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 January 2025 (3)
- December 2024 (5)
- November 2024 (4)
- October 2024 (5)
- September 2024 (6)
- August 2024 (5)
- July 2024 (6)
- June 2024 (6)
- May 2024 (9)
- April 2024 (8)
- March 2024 (9)
- February 2024 (6)
- January 2024 (6)
- December 2023 (2)
- November 2023 (5)
- October 2023 (11)
- September 2023 (13)
- August 2023 (13)
- July 2023 (19)
- June 2023 (19)
- May 2023 (20)
- April 2023 (22)
- March 2023 (23)
- February 2023 (22)
- January 2023 (28)
- December 2022 (25)
- November 2022 (18)
- October 2022 (22)
- September 2022 (26)
- August 2022 (30)
- July 2022 (33)
- June 2022 (22)
- May 2022 (30)
- April 2022 (28)
- March 2022 (29)
- February 2022 (15)
- January 2022 (4)
- December 2021 (4)
- November 2021 (1)
- October 2021 (2)
- September 2021 (2)
- August 2021 (6)
- July 2021 (9)
- May 2021 (8)
- April 2021 (15)
- March 2021 (7)
- January 2021 (5)
- October 2020 (5)
- September 2020 (10)
- August 2020 (1)
- July 2020 (2)
- June 2020 (3)
- April 2020 (1)
- March 2020 (1)
- February 2020 (1)
- January 2020 (4)
- December 2019 (1)
- August 2019 (1)
- October 2018 (2)
- September 2018 (3)
- August 2018 (2)
- July 2018 (1)
- April 2018 (1)
- March 2018 (2)
- February 2018 (1)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3)
- September 2017 (2)
- August 2017 (6)
- June 2017 (1)
- May 2017 (3)
- April 2017 (2)
- March 2017 (6)
- February 2017 (8)
- January 2017 (5)
- December 2016 (7)
- November 2016 (7)
- October 2016 (2)
- September 2016 (5)
- August 2016 (4)
- July 2016 (2)
- June 2016 (22)
- May 2016 (17)
- April 2016 (13)
- March 2016 (13)
- February 2016 (16)
- January 2016 (13)
- December 2015 (27)
- November 2015 (42)
- October 2015 (40)
- September 2015 (49)
- August 2015 (43)
- July 2015 (28)
- June 2015 (38)
- May 2015 (46)
- April 2015 (67)
- March 2015 (49)
- February 2015 (28)
- January 2015 (20)
- December 2014 (23)
- November 2014 (18)
- October 2014 (20)
- September 2014 (30)
- August 2014 (28)
- July 2014 (24)
- June 2014 (25)
- May 2014 (12)
- April 2014 (8)
- March 2014 (13)
- February 2014 (5)
- January 2014 (2)
- December 2013 (7)
- November 2013 (11)
- October 2013 (25)
- September 2013 (30)
- August 2013 (34)
- July 2013 (33)
- June 2013 (46)
- May 2013 (47)
- April 2013 (4)
- March 2013 (3)
- March 2011 (1)
- December 2008 (1)
- November 2008 (1)
- July 2008 (3)
- April 2008 (3)
- February 2008 (1)
- December 2007 (3)
- November 2007 (2)
- October 2007 (5)
