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December 2022

Religion in human evolution: from the Paleolithic to the Axial Age

宗教認知科學The 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本質上是一個異質性的學科,它結合了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進化生物學和心靈哲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數據。 該領域一個越來越有影響力的研究領域特別關注探索人類思想的進化、一般文化的進化與宗教的起源和隨後的發展之間的關係。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這項研究對宗教研究的許多領域產生了強烈的影響,但對一些人來說,所謂的“宗教的進化認知科學evolutionary 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仍然是一個存在嚴重問題的事。 1909 年,在達爾文誕辰一百週年(1809 年)時,Jane Harrison 辯稱,正是達爾文主義促成了宗教科學研究的出現。 一個世紀後(2009 年)在劍橋舉行了兩次會議,慶祝同樣的事件,証明了達爾文遺產的不斷啓發,並關注進化理論對當前宗教研究的影響。 這些會議的論文啟發了一本選集的出版,該選集描繪了進化論在宗教認知科學 ( 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 = CSR) 中的參與:進化、宗教和認知科學,於 2014 年出版。有趣的是,同年(2014 年)標誌著又一個週年紀念日 另一次會議——IACSR 會議: “Religion Explained? The 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 after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Evolution, Religion, and Cognitive Science: Critical and Constructive Essays

宗教認知科學The 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本質上是一個異質性的學科,它結合了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進化生物學和心靈哲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數據。 該領域一個越來越有影響力的研究領域特別關注探索人類思想的進化、一般文化的進化與宗教的起源和隨後的發展之間的關係。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這項研究對宗教研究的許多領域產生了強烈的影響,但對一些人來說,所謂的“宗教的進化認知科學evolutionary 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仍然是一個存在嚴重問題的事。 1909 年,在達爾文誕辰一百週年(1809 年)時,Jane Harrison 辯稱,正是達爾文主義促成了宗教科學研究的出現。 一個世紀後(2009 年)在劍橋舉行了兩次會議,慶祝同樣的事件,証明了達爾文遺產的不斷啓發,並關注進化理論對當前宗教研究的影響。 這些會議的論文啟發了一本選集的出版,該選集描繪了進化論在宗教認知科學 ( 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 = CSR) 中的參與:進化、宗教和認知科學,於 2014 年出版。有趣的是,同年(2014 年)標誌著又一個週年紀念日 另一次會議——IACSR 會議: “Religion Explained? The 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 after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he Delusions Of Crowds: Why People Go Mad in Groups” & “Superstition as Ideology in Iranian Politics: From Majlesi to Ahmadinejad”

23 歲的伊朗抗議者拉納瓦德,被極右保守的伊朗神權政府判處死刑。他在被公開絞死之前的臨終願望,反映了眾多生活在神權暴政下的年輕伊朗人的願望。 “不要哭,不要讀古蘭經,不要祈禱” “要快樂。播放快樂的音樂” 神經學家和記者William Bernstein寫道: “我們是講故事的猿猴,” “無論敘述多麼具有誤導性,如果它足夠引人注目,它幾乎總是會壓倒事實。” 正如Bernstein在他雄辯而有說服力的作品 ” The Delusions of Crowds: Why People Go Mad in Groups” 中所展示的那樣,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引人入勝的故事促進了具有傳染性的敘事在易受影響的群體中傳播——帶來了巨大的、往往是災難性的後果。 受Charles Mackay1841年的經典著作《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 https://t.me/librojamanto/2462 ) 的啟發,Bernstein同樣的好奇心和熱情參與了大眾錯覺,但配備了解釋人類的生物學、進化和心理社會根源的最新科學研究。 非理性。 Bernstein講述了過去 500 年來西方社會戲劇性的宗教和金融狂熱的故事——從 1530 年代折磨低地國家的再洗禮派瘋狂到激發 ISI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Gods, Voices, and the Bicameral Mind

