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w Bowie 在他的第一本書 “Aesthetics and Subjectivity: From Kant to Nietzsche” 中強調了糾正當代哲學和思想史 “對美學的盲目性” 特徵的必要性( p 1 )。他可能會加上 “對音樂的充耳不聞”,因為他的著作的一個關鍵主旨是促使現代哲學家—— 就像他們的德國傳統前輩一樣 —— 認真地研究音樂及其帶來的問題。 “Music, Philosophy, and Modernity” 標誌著該計畫的高潮,對音樂對哲學的意義提供了持續而富有啟發性的闡述;這也無疑證實了 Bowie 作為自 Carl Dahlhaus 以來德國音樂美學最權威作家的地位 。
如果 Andrew Bowie 的專著是音樂學家、哲學家和思想史學家的必備讀物,那麼他們很可能會發現與之接觸是一種有些令人不安的經歷。這不是這本書所要求的哲學知識的廣度,也不是它的論證有時密集和離題的性質。相反,如果從當前音樂學的角度來看待它有點尷尬,這是因為 Bowie 對在學科中經常被視為邊緣或被取代的價值觀和人物的肯定。Bowie 對 Carl Dahlhaus 完全同情的態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他假設新音樂學中令人興奮的工作是從 Adorno 那裏領導的(持異議者,如 Richard Taruskin,立即被解僱( p 14 ))( “Between Romanticism and Modernism: Four Studies in the Music of the Later Nineteenth Century(2020)” )。這裏的一個關鍵問題是 Bowie 不願放棄他的 Adorno 式美學自主概念,這一立場在幾年前就反映在他願意被視為 “新美學主義” 的代表( John J. Joughin, Simon Malpas,“The New Aestheticism (2004)”: pp 68-82: Andrew Bowie, ‘What Comes after Art?’ ) 另一個原因是他對音樂史的明顯陳舊敘述的延續,其中一些敘述再次表明了一種未經重建的 Adorno 觀點。
「音樂哲學」通常被認為是關於音樂的哲學理論。Andrew Bowie 透過詮釋學和新實用主義的視角來解釋過去三個世紀的各種德國思想家,他顛倒了這個順序,專注於 “音樂本身所傳達的哲學” ( p xi )。 Bowie 特別是以音樂為起點,對哲學在晚期現代性中的意義和角色進行哲學反思。
關於意義,Andrew Bowie 使用音樂思想來論證語意應該用表達取代表徵,以社會實踐 、推理為核心概念;節奏是話語思考的基礎;音樂提供了一系列以語言實踐為前提的共同反應(「共同點」)。Bowie 證明了這些大膽主張的合理性,因為 “任何關於語言是什麼的科學解釋都必然涉及使用語言來解釋語言的循環” ( p 49 )。這個圈子的惡性程度尚不清楚;Bowie 的積極論點表明,要避免這個循環,語言的含義必須建立在非語言的基礎上(對他來說,音樂)。但對語言的科學解釋並不能排除這一點。當然,我們可以使用科學語言來表示非語言物件或過程,例如大腦或演化,導致語言表現出某些特徵 。
此外,即使某種非語言的、有語言意義的東西,為什麼它應該是音樂呢?Andrew Bowie 認為, “有節奏地建構情感的重複的可理解性使得確定的、可交流的思想得以發展” ( p 96 )。然而,這裡的「節奏」是相當空洞的;如果推論性思考只是從以可重複的模式(甚至是無節律的模式)產生的感覺中產生,那麼 Bowie 論證的合理性就不會受到影響。