- September 2007 (3)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2)
- June 2007 (1)
- May 2007 (2)
- April 2007 (4)
- March 2007 (23)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6)
- December 2006 (2)
- October 2006 (1)
- June 2006 (1)
- April 2005 (1)
- July 2003 (1)
- April 2003 (1)
- April 2002 (1)
- February 2001 (1)
- November 2000 (1)
- April 2000 (1)
- October 1999 (1)
- September 1999 (2)
- June 1999 (1)
- May 1999 (3)
- March 1999 (1)
- October 1998 (1)
- August 1998 (1)
- July 1998 (2)
- May 1998 (4)
- April 1998 (4)
- February 1998 (1)
- December 1997 (2)
- November 1997 (1)
- October 1997 (2)
- September 1997 (2)
- July 1997 (4)
- June 1997 (2)
- May 1997 (1)
- April 1997 (1)
- March 1997 (1)
- December 1996 (1)
- May 1996 (1)
Categories
- 念一瓢酌 Memory (28)
- 思一瓢酌 Thinking (1,003)
- 混沌一瓢酌 chaos (284)
- 獨語一瓢酌 soliloquy (441)
- 生一瓢酌 Life (223)
- 讀一瓢酌 Read (1,014)
- 遊一瓢酌 Traveling (47)
- 饒舌一瓢酌 Rapping (244)
Meta
Author Said Something
Category Archives: 混沌一瓢酌 chaos
Humiliation : big Ideas : small books
羞辱曾一度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都曾被羞辱過,有時是有意的,有時是無意的。 從簡單的當眾詢問工資,到在朋友面前評論別人的衣裝,也是一種侮辱行為。人的一生種免不了某種羞辱。。當然,羞辱人者有時倒也會自取其辱。Wayne Koestenbaum 的 “Humiliation” 是一本獨特的書。 起初會令人手足無措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但是越讀得多,讀完它,羞辱的各個方面就變得更加清晰,開始意識到在公共場合羞辱的核心。當 Wayne Koestenbaum 在書中談論和討論羞辱時,越發感到畏縮、大笑和同情。 “Humiliation” 探討了擁有一個身體( 在其他身體中,在社會身體中 )可能會讓我們感到羞辱或其他卑鄙的方式。為了進行這一探索,Koestenbaum 調查了一系列話題,包括公眾人物的羞辱、名人骯髒的 “私 private” 生活、哲學家和文化理論家的作品,以及各種藝術家和表演者的藝術、音樂、電影和寫作。不過,這本書的中心主題是 Koestenbaum 本人,他以一種超越諷刺自嘲的方式分享了自己的屈辱。結果令人驚訝地感人、聰明,而且非常有趣。 “不僅因為我累了,而且因為羞辱這個主題是可怕的,因為它侵蝕了試圖圍攻其複雜性的聲音,我將在接下來的賦格曲中放棄自己,提出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一系列的悖論和並置。( 我將這些短途旅行稱為 “賦格 fugues”,不僅因為我想要通過調用對位法獲得修辭許可,而且因為 “賦格狀態 fugue state”是一種精神上不平衡的狀態,遠離自己的身份。)我的一些賦格並置是字面和邏輯的,而另一些則是像徵性的,只是為了表明本質上不同的經歷之間存在暗流、同情和共鳴。如果說這種通過並置對立來發現偶爾相似的閃光的練習有什麼獎勵的話,那麼它的好處就在於對單一獵物的理解:發現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隻嗚咽的野獸,一隻叫聲微弱的野獸 ,對於常規符號來說太微弱了。” ( # 13 ) Koestenbaum 以小塊文本、編號條目(從單個句子到幾頁不等)的形式創作了這些賦格曲、書中的這些主題章節當然都由一個主題聯繫在一起。這些是格言、軼事、玩笑、玩笑、即興重複、散文詩、嚎叫。這種風格讓人想起 Nietzsche 的警句作品或 Roland Barthes 的 “Mythologie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Leave a comment
The Nazi Conscience
