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混沌一瓢酌 chaos

Justice for Hodgehogs《刺蝟的正義》

人有別於其他物種在於人懂得運用概念/觀念思考。但亦因為概念/觀念思考令到這個世界紛亂/多姿多彩。近現代Marx、Freud、Nietzsche就是以概念/觀念令到世界變成現在這個狀態的關鍵三個人。Marx在政治世界中傾覆了世界社會秩序、Freud 令到人覺識到人的潛意識世界(雖然佛學在這方面更早,但對西方世界來說卻是Freud 影響較大),而 Nietzsche則在社會文化上傾覆了世界 人的精神世界在這物質文明中主導著關鍵的作用,而這就是概念/觀念的效用。就以「精神病」來說,精神病除了是具體生理腦部受創傷外,另一是主體認知上的錯置,亦即其交互主體(intersubjective)的世界有別於一般人。所謂交互主體意思是,「世界」這個概念,其意義的構成,必由集體所建立,因此世界裏的意義是「普遍」的。例如,我們所用的時間,已經是集體默然認同的,否則我們與另一半約會,便會出現諸多誤會。但這種交互主體錯置所引致的認知則有如停留於兒童期的世界觀,多以主體的判別為主而無視各主體間的交互作用。用黑格爾的話來說: 主體與世界的邊界認知產生了偏離。世界的紛亂/多姿多彩可謂就是這種交互主體的一幣兩面 人類精神世界的建構建基於概念/觀念的組織,最嚴謹而明顯的就是知識世界(Karl popper的世界三),知識世界尤以哲學的表現最為突出。哲學可視為一個文化的精髓所在;上述Marx 、Freud 及Nietzsche 就是一個好好的例子。當這種知識具體應用/呈現於人類的社會、生活上,至少在西方則是政治法律(政治哲學及法哲學):在應用層面上政治法律需要嚴謹而一貫的可應用的概念/觀念架構。Ronald dworkin在現代政治法律界中則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在他晚年的集大成作品《刺蝟的正義》中他就法律的性質闡發了具有廣泛影響的整全法理論,他宣導對美國憲法的道德解讀,對法律與道德的解釋主義方法。 古希臘人說,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蝟知道一件重要的事。Ronald Dworkin在他的集大成之作”Justice for Hodgehogs《刺蝟的正義》”中主張,價值就是一件重要的事,不論它表現為何種形式:真理的本質、生活的意義、道德和正義的要求都是這一重要問題的不同方面。他的理論富有原創性並且涉及問題極為廣泛,而這些問題極少會在同一本書中加以討論:道德懷疑主義,文學、藝術和歷史解釋,自由意志,古代道德理論,做個好人和好好生活,自由,平等,法律,以及其他很多議題。我們對其中任何一個問題的觀點,最終都必須經得起令人信服的任何論證的挑戰。 Dworkin 的洞見在於指出了「平等」和「自由」並不是互相衝突的價值,平等的關懷與尊重,才是個人自由之所以成立的根本前提,這正是德沃Dworkin政治哲學的核心主張:「以平等為本的自由主義」。從這個主張出發,Dworkin對「什麼是民主」提出了一套看法。Dworkin 反對「多數至上的民主觀」(majoritarian conception of democracy),按照這種民主觀,凡是經由多數決程序所作出的決定,就具有民主正當性,即便其可能傷害到少數人的權利亦然。Dowkin 認為多數至上的民主觀對於身為少數的公民欠缺平等的關懷與尊重,他主張一種「夥伴式的民主觀」(partnership conception of democracy):這種民主觀認為公民應該將彼此視為政治這個集體事業的平等參與者(夥伴關係),「民主」意謂著人民以這種平等的夥伴關係來治理自己。「同等關懷」(equal concern)與「自我治理」(self‐government)是夥伴式民主觀的兩大構成要素。透過普遍、平等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來選出政府官員或民意代表,當然是促使政治社群能夠平等關懷所有人民的最好方式,同時也是公民以平等夥伴的角色參與政治決定以實現自我治理的管道之一;但是政治社群以人民之名所作出的集體決定,仍然必須尊重個人對於自己人生價值的認定與人生目標的選擇,而不能藉由多數決將集體的意志強加於個人之上。因此,Dworkin 認為,多數決只有在保障每一個公民身為平等夥伴之尊嚴與權利的條件下,才能夠具有民主正當性,公民也才對其負有服從的義務。 包括美國在內,許多成熟民主國家的憲政結構其實都不是採取多數至上的民主觀。事實上,憲法中對於人民基本權利的保障,正是為了確保政治社群平等關懷與尊重每一個成員的制度設計。因此,Dworkin 根本不認為司法違憲審查制度面臨所謂的「抗多數困境」(countermajoritarian difficulty)。這個困境說的是:區區幾個不具民意基礎的大法官,竟然能夠推翻代表民意的立法者經由多數決程序所作出的政治決定,這樣難道沒有「反民主」的疑慮嗎?這樣的疑慮顯然根源於將民主等同於多數決的錯誤看法,一旦我們採取夥伴式的民主觀,這樣的疑慮自然迎刃而解。Dworkin 認為,包括大法官在內,司法判決的職責就在於捍衛個人作為平等公民所享有的權利,而不是推動以集體利益為目標的政策。在夥伴式的民主觀底下,個人權利不但是用來對抗集體政策決定的「王牌」,對於個人權利的平等尊重,更是多數決要具有民主正當性的必備前提。因此,認真看待權利的法官,不但不是民主的對抗者,反而是民主的守衛者。 在這我們可看出在某些地域以虛假語言與概念如何操弄人民、如何將法、法治置於虛妄的威權黑手之下而弄出了種種笑話。。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 Leave a comment

