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June 2023

The Terror of the Unforeseen

某地域組織向其成員、下屬、周邊宣喧着美帝已步入衰亡之中,令得某些人高興了、相信了。現實上,美帝在將到來、或過去的總統選舉中也確實令從未經歷這種選舉模式的感到煩亂。尤其是在 Donald Trump 上任總統前後、其間所出現的民粹、威權狀況也着實令他們真的相信了:美帝正步入衰亡 。現在又正值另一場美帝總統選舉又將再來了,有些組織、有些人又可以高高興興見美帝獻丑了。 恐怖伴隨著死灰復燃的法西斯政治的瘟疫而來。在許多國家對記者發動危險攻擊的時候 ,可以看到這種瘟疫的證據,這些記者在教育人們反對右翼民粹主義的興起和表現出必要的公民勇氣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了解權力在我們這個時代是如何運作的。公民勇氣來之不易,許多記者在追求揭露不公正現象和追究權力責任的過程中遇害。僅在 2018 年,就有 53 名記者遇害,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案件之一是 Jamal Khashoggi。 過去某年在某個小小的漁港也同樣經歷了一埸法西斯政治的瘟疫,這漁港中的媒體、記者。。。也同樣地漸漸消失了,祇留下歌功頌德的。作為抵抗的工具 , “永遠不要忘記” 的口頭禪是一種強有力的方式來保留我們失去的那些人的記憶,並記住官方歷史中所代表的導致那些人被系統謀殺的情況。但這句話也播下了我們毀滅的種子。構建這些記憶的法西斯主義形像變得不可磨滅,因此很難想像法西斯主義在我們這個時代會是什麼樣子。 凝視著我們枯萎的民主地平線,從灰燼中升起的煙霧,使記憶成為一種負擔。 如果我們正在尋找一種基於歷史記憶科學的威脅,那麼我們肯定會錯過可能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的其他形式的法西斯主義對我們自由的威脅。我們看不到、不願看到、不能看到或拒絕看到的可能是最可怕的事情。 Henry A. Giroux 的 “The Terror of the Unforeseen” 首先是一本歷史書,一本反對他所謂的新自由主義法西斯主義的作品。 當然,這也是對時事的有說服力的批判性分析,尤其是當它們在 Donald Trump 總統任期內展開的時候。但其核心是對歷史的教學力量的深深尊重,正如 R. G. Collingwood 所寫的那樣,它可以教導我們 “關於人能做甚麼的唯一線索就是人已經做了甚麼。 那麼,歷史的價值在於它告訴我們人做了甚麼,從而告訴我們人是甚麼。”( Idea of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Abolishing Freedom: A Plea for a Contemporary Use of Fatalism

最近有人提到宿命論,有人甚至説:宿命論與邏輯宿命論是不一樣,邏輯宿命論簡單而言, 是基於邏輯必然性的論證。其實,簡單來説這是一個誤解,根據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儘管“宿命論”這個詞通常用來指面對某些被認為是不可避免的未來事件,或面對某些未來事件的聽天由命的態度;但哲學家通常用這個詞來指 ,我們無能為力做我們實際做的事情之外的任何事情。這種觀點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論證:訴諸邏輯法則和形上學的必然性;通過訴諸上帝的存在和本質; 通過訴諸因果決定論。 當以第一種方式爭論時,它通常被稱為 “邏輯宿命論”(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形上學宿命論”); 當以第二種方式爭論時,它通常被稱為 “神學宿命論”。 當以第三種方式爭論時,它現在根本不被普遍稱為 “宿命論”。。。。」。 於此可見在當代哲學中,“宿命論” 的論證是對沒有人類行為是自由的結論的論證。從論證方法而言,這種論點通常而分為兩種:邏輯的和神學的。 邏輯宿命論的論證大致從關於未來行為的真相到這些行為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是不自由的結論。 另一方面,神學宿命論的論證大致從對未來行為的神聖信念開始,得出這些行為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是不自由的結論。 宿命論的任何論證的特點是:首先,它旨在通過訴諸非常普遍的邏輯或形上學假設來表明沒有任何人類行為是自由的;其次,它這樣做並沒有明確援引這些行為是由因果關係決定的論點 。當然,對於因果決定論與自由意志不相容( 被理解為不這樣做的能力 )的結論,有一個古老的論據,但現在人們普遍認為,提出這種論點的哲學家是在推動 “宿命論” 。 因此,認可宿命論不僅僅是認可沒有人類行為是自由的觀點,而且還認可進一步的主張 ,即可以通過訴諸所討論的一般邏輯或形上學假設來證明這一點。 這兩類宿命論的論證現在和過去都與關於未來偶然命題的邏輯狀態的哲學問題密切相關 —— 命題表示它們將要發生的因果不確定的事件。 宿命論既然涉及人的自由。但如果代表 “自由” 並不總是明智的怎麼辦? 如果有時是 “自由” 的立場背信棄義地導致鎮壓和高貴的正當化怎麼辦? 最後,如果這種情況使宿命論立場不僅合理而且是唯一能夠實現真正自由的立場怎麼辦? 那不是很好笑嗎? Frank Ruda 反駁了當代神話,即免於壓迫的自由就是選擇的自由,他復活了哲學理性主義歷史上的一個基本教訓:正確的自由概念只能從對絕對必然性、絕對決定論和宿命論的辯護中產生。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he Ethics of Democracy: A Contemporary Reading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有些組織恣意玩弄民主意念,所以我們更應該弄清楚民主及其所需條件。事實上,僅靠民主的法律法規和正式規則並不足以維繫一個社會並管理其進程。 然而,作為當代社會特徵的不可還原的倫理多元主義似乎使得將單一的價值體系強加為社會凝聚力和身份認同的來源變得不可能。Lucio Cortella 認為 Hegel 的倫理生活理論可以提供這樣的基礎 ,並通過對 Hegel 的核心政治著作 “Philosophy of Right” 的分析來證明這一點。 儘管Hegel 不支持民主政治目的,並且在遠離當前自由民主場景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寫作,但 Cortella 在本書:”The Ethics of Democracy: A Contemporary Reading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中堅持認為,Hegel 的倫理生活理論強調確保有利於人類自由的框架,儘管如此,它還是對當代民主的倫理被連根拔起的問題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應。 自 Hegel 時代以來,民主是最好的政府形式已經成為政治哲學中幾乎無可置疑的假設。 Hegel 對直接民主的反對似乎讓他站在了歷史錯誤的一邊,迫使有同情心的解釋者要么為這一不幸的選擇辯護,要么不予理會。 Lucio Cortella 的書是對這場辯論的有益補充。 Cortella 爭辯說,Hegel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Beyond Kant and Nietzsche: The Munich Defence of Christian Humanism