曾幾何時曾經聽過有人說:你有你的良知,我有我的良知。在此通過歷史我們會發現這句話曾經在納粹歷史具體呈現過。在我們試圖理解為什麼會發生大屠殺、安樂死計劃和其他此類暴行時,我們傾向於將納粹主義描述為反猶太主義、反現代和反自由主義。 雖然通過“反對”來定義納粹主義通常很方便,但除非我們也考慮納粹主義“支持”什麼,否則我們的知識是不完整的。 Claudia Koonz 教授的著作 “The Nazi Conscience” 正是這樣做的。 作者認為,該政權的不寬容是一種獨特的道德哲學的副產品。 該書以引人入勝的新視角審視了納粹精神,以及該黨用來使德國人民相信其事業的“正義”的方法。 Caudia Koonz 從一個重要觀點開始:“納粹良心不是矛盾修辭法”( p 1 ),強調德國人在納粹時代並沒有集體陷入猖獗的邪惡行徑。 相反,她假設在納粹政權的頭六年裡,德國人並沒有拒絕他們現有的道德準則,也沒有用瘋狂的反猶太主義和暴力正義取而代之。 相反,他們接受了一種新的納粹特有的道德觀,這種道德觀充滿了種族優越感、對祖國的熱愛和社區價值觀。 這種道德通過微妙但無處不在的信息滲透到德國的集體良知中,不僅由黨及其宣傳部門而且由學者、教師、科學家、藝術家和青年領袖證明和宣傳。 數以百萬計的德國人內化並接受了種族原教旨主義的新福音,這並不是因為惡毒的反猶太主義、對猶太人的惡毒攻擊或種族極端主義——大多數人都厭惡的行為和想法——而是通過不斷強化“積極的” 民族優越感。 在此過程中,該政權創造了一個易於識別的“他者”,即非德國人種 …… 這本書的中心主題是德國文化在納粹手中經歷的變革。 一個曾經受普遍人權倫理啟發的社會變成了一個將道德定義為只做對人民最有利的事情的社會。 Koonz 稱之為 “種族原教旨主義 ethnic fundamentalism”,並描述了納粹如何根據社區和種族純潔的 “積極 positive” 價值觀形成新的全國共識。 誠然,很難將 Adolf Hitler 視為“美德的踐行者”,但 Koonz 證明元首的公眾形象正是按照這樣的思路打造的。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Leave a comment
Our Fate: Essays on God and Free Will
宿命論離不開預知 foreknowledge 與自由意志。當代關於自由意志的辯論主要由兩個問題主導:“因果決定論是真的嗎?” 和 “自由意志與因果決定論相容嗎?” 這些問題對於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對我們的選擇和行為負有道德責任的問題很重要。 道德責任不能脫離某種形式的自由意志和自決。與自由意志和因果決定論的(不)兼容問題平行的是自由意志和道德責任是否與神聖預知兼容的問題。John Martin Fischer) 研究了神聖預知、人類自由和道德責任之間的關係。本書 11 篇是以前發表的論文的合集。 Fischer 從一篇新的介紹性文章開始,在這篇文章中他總結、擴展和應用了其他文章中提出的分析要素 。他主要關注上帝的預知是否與人類不這樣做的自由相容的問題。 但他也注意到更重要的問題,即上帝的預知與人類道德責任的兼容性。 Fischer 試圖證明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上帝的預知排除了人類做其他事情的自由。 這似乎暗示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是否定的:上帝的預知與人類的道德責任不相容。 然而,Fischer 認為這並不成立,因為根據他的說法,道德責任並不要求自由去做其他事情。 Fischer 在他的書中為支持這些觀點而引用的一些主要論點到底如何? 神聖預知和做其他事情的自由是否可以調和? Fischer 指出,關於神聖預知與人類不這樣做的自由不相容的論證在重要方麵類似於因果決定論與不這樣做的自由不相容的論證。 這兩種論點都與 “過去的固定性 fixity of the past”有關( Ch. 6 )。 仍然存在相關的差異,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因為關於道德責任的兩種論證的結論可能不同。 Fischer 討論了關於上帝的預知和人類不這樣做的自由不相容的不同論點( “不相容論的論點 th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Leave a comment
Law in Perspective: Ethics, Socie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依法治國 rule by law 說是法制,但是却是一種治理手段。‘’法‘’ 衹是一種工具。從社會羣體的組織而至殖民地、國家雛形的形成都有 “法” 的影子存在,也就是說有了規矩(法例)開始就有了法制。這法制是統治者手上工具,沒有 ‘’獨立思想‘’ 的工具,它聽命於統治者。法制,說得不好聽就是一種以人為治。 在一個完美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會遵守這個國家的法律。雖然絕大多數人都是守法公民,但也有很多人經常會違法,有時甚至是出於惡意。但實際行使和實施法律的方式可能不同,而且差異很大。這種理解分為兩類:法治 the rule of law 和依法治國 rule by law。 什麼是法治 the rule of law ? 法治本質上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以哲學和道德概念為基礎。其最基本的承擔者之一是所有人,無論是最低公民身份還是最高公民身份,無論是主權者還是政府統治者,在法律本身下都是平等的。簡而言之,這意味著無論在社會或當地社區中的地位如何,任何人丶政黨、組織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任何違反法律的都應該受到同樣的懲罰。 它還與自然法的概念相關聯,該概念基本上聲稱,因為我們都屬於更大的人類社區,所以每個人丶政黨、組織都必須受到同樣的法律對待,擁有同樣的權利。 什麼是依法治國 rule by law ? 相比之下,這種法治是一個將管理當局視為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概念,並且有權在他們認為方便的地方制定和執行法律,儘管它對人們享有的更大自由有影響。擴展這個概念,”法治” 是政府和當權者用來塑造人民行為的方法,就治理國家而言,是羣眾羣體。這通常的最終目標是在心理上或有力地說服人們同意他們原本不會同意的政策決定。 言歸於 ”Law in Perspective: Ethics, Society,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Leave a comment