After Neoliberalism?: The Kilburn Manifesto

1979~1990年代時,新自由主義可謂始自英國載卓爾夫人的政治與經濟政策。這一政策一度令英國走出經濟困局。。。 但這一政策也令英國很多學者“避走”美國(當然,美國在列根總統帶領下也奉行新自由主義政策,衹是美國學院資源及學術界的抵抗下較英國好好多,而影響不及英國悽慘),而在這一政策下甚至影響到至今各國對人文學科的輕視。。。 (歷任英國首相郄會被牛津、劍橋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但自載卓爾夫人而止) “After Neoliberalism?: The Kilburn Manifesto” 本書將圍繞The Kilburn Manifesto展開的公共辯論匯集在一卷中,該宣言是一個旨在描繪新自由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輪廓的聲音項目。宣言以框架陳述開始,然後每一章分析一個特定的問題或主題。撰稿人質疑新自由主義秩序本身,並為其基本假設找到激進的替代方案。 The Kilburn Manifesto是Stuart Hall對英國政治生活貢獻的恰當證明。它對當前的新自由主義時刻進行了精闢而有力的分析,使其成為不僅對理解當下感興趣而且對制定干預策略感興趣的任何人的必讀之物 關於作者 Stuart Hall、Doreen Massey 和 Michael Rustin 是 Soundings 雜誌的創始編輯,該宣言的理論框架是在該雜誌中發展起來的。 Doreen Massey 是開放大學地理學名譽教授。 Michael Rustin 是東倫敦大學社會學教授。Stuart Hall是一位文化理論家,最近擔任開放大學的名譽教授。Stuart Hall在宣言項目的發展過程中去世,但他的精力、政治和思想仍然是宣言的基礎。 題外話。。。 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也許應加入本書:“Fuck Neoliberalism他媽的新自由主義” 在漫長的毀滅和破壞歷史中,新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最新和最惡毒的形式。這本書呼籲對我們這個時代最持久和最致命的疾病採取行動。這本書被翻譯成 20 多種不同的語言,呼籲採取超越當地背景的行動,並講述我們新自由主義時代的暴力全球狀況。 “Fuck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 Leave a comment

