-deflationism and a SPIF account of truth-talk) 致力於真理的緊縮論。緊縮論本質上是這樣的觀點:(i)不存在 “真實” 的屬性; (ii) “真實” 的概念無法用更基本的術語進行分析; (iii) 表述 “真” 和 “假” 本質上對於語義血統的目的是有用的; (iv) T 模式的每個實例都是正確的。儘管作者相信緊縮論是關於真理的正確觀點,但他們並不贊成它。相反,他們僅限於這樣的主張:真理緊縮論的支持者也應該是真理談話的虛構主義者。他們的論點很巧妙,這是這本書最有趣的方面之一。 作者的想法是,Yablo 支持關於數字談話的虛構主義的著名論點也可以應用於真相談話,如果他們在數字談話的情況下成功,他們在真相談話的情況下也成功了。作者提供了一個非常詳細的論證,支持這兩個案例之間的類比,令人信服地表明,如果 Yablo 關於數字的觀點是正確的,那麼關於真理的正確觀點是,儘管我們談論的好像存在真理的屬性,我們的言語在語義層面上運作,完全不關心是否真的存在任何這樣的屬性。

在第五章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the Liar Paradox and other apparent alethic pathologies) 中,作者討論了我們的語言所面臨的矛盾現象。眾所周知,我們的語言可以自己說話,這一功能既強大又危險。根據大多數哲學家的觀點,說謊者和其他類似說謊者的悖論表明,這一特徵存在一些病態。作者的診斷完全背離了這種正統觀點:他們認為這些問題只是表面上的,實際上並沒有發生任何語義上的病態現象。他們的觀點本質上是,類似說謊的句子毫無意義,但在某種意義上是可以理解的 —— 大致上,就像 “我現在在這裏” 是可以理解的一樣( 讀者不理解內容,但她可以完全意識到特點 )。 借助 “SPIF” 說法,可以實現這種表徵。在本章最有趣的部分,作者還展示了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如何免受 “說謊者的複仇 Liar’s Revenge” 構成的威脅。

第六章 ( SPIF accounts of reference-talk and predicate-satisfaction-talk and apparent non-alethic semantic pathology) 將 “SPIF” 應用於指稱談話和謂詞滿足談話。參考談話對於概括非常有用,並且在其他客觀量化無效的情況下也非常有用。作者遵循與第四章幾乎相同的路徑,聲稱如果 Yablo 支持數論虛構主義的論點令人信服,那麼支持引用談話本質上是假裝涉及這一論點的類似論點也一定是令人信服的,作為一種虛構的遊戲。 當談到謂詞滿意度談話時,事情就更加複雜,因為很難提供這種談話的表達作用的例子 。儘管如此,他們觀察到我們有時會使用諸如 “沒有人滿足 Bob 對美國完美總統的描述” 之類的句子,並且這樣的句子可以算作令人信服的例子。在這裏,謂詞滿意度談話再次被解釋為一個虛構的遊戲,使我們不再接受諸如謂詞之類的實體和諸如 “滿意度” 之類的關係的存在。這種方法的有用性還體現在它能夠解決諸如 Berry 的指稱悖論和諸如 Grelling 的謂詞滿足悖論。作者再次注意到,他們的方法與致力於可疑屬性和限制語言表達能力的相反極端是等距的。

在最後一章 ( Extensions and objections) 中,作者討論了他們提案的一些可能的擴展。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可能是關於復數身份句子。這些句子,例如 “Hesperus 和 Phosphorus 實際上是相同的”,顯示出一種語法結構,強烈表明有兩件事恰好是相同的。但這顯然是荒謬的,因此,從字面上看,它們是錯誤的。然而,我們本能地傾向於認為它們是真實的。作者的觀點是,此類句子不應按其表面意義進行解釋。相反,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將它們視為涉及偽裝。在這裏,假裝是語義提升的工具。事實上 ,這些句子不是關於真實事物的,而是關於真實事物的名稱的。它們通過虛構的身份使用來表達專有名稱的使用條件。