人的意識存在了多久? 意識和語言是什麼關係? 上帝信仰和宗教的起源是什麼? 為什麼人們會聽到指揮他們行為的聲音? 這些只是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Julian Jaynes 提出的有影響力和爭議性的理論中的幾個有趣問題。 Julian Jaynes的作品在八十年代開始大受歡迎,擁有異常多元化的粉絲名單——Daniel Dennett 受到其意識理論的影響, David Bowie將他的其中一本書選為他的 100 本書必讀之一, Terence McKenna 認為他的書最具挑釁性的書,而Philip K Dick認為他提出的理論是一種“驚人的理論”。 Richard Dawkins在”The God Delusion” 中更對他的作品評說:“要麽完全是垃圾,要麽是絕頂天才的書”。 Jaynes的理論是:人類意識(Jaynes將其定義為有意識的內省)大約在 3000 年前才出現。 在此之前,所有人都耳聞目睹,視之為神明的吩咐,毫無疑問地服從。 人會聽到的那些內在聲音或命令來自大腦的右半球,“二分心智bicameral mind”,二分心智理論是心理學中的一種假设,該假設認為,人的心靈曾經以一種認知功能被割裂的狀態運作,一部分劃分在似乎用於“説話”的腦區,另一部分則劃分在用於“聆聽”和“服從”的腦區,這也就是“二分心智”。 Jaynes說,這就是我們在荷馬史詩”Iliad”中遇到的世界。 荷馬筆下的主人公沒有內心世界,沒有反省的能力。 眾神在不同的時間點出現在他們面前,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他們就照做了。 他們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自由意志,而是“高貴的機器人”。 實際上,他們是不同的物種——不是智人而是“二分心智的人”。 Jaynes的驚人假設是,你可以讓整個文明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運行,也就是說,沒有內省或自由意志的殭屍文明;可以看出為什麼這個理論吸引了Daniel Dennett和Philip K. Dick.。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Where God and Science Meet : How Brain and Evolutionary Studies Alter Our Understanding of Religion

現代知識的探索越來越專精,因而學科的分類自然也越多越細緻。但同時亦可見跨學科的合作與出現也越來越需要。例如上次推介”Cultural Conceptions of Mental Health and Therapy”一書就是因為有報導亞裔一方面很喜歡往歐美留學,但另一方面又極力想表現得不那麼亞裔;而有些留學後思想上既未能啟蒙,心理上却又無緣無故的對西方仇視。所以通過那書看看心理健康與治療與文化的各種關係 談起人的心理自然想起人的大腦,因為人的種種問題最先就由大腦引起。最原始的之一就是宗教。近現代的宗教研究中也涉及到宗教與科學的相遇問題,此中更有一綜合學科神經神學neurotheology(大腦與宗教的關係 )。 “神經神學”是指旨在了解人腦與宗教之間關係的多學科學術領域。 在其最初的發展中,神經神學的構想非常廣泛,涉及宗教與一般腦科學之間的交叉。 作者的主要目的是總體介紹神經神學,並為神學專家以及神經科學和醫學專家提供更詳細的學術研究基礎。 神經神學,也被稱為“精神神經科學spritual neuroscience ”,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旨在了解腦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關係。該領域的學者們努力在前面解釋精神體驗的神經學基礎,例如“ 時間、恐懼或自我意識已經消失的感覺; 精神敬畏; 與宇宙合一。”最近全世界對神經神學產生了相當大的興趣。 神經神學本質上是多學科的,包括神學、宗教研究、宗教經驗和實踐、哲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等領域。 這些領域中的每一個都可能對神經神學有所貢獻,相反,神經神學最終可能會對這些領域中的每一個領域做出貢獻。 最終,神經神學必須被視為一項多學科研究,需要大量整合不同領域,尤其是神經科學和宗教現象。 更重要的是,神經神學要成為一個有助於人類知識的可行領域,它必須能夠找到它與特定宗教傳統的交集。例如,伊斯蘭教是一個強大的、不斷發展的宗教,它似乎是神經神學的一個適當的焦點。 畢竟,如果神經神學無法與伊斯蘭教相交,那麼它在理解大腦與宗教之間關係的總體目標上就缺乏效用。 顯然,這些由此產生的行為改變將導致我們更好地理解或感知我們周圍的世界,從而創造出更和諧、更實用的個人,他們可以成為變革背後的推動力,也可以在更廣泛的家庭和社會中發揮作用。 另外,佛教與科學的交集在這方面却早已有之,其中尤以達賴與精神科學的交流所拍成的《達賴喇嘛:大腦故事》尤為觸目 ‘’Where God and Science Meet : How Brain and Evolutionary Studies Alter Our Understanding of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Cultural Conceptions of Mental Health and Therapy