The Global Food Economy: The Battle for the Future of Farming
中国走向“現代化”進程中,糧食趨向西方式:從蔬菜素食轉而肉類等所直接、間接產生的生態問題都可以從Tony Weis 的分析中看到問題的嚴重性。Tony Weis 為分析食物制度提供了生態學基礎,他將注意力集中在大約一個半世紀前開始,隨著重大危機和緊縮,而構建的世界農業特定歷史週期的基礎上進行探討。 ”The global food economy: The battle for the future of farming”不僅沒有損害糧食和農業的政治經濟,還為社會和自然系統之間的物質關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本書對理解北方和南方工業化農業的起源和影響做出了重要貢獻。 它清楚地表明了人類對生態系統管理的根本轉變,這必須支撐一個可接受的人類未來,還揭示了人類如何使我們吃的植物和動物成為現實的核心重要性。 正如國際農業科學技術評估 (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AASTD ) 明確指出:工業化農業已經達到極限,生態系統完整性的破壞現在威脅著當今社會和物質關係。 Weis 的先見之明的分析出現在 IAASTD 之前一年,它綜合了農業生態學家和農業政治經濟學家幾十年來的大量工作,並將其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Weis 關注兩個生產問題及其與貿易的聯繫。 第一個甚至被 IAASTD 抵制:集約化、工業化畜牧生產的“生態蹄印 ecological hoofprint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Leave a comment
Kant Trouble: The Obscurities of the Enlightened
傳統上我們將 Kant 分為前批判及批判期,而認為後者才是 Kant 的真正貢獻所在。但在 Diane Morgan 的 ”Kant Trouble: The Obscurities of the Enlightened” 一書中,她著手向讀者展示,Kant 的著作遠比大多數傳統Kant學者所看到的要多得多。 她的書廣泛借鑒了 Kant 的著作——其中一些至今仍未提供英文譯本。 Morgan 明確反對根據前批判、批判和後批判階段評估 Kant 作品的標準方法,而應以同樣的尊重對待Kant的所有作品。 她由此打破了一些 Kant學者將“批判”著作評判為 Kant 對哲學最重要貢獻的代表,而將“前批判”著作視為不成熟並對一些後批判著作不屑一顧的傾向( 最著名的是關於人類學的著作),稱其為“一位年邁老人的晚期著作 the late work of a senile old man” ( p x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Leave a comment
The Sacred and the Political: Explorations on Mimesis, Violence and Religion
神聖與政治、超越與內在、宗教與暴力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這種複雜的關係如何影響西方政治理性的歷史? 一段時間以來,包括 Paul W. Kahn、Alain Badiou 和 William T. Cavanaugh 在內的一群不同的哲學家、神學家和政治理論家一直在使用各種理論框架在神學和政治之間建立有趣的聯繫。 在這本 The Sacred and the Political: Explorations on Mimesis, Violence and Religion書中,一群國際學者根據我們這個時代最具獨創性的思想家之一René Girard 提出的文化起源擬態/模仿理論 Mimetic Theory 來探討這些問題。 從Aristotle 和他的悲劇思想,到 Machiavelli 和政治現代性,再到當代生命政治學,這本書為那些想要評估西方政治思想中聖禮與政治之間、從古希臘到我們的後世俗狀態,那棘手的相互聯繫並遵循一條未經探索但批判道路的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指南 。 在回顧過去的同時,本書還試圖闡明在所謂的“全球化時代”中神聖/世俗鴻溝的未來相關性。 這本合集的既定目標是將 Girard 的理論——人類文化建立在替罪羔羊的儀式謀殺之上——與宗教在公共領域的作用相關的緊迫問題以及全球化擴散時代的民主政治相結合的衝突。本書試圖通過將 Girard 的語料庫與從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Leave a comment
Democratic Society and Human Needs