反思

Armour-Garb 和 Woodbridge 所著的 “Pretense and Pathology: Philosophical Fictionalism and its Applications” 是兩位作者長期合作的成果,充分證明了虛構(或許還有偽裝理論 pretense theory)在我們的語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儘管這本書主要藉鑑了兩位作者之前發表的文章,但其結果並不是異質部分的拼貼,應該被視為對他們的理論的明確陳述,是結構良好且有趣的哲學論文。作者雄心勃勃的目標是詳細闡述他們認為最有前途的虛構主義,並用它來解決形上學、認識論、語言哲學和心靈哲學中的某些難題。鑑於哲學虛構主義對小說、語言和語義之間關係的獨特而有前途的看法,在此祗能集中在理論本身。不過,這本書的標題並沒有誤導性。Amour-Garb 和 Woodbridge 不僅對虛構主義提出了獨創性的看法,而且將其應用於眾多主題(例如命題、真理、參考、存在陳述和語義悖論)。

本書分為兩個階段:最初的理論構建及其在各種問題中的應用。 哲學虛構主義的核心論點是:(i)哲學虛構主義的敘述涉及話語片段,(ii)如果從表面上看,來自所述話語的句子在語義上是不恰當的,(iii)哲學虛構主義是一種 “語義重定向” 遠離 “相關句子的表面價值解讀將承保甚麼”,以及(iv)此類帳戶在語義重定向中使用虛構內容,遠離表面價值解讀( p 19)。 鑑於這四個主要論點,並非所有類型的虛構主義都屬於Armour-Garb 和 Woodbridge 對 “哲學虛構主義” 的定義,但作者在這一點上很清楚( 使用第一章的大部分內容來指出明確的差異 )。

繼承自 Kendall Walton 著作的假裝理論,是哲學虛構主義的 “核心要素”,因為虛構是用來間接談論世俗內容或條件的。這樣的表達或句子被用來 “實現語義重定向,遠離目標句子的表面價值閱讀所產生的結果”(p 44 )。這裏的想法是,以談論無法直接表徵的事態為藉口,提出某些主張或使用某些表達方式。這可能是因為非字面表達和意義陳述之間存在復雜的聯繫( “m-條件” 是作者對語言與世界之間 “世俗內容 worldly-content” 聯繫的術語)。“涉及假裝 Pretense-involving’” 的話語片段通常會引用虛構作品,因為它們能夠為說話者提供一種間接指定 m 條件的方法 ( p 49 )。

這相當於一種不致力於錯誤理論的虛構主義,因為作者避免將 “巨大錯誤 massive error” 歸因於使用虛構的話語(或元話語)。那麼,從作者的虛構主義中得到的是對小說/虛構在語言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了廣泛的語義重組,為虛構實體保留了真實的、賦予內容的角色。例如,作者的敘述提供了另一種分析,而不是將援引命題的話語視為純粹錯誤或毫無意義。儘管在整個表達或句子中存在假裝,但小說/虛構對世界做出了潛在的真實主張( 儘管是間接的 )( p 49 )。

人們可能會認為,在聲稱某些表達或句子需要語義重定向時,需要預設特定的語義理論 。作者最初通過嘗試性地採取廣泛的推論主義、反表徵立場( pp 44-46 )來解決這一點,儘管他們對特定語義理論的認可猶豫不決 —— 考慮到虛構主義的敘述是基於這樣的想法,即對某些表達的直接解釋無法捕捉這些表達的意思 —— 應該暫停一下。如果哲學潮流轉向推論主義( 無論解釋得多麼廣泛 ),那麼哲學虛構主義的成敗就理所當然地取決於其預設的語義理論。然而作者認為,任何特定語義理論的最終成功或失敗都與哲學虛構主義的成功無關( p 45 )。然而,這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卻很難拼湊起來。如下所述,對哲學虛構主義的需求源於這樣一種觀念,即字面或表面價值的解讀將導致對句子的語義上不恰當的解釋。究竟甚麼構成語義上不恰當的閱讀取決於給定的語義理論。人們可以想像,截然不同的語義理論可以以足夠不同的方式(儘管不太可能)劃出解釋界限,以限制小說的作用。至少,哲學虛構主義的可行性獨立於特定語義理論的主張需要進一步論證。

這種推理首先引發了一個問題:甚麼是 “表面價值 face value”,即語義上 “恰當 felicitous” 或 “不恰當 infelicitous” 的解讀。在某些情況下,作者遠離談論句子的 “字面 literal” 或 “嚴肅 serious” 閱讀,但術語的轉換最初並沒有澄清。然而,作者似乎依賴於對字面或嚴肅的表達情況的直觀理解。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這樣一個觀點,即當我們獲得正確或錯誤的話語選擇的含義時,將哲學虛構主義與特定的語義理論聯繫起來似乎是必要的,以便充實起來。如果沒有這一承諾,那麼斷言對話語選擇的廣泛不恰當解讀( 如果從表面上看 )的斷言似乎就沒有理由。