Human Age

人類征服了75%的土地表面,炮製出一系列的工業和醫療奇蹟,在黑暗中刺穿了燈光。我們在每一個機會中都與自然融為一體;我們在地球上種下了我們偏愛的動植物物種,其中許多它們具有侵略性;甚至改變了氣候,威脅著我們自己的滅絕,但是我們認為自己的破壞能力會在充滿希望的非凡創造力中發揮作用… Diane Ackerman探索我們的新現實,從適應自然到創造自然,我們進入一個真正以人類為主宰的全新時代……對自然界以及人類在其中所處的位置,展現人類狂野的心,將我們展示於人前和現在創造的想法—也許(我們)可以保存—我們的未來以及我們同伴的未來。Ackerman細膩描繪「智人」這種聰明絕頂卻又自以為是的生物,如何主宰地球的現狀,又如何掌控地球未來的命運。Ackerman面對前所未見的種種現象,以優美的詩意筆觸,勾勒出她的觀察和想法。 歡迎來到人類世(Anthropocene) 世界:讓紅毛猩猩使用iPad;狂野的心,夢想出工業和醫藥的魔法,在漫無邊際的黑暗之中升起火燄,掛上燈籠;黑色大理石;手工景觀;隨著天氣的變化;蓋亞(Gaia)脾氣暴躁;從赤道頭腦風暴到冰;藍色革命-在石頭和光明的房子裡:瀝青叢林;一個綠色的綠色的男人;室內植物?怎麼過去了;大自然不再是“自然”了嗎?慢動作的入侵者,“他們別無選擇” :我們改變了氣候,威脅我們自己的生存。另一方面,我們也以充滿希望的創造力應付我們的破壞力:我們收集即將消失物種的DNA,存放在冷凍方舟上;為了愛蝸牛-大自然,像素化:感官的(非自然的)未來;納米級稱重;自然,像素化;種間互聯網;你的激情花在誘惑你;機器人哭泣時,誰會安慰他們?約會機器人;在火星上打印一匹搖馬-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本性:(藉以3D打印)他借給我的耳朵;創造可以穿戴的科技用品,和總有一天會比我們更聰明的合成物種:機器人和嵌合體;認識我的創造者,瘋狂的分子;結論:狂野的心,人類世的精神。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 Leave a comment

億萬富豪的霸權

08年雷曼事件所引的一連串世界性金融風暴揭示了資本主義另一不為人知的一面。有人説:這是資本主義的崩壞。但我却並不以為然,因為隨著事件的發生而引起的佔領華爾街事件(2011年9月17日-2011年11月15日)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一個極致:那1%的世界億萬富豪掌控着世界的財富與資源。他們跨越國界、超然於任何一個國家之上。他們才是真正主宰這個世界的人。 第四類想推介的社會學類書就是Hans Jurgen Krysmanski的“0, 1 % Das Imperium der Milliardare《億萬富豪的霸權 》。這本書正正講述着這世界上的一羣超級富豪,其財富如此龐大、分布廣闊、藏匿精巧,對他們而言,買下美國總統的價碼可能比一艘高規格的豪華遊艇便宜;為了避稅可以毫不猶豫捨棄國籍,因為搭乘私人飛機今天紐約明天巴黎是如此容易;我們以為自己對有錢人的生活略知一二,讀了這本書,才知道科幻小說中的故事都是真的。 這一小撮金字塔頂端0.1%的超級富豪,以各種(多半極度私密不為人知的)方式控制著整個世界:他們握有多數頂尖私立大學,大半的健康醫療機構,最重要的報紙、電視、影業集團。「買下」科學顧問、藝術與文化策略家、政治人物,對他們來說一點也不麻煩,需要的話,擁有一支私人軍隊也可以……換言之,超級財富擁有的不只是財富,龐大的金錢更催生了一個「完全不受羈絆,且無所不能」的社會階層。 超級富豪為了鞏固資產,無所不用其極,彼此串聯成一整個龐大到無可動搖的金權網絡,在公共政策上沆瀸一氣……從歐洲、美洲,甚至到我們所處的亞洲,都能見到他們的布局。更弔詭的是,所謂的社會中間階層(或許就是你我),所謂的「菁英」,正可能就是為這金錢權力提供協助,互相依賴的人。 未來學家Paul Saffo曾經預言,有鑑於生物科技的快速進步,很快人類就可以靠自體製造的替代器官、人工四肢延長生命,這種進步將只有超級富豪能夠負擔得起,那是否指向一種未來:經濟學上的階級,也可能演變成生物學上的階級? 本書作者為德國著名社會學教授,憑著嚴謹的學術研究,揭露這些從來沒人敢研究的「超級富豪」,精闢且嘲諷地剖析超級富豪的吸金祕訣與誇張的生活模式。他以這本書帶領我們思考:這樣的超級階級存在,對現代社會、民主政治,乃至一般人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社會流動、階級正義,是不是其實都是一場夢? 這是一場無人能置身事外的階級鬥爭與衝突。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 Leave a comment