文化本身受到更廣泛的社會規範和社會問題背景的影響。 例如,西方國家的許多難民和移民在勞動力市場的低端工作,與一般人口相比工資較低,臨時工水平較高。 因此,他們在這些國家經歷了更嚴重的收入不平等,這些不平等反過來又對他們的健康和福祉產生不利影響。 在承認這些更大的社會問題的關鍵影響,並認識到需要對其對文化群體的影響做出廣泛和集體的反應的同時,將重點關注文化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以挖掘政策和政策的關鍵考慮因素。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人們對文化和心理健康關係的研究越來越感興趣。這種興趣已擴展到許多學術和專業學科,包括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精神病學、公共衛生和社會工作,並產生了許多強調社會文化因素在病因學、流行病學、表現和治療中的作用的書籍和科學論文的精神障礙。 現在很明顯,社會文化變量與正常和異常人類行為的各個方面密不可分。但是,儘管有大量關於文化和心理健康關係的數據積累,社會文化因素仍然沒有被納入現有的關於精神障礙和治療的生物學和心理學觀點中。 精神疾病在全球的負擔很重,在世界大部分地區,促進精神衛生保健的機會都被忽視了。 儘管許多受影響的人來自社會的貧困階層並且獲得治療和護理的機會非常有限,但他們的擔憂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精神疾病可歸因於遺傳、心理、社會和文化因素。 儘管醫療保健領域取得了進步並且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有所提高,但文化動態在塑造人們對精神疾病及其治療的看法、信念和實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不同文化對精神疾病的態度存在差異,這種文化影響不僅塑造了人們對精神疾病的態度和認知,也影響了患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技術等。 精神疾病是一種普遍現象。 文化相對主義者提到,精神疾病的解釋不能脫離個人的社會和文化背景。 精神疾病的概念也隨著文化和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解釋精神疾病的方式,這種方式基於一系列的信仰和實踐。 本文試圖探討印度文化如何影響精神疾病的表現、流行和治療實踐。 精神病學是與精神障礙有關的西方醫學專業,在其解決該問題的理論和應用方法中,在很大程度上繼續忽略社會文化因素。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精神病學繼續致力於精神障礙的疾病概念,該概念假定精神障礙主要是生物學引起的疾病,在病因和表現中普遍存在。 許多心理健康的理論和實踐,包括精神病學和主流心理學,都源於西方文化傳統和西方對人類狀況的理解。 Descartes身心二元論、實證主義和還原論的概念一直是主流心理健康系統發展的核心,因為它們在今天得到廣泛實施。雖然這些對心理健康的相對單一文化的理解為減輕許多環境中的精神痛苦提供了強大的概念工具和框架,但在不考慮跨文化工作的複雜性的情況下將它們應用於非西方文化背景時也存在很大問題。Tribe R.表明,西方文化的健康方法往往“基於側重於個人內心體驗或個人病理學的模型,而其他傳統可能更多地基於社區或家庭過程。” 從精神衛生機構中特定文化群體的過度代表問題到排除文化群體並包括其他人的研究,精神衛生和文化的交叉點有許多領域需要精神衛生專業人員考慮,如果他們 希望有效地與所有與他們一起工作的人接觸。 世界各地的文化多樣性對心理健康的許多方面都有重大影響,包括感知健康和疾病的方式、尋求健康的行為、消費者以及從業者和心理健康系統的態度。 正如Hernandez等人(Hernandez M, Nesman T, Mowery D, Acevedo-Polakovich ID, Callejas LM. Cultural Competence: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nceptual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Biopiracy: The Plunder of Nature and Knowledge