Andrew Bowie 的專著雄心勃勃,旨在重新思考現代性中音樂與哲學之間的相互作用。乍一看,它的時間順序和廣泛的覆蓋範圍 —— 從 J. G. Herder 和 Kant 到 Adorno ——暗示了音樂美學的傳統歷史。但 Heidegger 和 Wittgenstein 等意想不到的人物的出現,指向了一個更有趣的議程:Bowie 沒有從音樂美學的狹隘領域闡明連續的觀點,而是將音樂作為探索和解現代哲學問題的手段。他的論點是,透過從語言意義理論塑造的角度來看待音樂,許多哲學 —— 特別是在分析美學領域 —— 被證明不足以解釋音樂揭示意義的獨特方式。Bowie 的解決方案是揭示另一種哲學傳統,相較之下,音樂作為一種手段來審視現有意義解釋中的問題,並作為新方法的刺激。簡言之,他關心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音樂哲學,而是 “從音樂產生的哲學”( p 11 )。
這種箴言和類似的箴言表述比最初看起來更複雜,尤其是因為所討論的「音樂」是千變萬化的,而且常常不清楚。這本書充滿了對個人作品的挑釁性評論,Andrew Bowie 經常參考他自己作為爵士薩克斯風吹奏者的經歷來闡述他的觀察。但他討論的許多文本都與音樂實踐有一定的距離。對於所研究的幾個人物來說,音樂純粹是一種哲學幻想,正如 Wittgenstein 對 “我可以談論語言的表達方式”的追求( p 272 )。同樣,對於Novalis 和 Schelling 等早期浪漫主義理論家來說 —— 無論他們在歷史上與貝多芬有多接近!音樂似乎同樣是一種抽象,讓人回想起宇宙和諧或天體音樂的概念。然而,這種抽象和日常音樂之間的關係遠非明確:後者的所有形式都是對語言的評論,如果不是,那是什麼…
總的來說,Andrew Bowie 可能會透過簡單地斷言研究音樂是探究意義的許多可能起點之一來提出同樣有趣(而且更合理)的主張。這將減輕他對所謂相互競爭的觀點的討論 ,以及必須賦予音樂某種基礎地位的討論,而他的論點通常是缺乏的。事實上,目前尚不清楚 Bowie 的意圖是否指的是語言哲學家(更不用說科學家)想要解釋的同一件事。例如,Bowie 否認賦予音樂作品意義需要為其分配命題內容。相反,音樂的意義涉及情感和情感。雖然我們經常談論一些能喚起「有意義」感覺的事情,但很難看出 Bowie 在這裡對這個詞沒有含糊其辭;事實上,對語言意義的任何解釋的一個必要條件是它對命題內容的解釋,在這種情況下,他所謂的各種語言哲學的音樂反例只是被誤導了。
這種含糊其辭也使他能夠將他的語義關注與本書的另一個主題 —— 現代性聯繫起來。Andrew Bowie 將音樂視為協商現代生活中兩種形上學世界觀的一種手段。第一個「形上學 1」認為哲學解釋應該被自然科學的解釋所取代。第二個「形上學 2」是在「形上學 1」 產生的幻滅的世界中 “為人類建立一個有意義的地方的嘗試” ( p 36 )。音樂在很大程度上是「形上學 2」的基礎,透過美感經驗提供救贖價值,例如,透過面對 “不可避免的變化、傳統秩序形式的瓦解和新秩序形式的不穩定、時間的本質、自我的脆弱性” ( p 136 )。此外,雖然前現代哲學解決了類似的問題,但現代哲學卻將其權威讓給了科學,卻不能這樣做。
Andrew Bowie 在這裡的大部分論點都基於 Herder、Kant、Novalis、Schlegel、Hegel、Schopenhauer、Nietzsche、Wittgenstein、Heidegger 和 Adorno 等許多德國思想家的文本註釋。毫無疑問,研究這些人物的學者會反對他的解釋,他的解釋往往對音樂做出相當小的評論,並推測比大多數作者的意圖更深刻的哲學含義。一般來說,這些抱怨與Bowie 從這些思想家那裡汲取有關音樂和哲學的新穎教訓的計劃有些正交,儘管正是出於這個原因,人們想知道 Bowie 是否可以通過簡單地陳述他的觀點……來寫一篇更簡潔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