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影響了觀念和思想的軌跡。 隨著俄羅斯、奧匈帝國等帝國的衰落,歐洲的政治格局尤其發生了變化,而且許多古老的確定性在 Flanders 戰壕的泥濘和鐵絲網中消失了。 著名的澳大利亞神學家 Tracey Rowland 教授,在這項研究的開端提出了一些觀點,即考慮到 Immanuel Kant  的思想影響普魯士精神 Prussian ethos 的方式,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思想導師。 為了應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政治和知識混亂,許多人接受了激進的解決方案,其中之一就是納粹主義,它本身就借鑒了 Friedrich Nietzsche 的思想。Tracey Rowland 稱之為慕尼黑圈子  the Munich Circle 的一群學者 ( p 11 ),他們的作品跨越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納粹時代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他們不僅對這些趨勢做出了回應,而且還提出了另一種選擇, Tracey Rowland 稱之為基督教人文主義 Christian humanism。 在這項工作中, Tracey Rowland 調查了六位學者的工作。 有些人,例如 Romano Guardini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人類是甚麼樣的?知識如何可能?甚麼是真理?道德價值從何而來?幾個世紀以來,諸如此類的問題一直是西方哲學的核心。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哲學家們做出了某些基本假設 —— 我們可以通過內省了解我們自己的思想,我們對世界的大部分思考都是字面上的,而理性是無形的和普遍的 —— 現在,認知科學的公認結果對這些提出了質疑。 經驗表明: ~ 大多數想法是無意識的。我們無法直接有意識地訪問思想和語言的機制。我們的想法過得太快,太深了,以至於我們無法以任何簡單的方式觀察它們。 ~ 抽象概念大多是格言式的。許多哲學主題,例如時間的本質、道德、因果關係、思想和自我,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從身體經驗中得出的基本隱喻。 我們對這些概念的推理中的字面意義是最小的,概念上是貧乏的,所有的豐富都來自隱喻。 例如,對於時間,我們有兩個互不兼容的隱喻,它們都將時間表示為在空間中的運動:一個是流過我們的流,另一個是我們移動的空間維度。 ~ 思想是具身的 embodied。思想需要一個身體 —— 不是在瑣碎的意義上,你需要一個物理大腦來思考,而是在深刻的意義上,我們思想的結構來自於身體的本質。幾乎我們所有的無意識隱喻都是基於共同的身體體驗。 Aristotle 宣稱 “迄今為止最偉大的事情就是成為隱喻大師” ,”這是不能從別人那裏學到的一件事; 這也是天才的標誌。” 許多哲學家和認知科學家都同意,將隱喻製作視為人類思維的一項基本活動。1980 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語言學教授 George Lakoff 和俄勒岡大學哲學系主任 Mark Johnson 在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書中幫助展示了隱喻是如何巧妙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的 。 生活,決定我們的思維方式並影響我們的理解。例如,我們將時間視為金錢,可以浪費、投資和花費。不使用隱喻甚至可能無法思考時間。我們使用的隱喻也與我們的文化成見有關。如果我們把國家想像成一艘在暴風雨中安全航行的船,那就意味著我們想像一個掌舵的權威領導人,而不是民主活動家的船員。隱喻構建了我們的現實。作者認為 ,這也意味著不存在“客觀真理”,“必然與我們的文化概念體係有關。”( “Metaphors W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Nietzsche’s dawn : philosophy, ethics, and the passion of knowledge