世衛的設立原意是為應對全球性流行病而作出對策和地方病的防治;從而提供和改進公共衛生,疾病醫療和有關事項的教學與訓練;推動確定生物製品的國際標準。使世界各地的人們盡可能獲得高水準的健康 著名的環保主義者 Vandana Shiva 却發現:基因工程和生物體的克隆是“科學商業化和自然商品化的終極體現……生命本身正在被殖民化 看似只和貿易與經濟發展有關的WTO,實則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大量流失的幫兇。TRIPs讓跨國企業在自然資源豐富的開發中國家四處掠奪在地原住民和農民的生態智慧,透過TRIPs,掠奪的行為卻可以申請「智慧財產權」、「專利權」,並在生物科技、基金工程的潮流下,讓企業的荷包塞滿;卻讓小農因為購買昂貴且具專利權的基改種子,嚴重破產,最終選擇自殺。 很少有科學術語像術語“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這樣與我們的文化產生共鳴。自從它在 1986 年被寫成美國國家生物多樣性論壇 [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Washington DC] 的方便速記以來,它已成為生物科學的常用術語和各地環保主義者的流行語。人們通常認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現代破壞環境的做法的替代辦法。這種觀點將以生態原則和新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性綠色政策為基礎的整體世界觀與基於物理學並致力於殖民和操縱自然的機械化世界觀相提並論。根據這種觀點,整體主義致力於保護濕婆的生物剽竊,不僅天真,而且很危險。 在這一”Biopiracy: The Plunder of Nature and Knowledge”書中 Shiva 概述了對保護生物學和國際法的批評,這對任何對綠色政治或科學和法律的社會和修辭研究感興趣的人來說都是無價的。在她的書中,她展示了當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如何延續而不是替代對自然和文化差異的殖民征服。她引入了“生物剽竊biopiracy”一詞來指代這種新形式的殖民主義。然而,Shiva 並沒有譴責保護生物多樣性,相反,她正試圖從按照自己的形象定義生物多樣性的律師、科學家和跨國公司手中奪回它。書中例舉了歷史上的一些事件 “1492 年 4 月 17 日,Isabel女王和Ferdinand國王授予Christopher Columbus ‘發現和征服’的特權。 一年後,即 1493 年 5 月 4 日,教皇Alexander六世通過他的“捐贈公牛”授予所有島嶼和大陸“已發現和將被發現,從Azores群島以西和以南一百里格到印度”,並且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Anthropology and Epidemiology: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Health and Disease

疾病,尤其是流行病,如新冠/武漢肺炎等,的出現與人類學的研究有甚麼關係?醫學如何可以與人類學接上?醫學人類學和流行病學:分歧還是趨同? 儘管最近呼籲加強醫學人類學家和流行病學家之間的合作,但坦率地說,綜合的、跨學科的人類學-流行病學研究的例子很少見,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醫學人類學家認為人類學和流行病學在他們的調查主題、認識論假設、方法上存在很大差異 數據收集以及疾病風險和責任的概念。 流行病學是研究與健康相關的事件(包括疾病)的分佈和決定因素,以及疾病和其他健康問題控制研究的應用。 流行病學是公共衛生研究的基石方法,有助於 . 知情的政策決定 . 循證醫學和 . 更好地針對預防醫學 流行病學人類學是人類學和流行病學兩門科學之間的關係。 它是研究健康及其相關問題(如分佈決定因素和控制)的跨學科方法 . 大多數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由許多生活方式變量引起的,這些變量本質上是社會和文化因素——了解社會和文化因素勢在必行 . 人類疾病的傳播及其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和文化因素 . 另一方面,人類學家對人類學對公共衛生、疾病發生等的潛在貢獻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興趣。 這些因素導致了流行病學人類學的跨學科方法 流行病學人類學的跨學科方法表明,人類疾病或失調是“因果網”(決定因素網)中許多因素的結果 . 外源性因素——生物和非生物 . 內生因素——遺傳 . 人口因素 . 行為——社會、文化和心理 流行病學人類學的目標是識別和衡量疾病因果網絡中因素的相對重要性 健康 健康不僅僅是身體健康——它涉及社交、心理和情感健康 . 可以根據一些測量值來定義,如溫度、脈搏、呼吸頻率、血壓、身高、體重等——這些是基於統計概念的生物學標準 . 也可以定義為與環境完全和諧地有效運作的能力——應對生活中身體、情感和精神壓力的能力 疾病 . 疾病是任何生物醫學異常,疾病是對正常形式和功能的任何偏離,疾病是對健康的任何偏離——生物學或行為 .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he Context of Medicin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tudies in Pharmaceutical Anthropology