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

Jonathan Lear用新的前言寫著:“非常活潑有趣。這是一本非常豐富的書,其中包含對各種道德理論的出色描述,以及對途中遇到的話題的無數且常常是機智的觀察。” -時代文學增刊Bernard Williams 是他這一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倫理學和哲學的界限》不僅被公認為是他最重要的書,而且還讚揚了當代道德哲學經典。Bernard Williams 借鑒希臘哲學家的思想,將倫理學的方向從對普遍道德理論的關注轉移到“真實,真實和個人生活的意義”上。他探索並反思了當代哲學中最棘手的問題,並確定了有關中心問題的新思想,例如相對主義,客觀性和倫理知識的rd  可能性。此版本還包括A.W. Moore對文本的評論。Bernard Williams在2003年去世時,被《泰晤士報》譽為“同齡傑出的道德哲學家”。他曾在劍橋大學,伯克利大學和牛津大學任教,是包括“Morality: An Introduction to Ethics《 道德》”、“Descartes: The Project of Pure Inquiry《笛卡爾:純粹探究項目》、“Truth and Truthfulness: An Essay in Genealogy《真理與真誠》”在內的許多有影響力的著作的作者。 為甚麼選此書? 一如上面所言外,在眾多硬磚頭的哲學作品中,《倫理學和哲學的界限》並不是一部大部頭(以頁數言)作品。但它在現代哲學界中以明的一致性給予我們一個好的哲學性思考示範。它處理了倫理學中Aristotle 德性倫理學(virtue ethics)、Kant的義務倫理學(deontology ethics)及功利主義論(utilitarianism)三個方向/立場的倫理思考。Bernard Williams 特別注意到他的時代的倫理學,只談「好/善」(good)與「應該」(ought),例如甚麼道德上的好/壞?甚麼事情是應該/不應該做的?這個行為好/應該做嗎?威廉士指「好/善」與「應該」是普遍性強、但卻貧乏的字詞,根本不足以該我們思考人類極為複雜的處境,他稱這些為「薄的」(thin)的倫理概念。 Bernard Williams 認為「薄的」的倫理概念總是抽離,對於世界沒有介入性,似乎能套用到任何情境之上,它是認知性的(X 是好的、對的、應該的),但也因此對於推動我們的行為意義有限。而「厚的」(thick)的倫理概念,則與我們的世界與行為都有切實的關係,例子有殘酷(brutality)、懦弱(coward)或感恩(gratitude)。以懦弱為例,只有以恐懼推動的行為才可被稱為懦弱的,而懦弱本身亦包含一個行為是不應該做的價值判斷;同時,在怎樣的情況、怎樣的條件之下一個行為才算是懦弱,都有其文化背景,對同一文化體系之中的成員有指導行為的作用。相較之下,Williams 指「懦弱」這種厚概念在真實的道德情境之中,比自命普遍的「好」一類的薄概念對於我們更有意義。 另外哲學亦是第二層序的思考,舉凡可以反思的,它都要參一腳,去反思一下,想想它是甚麼,它的邊界在哪裏,有些甚麼基礎。知識、道德、人生、政治等無一不是哲學反思的對象。甚至我們也要反思哲學、哲學活動本身。若我們不知道哲學的界限在哪裏,有些甚麼限制,我們又怎知道我們對其他事物的思考有沒有超越哲學的限制?所以反思哲學自身,本身對哲學反思其他問題也十分重要:我們要確保我們在哲學的適用範圍內做哲學。《倫理學和哲學的界限》就是這樣給予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示範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 Leave a comment

“demanding the impossible 《突破可能性的極限》”

二戰以來人類已經“享用”了相對平靜的七十多年,社會制度方面亦以民主制度為主。但即使如此民主的脆弱性亦相當的突顯。一方面民主制度的領導人無視民主的基石是法治、自由與平等,而透過假新聞假信息改寫事實,重塑他們希望人們看到的“真相”,混淆視聽,加劇社會中的緊張對立。另一方面,威權體制則利用民主制度的“寬鬆”,透過共謀的“在地協力者”和“代理人”,以及對國家陰謀沒有警覺心的市民,從虛擬和實體世界影響着民主體制。 在“demanding the impossible 《突破可能性的極限》”一書中,zizek敏銳地觀察當下最新的世界變局,從金融危機、中東動盪等入手,對當今歐洲民主制度與資本主義面臨的困境做了前瞻的分析,並不斷探索新的出路,對無產階級、私有公共空間等傳統理念進行了新的拓展,對現代人的生存困境、世界范圍內的生態問題、政治局勢等進行了全新的解讀。 最后提出「我們必須拆掉何者可能與何者不可能之間的界限,並以新的方式重新界定這條界線」,即我們不能受「可能性」的約束,要突破可能性的極限,方才有未來。這是一種全新的解讀,對於當下的新形勢新問題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 Leave a comment