Isaiah Berlin觀察到,如果沒有足夠的條件來使用自由,自由的價值就一文不值。 將自由傳統中最受尊敬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賦予一個飢餓的人,無異於雪上加霜:這聽起來比Marie Antoinette 善意地建議給他吃蛋糕更空洞。 然而,Berlin所譴責的“不公正和不道德”的情況實在是太普遍了。 三個世紀的血墨,長期在憲法中倡導社會和經濟權利,已證明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 從替代的、基於需求的系統的角度及時評估自由的、基於權利的社會道德。這種對“自由資本主義”的哲學批判將作者所描述的“基於古典自由權利的社會道德”與更健康的“基於需求的社會道德”進行了對比。 正如反全球化抗議活動所表明的那樣,公眾正在尋找方法來解釋和重新思考發達民主國家與跨越發展鴻溝的國家之間的物質不平等。 Jeff Noonan 提供了分析這些問題的策略。 在 Democratic Society and Human Needs中, Jeff Noonan 審視了自由主義和民主的道德基礎,認為當代民主是通過基於需求的與古典自由權利的鬥爭而產生的,這些權利本質上是排他性的。 對他而言,民主社會是人類共同控制必要的生命資源,並利用它們來促進實現自由能力的基本人類價值的社會。 他對全球化和自由資本主義的批判為激進的社會和經濟民主化辯護,並為理解民主國家內部和之間的巨大貧富差距提供了重要的一步。 Jeff Noonan 的民主應被視為基於道德願景的“一種社會秩序形式”,他認為其中有兩個主要候選人:一個以保護個人權利為前提,另一個“以生命為基礎” 價值體系(p 143)。 Noonan認為,其中第一個主要是為了保護私有財產而發展起來的。 他借鑒了John McMurtry的一篇論文中的價值體系,後者將滿足基本生活需求規定為一種壓倒一切的普遍價值:為了生物存在,為了過一種創造性和有意義的生活,為了“自由決定和決定什麼形狀和目的” 獻出我們的生命。 滿足這些需求是有價值的,因為它使人們能夠按照當代理論家借鑒亞里士多德的方式發展他們的能力,例如 Amartya Sen。Noonan 認為以權利為基礎的民主基礎占主導地位,而不僅僅是Hobbes,Locke等經典作家, 和 James Mill,但也出現在流行的運動中,例如 Leveller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Leave a comment
Nietzsche and Levinas : “after the death of a certain God”
Neitzsche 雖算不上是傳統意義的(系統)哲學家,但他却是多人喜愛而又最受人誤解的一位“哲學家”;而他的激進性也普為人所認同 Jill Stauffer 和 Bettina Bergo 的 “Nietzsche and Levinas : “after the death of a certain God”“ 是一本關於一個多世紀以來兩位最激進和最重要的道德和倫理作家的思想的論文集。從表面上看,這兩位哲學家截然不同,似乎無法對話。對於Nietzsche來說,傳統的倫理和道德被利己的權力意志所取代。相反,對於Lévinas來說,倫理是在任何可能的選擇之前對他者的無限責任。 本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Revaluing Ethics: Time, Teaching, and the Ambiguity of Forces,”重新評估倫理:時間、教學和力量的模糊性”、 ““The Subject: Sensing, Suffering, and Responding,” 主題:感知、受苦和回應”和 “ “Heteronomy and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Leave a comment
A Human History of Emotion: How the Way We Feel Built the World We Know
連日來由一位教牧開課講授情緒而想起情緒/情感(emotion )之種種。由情緒原則(law of emotion )至科學、哲學、文學、宗教、語言、音樂等而至情緒史。。。今日也該算是一個段落了。。。 全面探索情緒如何塑造人類歷史進程,以及我們對情緒的體驗和理解如何與我們一起演變。 我們人類喜歡將自己視為理性的生物,作為一個物種,他們依靠計算和智慧來生存。但我們歷史上許多最重要的時刻都與冷酷的事實無關,而與感情有很大關係。 從哲學的起源到世界主要宗教的誕生、羅馬的沒落、科學革命以及人類經歷過的一些最血腥的戰爭,如果不理解情感,就無法正確理解這些事件。 Richard Firth-Godbehere 借鑒心理學、神經科學、哲學、藝術和宗教史,帶領讀者進行一次引人入勝且範圍廣泛的旅程,了解情緒在世界各地人類社會和整個歷史中所扮演的核心和經常被低估的角色——從古希臘到岡比亞、日本、奧斯曼帝國、美國等。 “”A Human History of Emotion: How the Way We Feel Built the World We Know‘’生動地展示了我們對情感的理解和體驗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以及我們對情感的信念——以及我們的情感本身——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我們和我們所居住的世界。 願人類真能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如果人類不自毀的話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