媒體報導: 德國批准在德中國人接種科興疫苗 施打的範圍僅限於在德國生活的中國公民。報導還稱,科興疫苗「只允許在中國大使館和領事館的責任範圍內進行接種」。勞特巴赫說,他可以想像,一些中國人更信任這款國產新冠疫苗。 從這則報導中不期然令人想:事實証明應對新冠病毒/武漢肺炎科興疫苗比西方的復必泰等藥更不具効力,但人何以仍然會有這種偏執呢?還有人對西方醫療、中醫、而至自然療法的態度又如何呢?這都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另一方面,我們也值得去想,西方製藥業如何產生,又如何走向世界;尤其是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製藥業正在湧入第三世界。注射劑、膠囊劑和片劑可在城市市場和鄉村商店、“傳統”從業者和街頭小販以及醫院等更正統的來源獲得。儘管許多人都知道這種“藥物入侵”,但關於當地人如何看待和使用這些產品的報導卻很少。 本書”The Context of Medicin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tudies in Pharmaceutical Anthropology“是糾正這種情況的第一次嘗試。它介紹了西藥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城市和農村地區的流通和理解方式的研究。我們認為這樣的集合早就應該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實用的:在發展中國家處理健康問題的人需要有關當地情況的信息,他們需要可以用來檢查他們工作的特定環境的方法示例。 我們希望本書對藥劑師、醫生、護士、健康規劃者、政策制定者和關注藥物使用現實感興趣的公民有所幫助。為什麼人們想要各種各樣的藥?他們是如何評價和選擇它們的,又是如何獲得它們的?這些藥物研究的第二個原因是為了滿足醫學人類學作為研究領域的需求。在這裡,我們向人類學、醫學社會學和相關學科的同事致辭。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ffect and Emotion in East Asia

東南亞,無論從政治文化、以致地緣上都比得上歐洲的豐富性及多樣性;加上中國位近其中更使東南亞在全球地緣政治及文化上益趨重要。 在考慮東南亞的文化和經濟時,許多人將該地區歸因於一系列性格,包括對共識和社會和諧的偏好、對上級和政府的忠誠和尊重、家庭價值觀、集體主義和社區主義。情感是這些概念的核心,但情感的作用及其在東亞政治經濟中的活躍或想像潛力尚未得到系統研究。這本書考察了東亞權力和經濟的情感維度。它闡明了當代治理的動態,以及克服西方對東亞社會普遍假設的方法。在這裡,情感被定義為賦予社會、政治和經濟進程以意義和想像力的感受品質,正如本書所展示的,它可以為對東方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轉型進行細緻入微和豐富的分析提供一種分析工具亞洲。 通過民族志和媒體分析,本書”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ffect and Emotion in East Asia“為分析東亞新興現象提供了一個框架,例如幸福促進、治療性治理、社會問題的心理化、自助類型的興起、跨國勞動力遷移、新的性別意識形態和家庭和以大眾為媒介的情感社區。通過情感理論的視角,作者探索了東亞不斷變化的政治結構、經濟參與、歸屬模式和主體性形式,並使用民族志研究和話語分析來說明國家和經濟權力的情感維度以及影響方式通知並激發行動。 這本書採用“情感理論 affect studies”的方法來研究東亞的治理和治國理政,因此是對當代東亞政治經濟學理論化的重要貢獻。正如 Jie Yang 在介紹章節中指出的那樣,“情感 affect”既可以是“分析工具,也可以是重新配置權力和實現政治和經濟目標的力量”,並指出人們傾向於從“傾向”的角度來看待東亞,這在有些案例也可以歸類為“情感寄存器affective registers”,即利用情感紐帶“密切塑造日常生活的物質和意識形態過程”的方式(p 3)。雖然不願意狹義地定義“情感”,但Jie Yang 指出,最終影響存在於“一種與情感相關的方法a relational approach to emotions”,它是“一種為社會、政治和經濟變革賦予意義和想像力潛力的感覺品質”(p 11 ) 。正如本書各章所討論的那樣,這種關係可以存在於民族國家與家庭的融合中,存在於新自由主義自治模式中對“幸福”和樂觀主義的渴望中,存在於通過社會環境調節的身體感覺中,以及在勞動中作為生命政治經濟的一部分。 理解本書方法的最佳方式是通過每一章如何將“情感”的概念運用和應用到東亞各個國家的具體案例研究中。第一部分“幸福與心理化Happiness and Psychologization”聚焦中國。重要的是,Yanghua Zhang寫了 21 世紀中國的儒家復興,審視了學者和電視名人于丹(Yu Dan) 2006 年在中央電視台關於《論語》“情感基調affective undertone”的演講,將儒家思想視為“幸福和幸福的源泉”當代中國快節奏的市場導向環境中的日常生活(p 31)。于丹對儒家經典的“母性maternal”轉變既符合將國家定位為“愛和忠誠的對象object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