然而,看看假裝的作用,就可以支持 Armour-Garb 和 Woodbridge 對語義重定向的依賴 ,作為對語義上不恰當的表面價值解讀的回應。例如,在玩過家家遊戲的明確案例中,假裝很簡單:孩子們在過家家遊戲中表現得好像泥是一個真正的餡餅,以便進一步發展遊戲的各個方面,從而改變世界代表虛構世界的變化(反之亦然)。在這種情況下,假裝的原因很明顯:一個孩子說 “做兩個餡餅並將它們放入烤箱” 是在假裝在虛構和現實世界中做出動作而進行虛構的談話。為了參與製作餡餅的遊戲,孩子必須引用間接引用事態的虛構故事。因此,世界上的動作都是以遊戲中的動作為幌子進行的。例如,調用 “餡餅製作” 和 “烤箱” 的句子,如果脫離了假裝( 並重定向到相關的 m 條件 ),則在膝蓋深的泥漿中無法理解。

話雖如此,在不太明確的例子中,並不清楚使用了甚麼假裝虛構。如果我聲稱 “悟空今天早上有龍的呼吸”,那麼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是在進行虛構( 假設龍的存在,假設龍的呼吸具有某些特性 ),並且所斷言的東西在語義上是不恰當的,如果給出面值讀數。 Armour-Garb 和 Woodbridge 並不將此類表達視為更大的虛構遊戲本身的組成部分,而是將其視為類似於表徵輔助的習語,以擴展語言的表達能力( p 42 )。也就是說,當不從表面上理解時,這樣的表達能夠簡化更複雜的描述和相關權利要求。如果從表面上看,悟空的例子在語義上是不恰當的( 沒有龍 ),但為甚麼認為這個例句需要語義重定向呢?哪些條件是間接引用而不能直接引用的?我們可能會認為使用 “龍息” 是為了同時保護他人的感情,描述對事態和流行小說的複雜感官反應,以及將 m 條件與規範主張聯繫起來( “一個人不應該有龍息” ),但是為甚麼不能將這些考慮因素納入給定表達式的任何使用中呢?

Armour-Garb 和 Woodbridge 可能會反對這種描述,他們認為,既然我們無法舉出 “龍之呼吸” 的無假裝用法的例子,那麼拒絕他們的解釋就沒有意義。事實上,作者對內在假裝和操作假裝的討論可以被解讀為涵蓋了此類情況,因為似乎不可能從表面上理解此類表達( pp 52-55 )。雖然部分正確( 顯然沒有對 “龍的呼吸” 進行字面解讀來使上述句子正確或錯誤 ),但這忽略了總體的反對意見:通過使用 “不可能” 這個習語間接引用了哪種事態直接引用?就習語而言,似乎不太可能所有使用都被迫在字面意義、邊緣無意義的解釋之間進行選擇,並假設所有此類表達總是假裝提出其他一些間接觀點。

在考慮本書的潛在讀者時,應該記住兩點:(1)本書主要針對那些已經熟悉虛構主義的人;(2)書中的許多論點引用了以前的主張和例子(經常發現往後幾頁)。第一點不會成為理解作者自己的理論及其應用的障礙,因為他們很好地將自己的理論置於其他理論之中。後一點雖然極其微小,但可能有點令人厭煩,尤其是當示例僅通過數字引用時。 試圖記住 “像(4)這樣的例子” 在它們最初出現後(以及在五到六個連續編號的例子之後)說明了幾頁,可能是對耐心的考驗。但怎說都好 “Pretense and Pathology: Philosophical Fictionalism and its Applications” 是任何研究虛構主義、意義或語言哲學的人的必讀之物。Armour-Garb 和 Woodbridge 手中的哲學虛構主義具有廣泛的影響,值得廣泛討論。“Pretense and Pathology” 是一次深入而有趣的旅行,跨越了一些最複雜的哲學難題。 它成功地表明,從 “SPIF” 的角度來看,這些謎題似乎不那麼令人困惑。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