出版於 1881 年的 “Morgenröthe – Gedanken über die moralischen Vorurtheile“ (英譯 “Dawn: Thoughts on the Presumptions of Morality (Stanford  2011)” ,有時譯為 “Daybreak: Thoughts on the Prejudices of Morality (CUP 1997) )是在 Nietzsche 思想生活的轉折點寫成的,標誌著與 19 世紀德國哲學傳統的重大背離。 “Dawn” 儘管在許多方面都具有開創性,但它仍然是對 Nietzsche 作品中研究最少的文本,但隨著當代研究的趨勢集中在 Nietzsch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Philology of the Flesh

Nietzsche 出生於 1844 年革命前四年( 歐洲各國爆發的一系列武裝革命。這一系列革命波及範圍之廣,影響國家之大,可以說是歐洲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革命運動),也是新康德 neo-Kantian 時期之前,處於哲學中斷的中間;Nietzsche 研究語文學( philology,全稱語言文字學,又稱文獻學)。 Nietzsche 沒有在大學環境中學習哲學。 相反,他專注於經典,並接受了希臘語、拉丁語、希伯來語和法語的培訓,目的是閱讀和分析重要的第一手資料。Nietzsche 研究的是歷史資料中書面語言的一個獨特領域,它起源於希臘和羅馬社會。 在印刷機發明之前,複製一份書面作品涉及繁瑣的過程,需要讀者向一組抄寫員口述。 準確性取決於閱讀器和復印機。 不足為奇的是,錯誤往往在每個序列之後復合,並且語文學家經常面臨同一文本的多個版本。語文學研究涉及對古代文本的詳細檢查,以推斷出思想家的原始思想。 該領域對於通過依賴大量二手資料不僅為書面作品倖存下來的作者,而且為那些書面作品無法倖存(或根本沒有書面作品)的知識分子提供正確的解釋至關重要。 從 “World Phil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Canonical Texts and Scholarly Practices: A Global Comparative Approach  ( CUP, 2016)” 等可見語文學已是當今的熱門話題。 在理論的興衰之後,看似過時的語言、手稿、印刷品和考證研究,已被重新定義為緊迫、批判和生成的東西。。 現在, John T.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Death: Ludwig Klages and the Rise of a Nazi Biopolitic

Thomas Mann 將 Ludwig Klages (1872-1956) 稱為 “犯罪哲學家 criminal philosopher,”、“泛日耳曼主義者 Pan-Germanist”、“非理性主義者 an irrationalist”、“泰山哲學家 Tarzan philosopher,”、“文化悲觀主義者……世界衰落的代言人 a cultural pessimist… the voice of the world’s downfall” 。。。 。然而,在 1930 年 Walter Benjamin 敦促他的朋友 Gershom Scholem 閱讀 Ludwig Klages 的最新著作,當時Ludwig Klages 越來越多地將他的反猶太主義生活哲學 (Lebensphilosophi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Aping Mankind: Neuromania, Darwinitis and the Misrepresentation of Humanity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醫生、神經科學家和哲學家 Raymond Tallis 針對那些堅決否認人性獨特性的“科學主義”和“生物學”形式進行了一系列論戰。 從 “The Explicit Animal (1991)” 開始,Tallis 試圖反擊以計算機科學、進化論和神經生物學的名義對人類意識、意向性、自由意志和自我責任的現實進行的所有攻擊。 但就像智力遊戲“打地鼠”一樣,新的威脅不斷出現。 Tallis 的 “Aping Mankind: Neuromania, Darwinitis and the Misrepresentation of Humanity (2011) ” 代表了他的努力的頂峰,綜合了他之前的論點,並將他所能聚集的所有智力火力用於對抗最新的反人類主義叛亂分子 。此書批評了自 1990 年代以來流行的對人類行為和文化的神經進化解釋。 從神經人類學到神經神學,“neuro-”前綴標誌著神經科學(主要是神經影像學)在迄今為止使用人文和社會科學工具研究的主題中的應用 —— 狂熱的神經科學家和進化心理學家,以及他們的同伴 人文社會科學的旅行者。 神經科學家 Susan Greenfield 的斷言“我們的身份就是我們的大腦”( p 30 )概括了人類的神經進化觀點。 這種觀點擴展到人類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集體經驗的整體,包括意識、藝術、科學、政治和宗教。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