“making China modern”

一看見「自古以來」、「衆所週知」。。。這種語言就感到言述者想躲懶且以高姿態想凌駕於一切。。。 「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這樣出現在中國的歷史課本裡… 在2019年中國新的初中歷史教材中,再次大量增加了愛國主義教育和意識形態內容: 📌增加地圖中的國界和洲界,但失了給蘇聯的部分却隱而不宣 📌更著重強調了領土問題,教材中南海諸島、台灣和釣魚島、港澳,這些領土問題上,設有專門的欄目講述「自古以來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8年抗日戰爭修改為14年 「台灣自古以來是屬於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無論材料是大躍進還是新文化運動,學生們可以在任何題目中寫下愛國主義的答案,總之都是共產主義好、歷史決定共產主義。 。。。。。 將中國最近的崛起歸因於政治領導和經濟政策的變化是很誘人的。 “Making China Modern: From the Great Qing to Xi Jinping”作者Klaus Mühlhahn超越了冷戰競賽和民族復興的標準框架,將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置於中國悠久的創意適應歷史中。 在18世紀中葉,當清帝國(按:傳統說滿清入侵中國)達到鼎盛時期時,中國控制著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並管理著最大的經濟體。但是,隨著鴉片戰爭從無到有威脅國家主權(按理滿清是侵略者,有人幫你打侵略者應該高興才是,但却把清看作自家的一部分,他的屈辱就變成自己的屈辱。。。奇),太平天國運動從內部剝離其社會結構,中國發現自己正處於自由落體的邊緣。家庭關係,經濟相互依存,體制創新和治理結構的網絡使公民能夠在動蕩的世界中重新站穩腳跟。在中國爭取區域中心地位的過程中,中國領導人對工業發展和國際市場的內向與外向都提供了新的發展途徑。 克服逆境和軟弱的這種動態遺產在當今中國的勝利中顯而易見,但在其最令人擔憂的趨勢中也是如此。在講述危機與復甦的故事時,本書探索了對中國的生存及其未來可能性最重要的多功能性和足智多謀。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 Leave a comment

” The Monarchy of Fear: A Philosopher Looks at Our Political Crisis”

數十年來, Martha C. Nussbaum一直是著名的學者和人文主義者,她的書籍和論文獲得了數十項榮譽。自2016年大選以來,在” The Monarchy of Fear: A Philosopher Looks at Our Political Crisis”中,她將注意力轉向了目前使美國兩極分化的當前政治危機。 儘管今天的氣氛以黨派關係,分裂的言論以及該國兩半無法相互交流為特徵,但Nussbaum集中精力解決了許多民意測驗專家所忽略的問題。她認為問題的核心是一個簡單的事實:政治總是充滿情感的(她在2013年亦曾出版” Political Emotions: Why Love Matters for Justice” 一書)。全球化在西方成千上萬的人中產生了無助感。這種無能為力的感覺浮現出怨恨和責備。譴責移民。穆斯林的責備。指責其他種族。譴責文化精英。儘管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當選和英國脫歐公投就是這種怪罪政治,但Nussbaum辯稱,這種政治行為可以出現在政治領域的所有方面,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 從古典雅典到音樂劇漢密爾頓,結合了歷史和當代的例子,本書解開了這種感覺,並提供了下一步的路線圖。 今年美國又進入了一個選舉年,那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能否連任呢?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 Leave a comment

《善的脆弱性》

怎樣理解善的脆弱性? 人的生活在追求善的過程中,確實會令我們處於脆弱性之中…… 倫理理論,廣義言之是:即是關於人類在獲取最大的善中,如何與災難共存或妥協、或如何克服災難對善的破壞,亦即如何接受脆弱性中同時得着善。善,並不是單單只是個人德行的完滿。在我們尋求善的過程中,多多少少亦令我們的脆弱性暴露無遺。個人的德行基本上涉及個人心態上對外在刺激的協調、此協調則外顯於人的行為。人在善的尋求中,實涉及種種的冒險、此足以增加我們的脆弱性。這些繁多的脆弱性根源大致可分為三類…… 我們生活於五倫關係中。我們越對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夫妻、朋友、子女的關係越密切,那無形令我們在這些方面的脆弱性增加了。但我們在生活中又不能完全脫離這些關係;因此,這些關係的可能斷裂、或破壞都足以使我們自身受到傷害。換言之,人對五倫關係的關係開放冒險,既增進了我們善價值的一個層面、同時亦增加了我們的脆弱性。 這五倫的關係觸及、或擴大到社會的層面,即成為公民社會的構成:最基本的情況/例子是,我們見到社會上有人需要幫助的情況時,我們能麻木不仁? 在維持我們軀體存活的生活過程中,我們不得不爭取、維護我們的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物質條件。同時,我們亦有責任捍衛他人擁有其所具有的這些生活基本物質條件。對這些物質條件(或廣而稱為私有財產)的維護中,一方面構成了我們不得不依附之的脆弱性中、同時亦促成了社會公平原則、維護私有財產權、社會法規法則的建立。 人的生活,很難純粹理性化行進;亦即人並不能、或難以單純地依於理性而排拒感性而孤獨地存活。正正因為人有情感上的需要,因而能造就我們文化上種種形形式式的活動,如文學、藝術、戀愛…….但同時,這種情感上的需要、依存亦促成了我們脆弱性的第三個層面。 一個理想的倫理理論,就是要尋求個人的善生活過程中,個體的德性培養外,如何能同時兼及與上述三種影響個體脆弱性的因素達至平衡 📌五倫關係是生活中善的一面。但不要忘了,這種關係越密切,那這種關係的破壞也越容易令善被破壞。如父母病故,令人痛心…… 📌生活於社會,我們能否獨立!、離群、而至對社會之事麻木不仁?我們為了生活是否需要多多少少參與社會事務?至簡單,我們需要睦鄰嗎?而至需要基本的物質條件(如私有財產),擴大來說,公民責任又如何?人越需要這些,那這些東西的缺失也越能對我們做成傷害 。因而,也就促進了人類追求社會公義、法規……的需要 📌我們的生活能否純粹只依於理性而行、而無任何形式的感性需要?人的情感上的這些需要,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內容,但同時對這些東西的渴求亦是人的弱點的來源。 作為人類生存的以上三個層面可以說是一個人的well being 的最基本善的條件。但同時也在人追求這些well being的條件同時,外在力量對其奪取亦成其脆弱性 這個問題至少有兩個方向。其一就是上述提及Population ethics 引出的human extinction : 是否生小孩的問題。另一方面,作為一種生命的存在,即使是一隻貓、一條狗也難以逃免彼此共依存的關係; 須知生、或生活就需要一定的冒險,唯通過這種冒險生命的價值及意義才能突顯。除非,我們是一塊木頭、一塊石……所以在這佛家、或德國哲學家康德教我們生命與生命之間固然需要共享、共愛(以拉近彼此的距離)、但也需要互尊互重以拉闊彼此的距離 人既有肉軀,就要維持它的運作、及運作所需要的條件; 而社會共生系統就因而應運而生。要令社會運作得適合所有共存者,那每一個體就需要因而各自付出努力互動互助,並進而需要建立法規予每一個體皆有平等的機會…… 人(生命個體)、社會(組織)的建立是要維持整體的“團結”力量以“抗衡”外界所可能對人、社會的傷害。同時,法規、個體間的協調(於人即公民意識)的設立就在於維持社會、組織內每一個體的共生機會…… 當生命體(肉體、玉軀)在如此的環境運作下才能進一步追求個人德性的完滿、或宗教生活的內容意義,不然日日夜只為了維生、維持此臭皮囊的存活那又有精力尋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 Leave a comment

“The Therapy of Desir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Hellenistic Ethics《欲望的治療:希臘化時期的倫理理論與實踐》”

接受邀請一連十天,在臉書上每天分享一本。這是最後一天了。。。 “The idea of a practical and compassionate philosophy—a philosophy that exists for the sake of human beings, in order to address their deepest needs, confront their most urgent perplexities, and bring them from misery to some greater measure of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